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参与北极事务百年,新挑战与机遇就在眼前!《北极蓝皮书》在青连续出版10年

原创 2025-03-12 17:04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3月12日讯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极地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青岛联合发布《北极蓝皮书:北极地区发展报告(2023~2024)》。本卷是自2015年迄今连续出版的第10卷,系列北极地区发展报告是国内北极事务研究被冠以“蓝皮书”的独一份产品,全景展现近年来北极地区形势变化。

2025年,是中国加入《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开启参与北极事务进程的100周年。“多年来,中国始终以积极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的姿态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和参与治理北极。”本卷蓝皮书主编、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刘惠荣表示,但近年来,北极地区的阵营对抗愈发加剧,北极治理迎来权力整合和秩序重构的关键节点,“变动的格局为我们参与北极事务带来了挑战,也创造了机遇。”

中国积极参与北极事务

在地理学上,“北极地区”通常是指北极圈(北纬66°34')以北的陆地和海洋,以极昼和极夜为特点;在文化意义上,“北极地区”更为广阔,包括了北极原住民的活动范围;在政治学上,“北极地区”指8个北极国家(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俄罗斯、美国)的北方领土。

“与南极地区不同,北极地区有8个主权国家,众多域外国家不能随意参与或开发。”刘惠荣说,作为域外国家之一,中国参与北极事务有其正当性和合法性。

一是《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于1920年2月在巴黎签订,并于1925年8月14日生效。根据条约规定,挪威对斯瓦尔巴群岛拥有充分和完全的主权,但同时承认各签字国在遵守挪威法律的前提下,有权自由进入群岛开展科研及工业、商业等活动。中国于1925年7月1日正式加入该条约,成为条约的协约国之一。这一历史性的参与,为中国参与北极地区事务提供了法律基础。二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公海对所有国家开放,公海只用于和平目的;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是人类共同继承遗产。作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缔约国,我国有权进入北极公海地区进行航行、科研和开发国际海底区域资源等活动。

“中国参与北极事务坚持科研先导。”刘惠荣介绍。1999年,中国政府组织了对北极地区的首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2004年,中国北极第一个科学考察站中国北极黄河站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建成投入使用;2024年,中国第十四次北冰洋考察队“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从青岛奥帆中心码头起航出征……自1999年以来,我国已圆满完成14次北极科考活动。这些考察活动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国际极地科学研究领域的影响力,也为全球治理做出了贡献。

除北极科考外,我国还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北极治理。“北极理事会由8个北极国家于1996年成立,是至今北极地区最成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治理平台。经过7年努力,2013年,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的观察员国。”刘惠荣说,作为观察员国,我国虽然没有表决权,但享有参与理事会的权利,拥有发言权和项目提议权,还可以参加北极理事会下设的工作组。 2018年,《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发布,提出了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同年,我国与加拿大、丹麦等10方签署《预防中北冰洋不管制公海渔业协定》,该协定旨在预防中北冰洋公海区域的渔业活动不受管制,确保渔业资源的科学养护和合理利用,标志着北极渔业治理从“软治理”向“硬法规制”转变,体现了中国对北极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承诺和对国际海洋治理规则的尊重。此外,中国已获批9项与北冰洋海域相关的联合国“海洋十年”科学项目,系列项目的开展,将为北极地区海冰预报、气候预报等提供科学支撑。

北极地区加快秩序重构

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与生物资源,并随着北极航道的航运价值凸显,逐渐发展为大国战略竞争的重要场域。据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北极拥有全球未开发石油储量的13%,可采原油约1000亿桶。

“100多年来,8个北极国家(北极八国)对北极领土及资源的争执从未停止。”刘惠荣表示,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沿海国家可以拥有距离领海基线不超过12海里的领海和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各国可根据大陆架外缘自然延伸的水深和地质数据申请扩展大陆架。2007年8月,俄罗斯“和平1号”和“和平2号”深潜器在两米厚的冰层下实施了下潜,进行了科技考察并将俄罗斯国旗插在大洋底部。自此,环北冰洋大陆架之争愈演愈烈。2023年12月,美国国务院发布《扩展美国大陆架外部边界的公告》,宣称扩大对北极地区、白令海地区等7个区域的外大陆架主权权利要求,涉及的大陆架总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

