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1月20日,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出炉。报告指出,2024年全省经济运行稳健向好、进中提质,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6万亿元、增长5.7%,增速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工业、投资、消费等主要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今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的关键之年。在这个节点上,山东10万亿元的目标近在咫尺,不仅预示着山东经济的整体规模即将迈上新的台阶,也意味着对全国经济大盘的支撑力愈发坚实。
高挑战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山东,为什么能?
一
2019年GDP突破7万亿,2021年超过8万亿,2023年迈上9万亿,2025年有望跻身10万亿大省。从趋势来看,这些年,山东几乎每两年就跃上一个万亿级台阶。
能够在变局中稳中求进,离不开“山东制造”的有力支撑。目前,山东已有6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一方面,山东的“大象”正在减重、转型和升级,并且有不少重新“起舞”,转出新机遇。
永生重工曾是山东的大象之一,引进全球最先进的铸造和锻造生产线后,能耗降低33%,排放减少48%,产能提高56%,实现了节能减排,重塑自身的竞争优势。
山东“铝老大”魏桥集团则展现出另一种姿态。主动关停268万吨电解铝产能,曾让魏桥面临销售收入同比下降七百多亿元的经营压力。在经过多轮推演后,魏桥开始进军轻量化,布局铝制品、汽车等领域,将铝制品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的新产业延伸,不仅稳固了自己在制造业的突出地位,还成为了行业内的标杆。
另一方面,山东的“蚂蚁”正在快速成长、日渐成军,和“大象”一同为山东构筑起资源配置效率更高、抗击风险能力更强的产业生态。
截至2024年,山东省已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37家,位居全国第一,青岛、潍坊、淄博、烟台跻身前十;专精特新“小巨人”1200多家,位居全国第四,竞争力之强,可见一斑。
在山东经济体系中,工业占比接近三分之一,而传统产业在其中占比接近七成,这是山东经济的基本盘。既有传统企业、大型企业的新旧动能转换,又有中小企业的活力迸发、乘风起飞,关键时刻,山东自然能顶住压力,站稳脚跟。
二
除了制造业这张“明牌”,山东还手握多张“王炸”。
高污染、高耗能的旧产能纷纷淘汰,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新动能已经补位并强势崛起。
2024年,山东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达1.15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山东“一煤独大”的能源结构得到标志性扭转,高效、清洁且稳定的能源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
虽然淘汰了11万家“散乱污”企业,但山东也引进了众多百亿级、千亿级的高能级项目。比如,投资近1500亿元的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是山东迄今为止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去年9月已转入生产阶段。传统支柱产业的重磅升级,这对山东晋级,意义不言而喻。
当然,山东能在提档升级的道路上闯出一片新天地,国家战略是绕不开的存在。立足北方经济增长极的定位,山东承载着引领区域发展的重任,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海洋强国、乡村振兴等重大国家战略的交汇叠加下,山东发展如虎添翼。
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例,近年来,山东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72家,“仙境海岸”“黄河入海”成为山东旅游新名片,“蓝鲸1号”“国信1号”等大国重器创造多项世界纪录,海上风电新增并网规模连续两年居全国首位。2024年前三季度,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1.0%,成为山东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与此同时,“四新”经济激活发展新动能。关键软件产业规模跃居全国首位、全球首列碳纤维地铁列车投入商运、全球运力最强固体火箭“引力一号”点火升空、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生产装置“海葵一号”交付运营……政府工作报告中二十多项“首位”“首个”“第一”成就,不仅刻下山东“走在前、挑大梁”的生动注脚,更彰显出全省热潮涌动的新质生产力。
近两年,山东“四新”经济投资占比提高约4.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约4.5个百分点。截至目前,山东拥有7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居全国首位。
三
经济大省挑大梁,迈向10万亿,对于山东只是新征程的起点,而非终点。
新的一年,山东将如何答题?
目前来看,“促消费”仍将成为山东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抓手。在山东对202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十个方面部署中,“在全方位扩大内需上下功夫、求实效”被放在了首位。
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万亿元,规模居全国第3位,增幅连续20个月好于全国平均水平。2024年年底,山东省政府就已印发《2025年促进经济稳健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其中针对消费领域提出了8项政策举措。
户籍、常住人口“双过亿”的人口大省的市场潜力不容小觑,在新的一年里,这一驾名为“消费”的马车,或将驱动山东经济跑得更稳更快。
不可否认,山东在前进中也面临不小的阻力,比如科技创新引领能力较弱。大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从报告中不难看出,山东对存在的问题不回避、不逃避,恰要加力提效,优化调整政策,加大攻坚力度。
眼下,为持续激发山东经济的“创新力”,山东已经下好先手棋,大力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提前筹划、密集出台一系列改革政策措施,重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是山东独特的精神气质,也是山东总能在挑战中发展、在考验中壮大的力量来源。晋级的山东将如何创造新的可能,值得期待。(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于君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