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执法,让城市更有温度
5100余件免罚案件、2.5亿元免除罚款……6年时间,青岛用更“柔性”、更“温润”的执法姿态,为城市治理写下全新注释。
柔性执法又称服务型执法,被誉为“有温度的执法”,是营商环境优化的具象表现之一。6年时间、5100余件免罚案例提升了城市治理的“颗粒度”,企业更好地感受到法治的温度。当前,各地都在不断创新治理手段,激发微观市场主体活力。比如,深圳推广“小错免罚”包容柔性执法经验,设置执法“观察期”;上海在商业街面集中区域采用“柔性执法+门责管理”创新模式,用“分级错时”开展差别化管理。今年2月,市场监管总局也推出免罚清单,12种首次违法和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从“重管理”到“细服务”,从“严罚式”到“容错式”……执法模式的不断探索,都转变为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金钥匙”。
由单纯“管”变用心“教”,柔性执法背后,是服务理念的变革。传统的执法理念,多是从管理者角度看问题,有时甚至被曲解为“管理就是处罚,严管就是重罚”,很容易形成执法者与执法对象之间的对立,导致“过罚失当”。柔性执法则强调以人为本,从单纯的处罚转变为教育和引导,激发执法对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首违不罚”“轻微免罚”等清单的出台,正是这种理念的生动体现。以路边停车为例,以前只要不在划定区域内停车,即使只有几分钟,也会收到违停罚款信息,而今,根据青岛轻微交通违法“首次免罚”政策,司机首先收到的是交警通知将车驶离的短信。如果没有看到短信,一年内首次违停也可免除罚款。
从“我要你做什么”到“我为你做什么”,柔性执法是理念,也是行动。普遍来看,柔性执法摒弃以往“一罚了之”“一刀切”的行为,将事后监管转为事前预防,并以教育引导、责令改正等方式,给予当事人一定容错空间。比如,西海岸新区通过设立潮汐摊点,为菜农等提供集中售卖点,既满足农民的售卖需求,又方便市民购买,为流动摊贩的城市治理难题提供了一个充满智慧与温情的解决方案。再如,青岛创新推出的涉企行政复议审理模式,帮助企业及时纠正错误,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可以说,随着模式的不断创新,执法不再是冷冰冰的规则执行,而是变得更生动、更有人情味。
当然,应该明确的是,柔性执法并非网开一面、“看人下菜碟”,而是在确保法律底线不被突破的前提下,根据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和后果,实现法律刚性约束和执法柔性关怀的平衡。而这种张弛有度、宽严并济的执法模式,也对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执法机关需要根据社会需求,进一步细化裁量权基准;执法人员也应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找准执法尺度与法治温度的最佳结合点。(鞠培霞)
责任编辑:孙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