领土之外,北极国家的“资源争夺战”也引人注目。受自身经济转型等现实需求驱动,挪威将目光转向北极海底矿产资源的开采,2024年1月,挪威正式批准海底采矿,成为全球第一个开放大陆架进行商业深海矿产勘探的国家,此举引发了国际社会广泛的讨论和批评。在多重压力下,当年12月,挪威表示将停止深海采矿计划,但并不是完全终止,只是“推迟”,将继续进行立法和环境影响方面的准备工作。

俄乌冲突爆发后,北极地区受俄乌冲突外溢效应的影响,地缘竞争更加激烈。《北极蓝皮书:北极地区发展报告(2023~2024)》指出,自2023年以来,芬兰、瑞典两个北极国家先后加入北约,在北约东扩的背景下,美国拉拢北约在北极地区展开一系列军事演习,推进其战略目标,北极呈现“北约化”态势;面对北约不断压缩俄罗斯战略空间行为,俄罗斯在政治上采取北极政策“去西方化”、军事上实行“核威慑”、经济上实行“东转南进”策略,加强除欧美以外的国家合作,降低西方打压制裁的政治经济风险。

“当前,北极治理进入权力整合和秩序重构的关键时期,北极国家间权力整合重塑着地区秩序,同时,变动的格局也为域外国家参与北极事务创造了机遇。印度维系着与西方国家的北极合作关系,亦借俄罗斯‘东转南进’契机进一步拓展印俄北极合作空间;日本持续保持北极事务参与热情;其他域外国家北极参与意愿也不断增强。在北极阵营分化的背景下,俄罗斯北极政策调整,向对俄友好国家释放更多北极合作的信号,未来将有更多治理主体参与北极治理,推动北极治理多元化趋势增强。”刘惠荣表示。

推动北极事务合作共赢

北极是全球气候变暖最重要的晴雨表,是全球性事务的重要区域之一。北极的气候变化等问题,关系到人类的共同生存与发展,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北极域外国家的利益息息相关。

“北极科学考察与合作是我国参与北极事务过程中最早且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北极科学合作逐渐发展成为学科领域和研究内容更为广泛、全面的跨学科研究与合作。中国作为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以及有着丰富北极科学合作经验的极地科学考察大国,未来应在北极科考合作上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刘惠荣说,作为北极域外国家,中国需要在北极跨学科研究与合作中的科技战略对接、科技项目合作以及深入介入北极观测网和数据共享等方面展现出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措施,来提升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影响力。

刘惠荣认为,作为极地科考研究的重镇——青岛,更要有所作为。她建议青岛发挥好中国海洋大学以及自然资源部、中国科学院极地与海洋研究机构集聚的优势,推动产学研合作,开展极地装备研发制造,开展更广范围更大力度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北极科技国际合作与北极治理;利用好自然资源部北海局“极地”号等极地科考装备,加快探索建设北极科考中心;开展更多类似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的“海洋与气候无缝预报系统大科学计划”项目,在北极治理中展示强有力的青岛力量和声音。

而面对北极地区日益激烈的资源开发现状,刘惠荣表示,各国应坚持《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一般国际法,坚持北极地区公海自由和“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属于“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原则,审慎对待北极地区的外大陆架划界申请,倡导和平及公平利用北极地区的所有资源。

在北极航道资源方面,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冰洋冰层逐渐融化,北极航线的全年通航逐渐成为可能。“全球90%以上的国际贸易货物通过海运完成运输。与巴拿马运河传统航线相比,我们上海以北的港口走北极航线可缩短几千海里,节省大量航运成本。”刘惠荣说,全球气候变化给北极航运带来新的机遇,北极航道的通航窗口期延长,适航性显著提升,缩短了点与点之间的航运距离。多年来,俄罗斯为保障北极能源运输,大力开发北极航道的商业价值,“这提醒我们在海洋交通运输领域要提前谋划、布局,包括青岛在内的城市应积极开展北极航道研究,抓住产业发展机遇。”(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责任编辑:孙源熙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