2024年乡村振兴的时代号角继续在齐鲁大地吹响,青岛在产业兴旺、生态文明、乡村治理等多个方面发力,全方位探索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青岛打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的努力也已结出新的果实。
示范片区引领,打造“理想的乡村”。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是乡村振兴浪潮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旨在打造“理想的乡村”。“理想的乡村”既有人间烟火,又有特色产业支撑。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画美达尼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市民不仅可以欣赏到艳若云霞的千亩红枫,还可以漫步达尼画家村,感受自然风光与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居新境。目前,片区以“画”为产业,构建起集艺术创作、交易、写生、研学、交流等多种功能相互交融的文化产业链条,文化产业年产值达3亿元。这是青岛高质量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一个生动实例。当前,青岛正引领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高质量建设,全市形成“6+10+32”的省、市、区市级示范片区梯次建设、分类推进、整体提升的良好格局,给村民带来了更多收入,为青岛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数智引领,以现代设施增农业效能。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深度融合,现代农业正逐步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迈向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的全新发展阶段。数智技术,作为现代农业的“智慧大脑”,正深刻改变着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青岛在设施农业全领域推广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控制等数字技术,大中型畜牧养殖及加工企业普遍完成全链条数字化改造,海洋牧场、深水网箱等基本实现数字化管控。“青农云脑”整合239类涉农数据,构建作物遥感识别、数字养殖等17个数字应用场景。建成2个国家级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5个市级数字农业示范园和123个智慧农业应用基地,总投资达到106.5亿元,单位面积产量提升10%、劳动生产率提高50%。经过多年建设,青岛设施农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构建起了高效能生产、高科技支撑、高水平发展的供给体系,成为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发展高地。2024年,青岛整市获评全国首批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
文化赋能,焕发乡村活力。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凝心铸魂的重要作用。青岛市以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培育乡村特色文化艺术典型和丰富乡村文化服务供给为抓手,真正让农民唱主角、农民展风采、农民得实惠。2024年青岛乡村文化“大餐”触手可及。“大地流彩·青岛市乡村文化振兴在行动”在全市广泛开展,京剧小戏《金钱不是万能的》登上全国移风易俗曲艺作品展演舞台,“时尚体育进乡村”“乡村运动进城市”双向奔赴活动等受到广泛关注。青岛注重挖掘农耕文化的内涵,拓展农业文化功能,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崂山茶文化塑造乡村文旅别样风景;平度草编年产量6000余万件,产品远销日韩、欧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胶州大白菜复合生态系统年产值达3亿元;城阳少山红杏延长生态产业链,开辟农文旅融合发展道路。青岛通过申报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地,持续发掘农业文化遗产多元价值,让农业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传下去”。崂山区马鞍红、西海岸新区祝兹文化陶瓷等15个项目入选山东省首批乡村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青岛建立了麦草画等市级以上非遗名录207个、即墨花边等老字号企业105家、泊里红席等手造乡土名村20个,汇总形成了青岛市乡村特色文化艺术典型名录。青岛通过把特色文化内涵和地域元素融入乡村文化体验全过程,持续放大乡村文化品牌效应,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青岛结合自身实际,整合地方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等,不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持续延伸产业链,为开创乡村美好未来不懈奋斗,努力实现乡村振兴美丽图景。(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王逸群)
责任编辑: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