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青岛区(市)委书记访谈 | 李沧区委书记张友玉:在“破界”与“共生”间校准新坐标,实现城区发展的跨越进阶

原创 2025-03-26 06:40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在“破界”与“共生”间校准新坐标——访李沧区委书记张友玉

■对正处于转型发展、攻坚克难时期的李沧来说,高质量项目建设意义重大。我们把项目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通过落地投产一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项目,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先进产能比重,有效推动产业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

■李沧要发展,必须下大力气做产业。现阶段,我们紧紧围绕全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十大现代服务业等产业规划布局,找准定位、发挥优势,深化“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工程,促进产业聚链成群、集聚成势,推动新质生产力不断壮大。

■当前,营商环境成为企业选择城市的“重要一票”,招商引资体现出的专业性,便是企业最先感受到的“营商环境”,这也为招商工作带来了更高要求。比如,企业不想花费时间和精力与“外行人”谈,这就要求招商队伍不断提升专业度,更好与企业对话。

■我们将强化系统观念、做好统筹文章,以“招建并进”的新路径,抢抓发展机遇、提高发展效率,加快推动签约项目落地投产、建设项目竣工投用、遗留问题全面突破,确保项目招得进、落得下、建得快、效益好,有力助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再上新台阶。

青岛的城市史,由各区市共同书写又相互交融。这部城市史的李沧部分,大概可以这样表达——这里升腾着老青岛的市井烟火,也承载着新市民的奋斗梦想;它以钢筋铁骨撑起了青岛近现代工业的脊梁,又在新世纪被簇新的城市肌理所填补。

望向胶州湾潮汐的方向,那里有海风捎来的李沧新命题:当重型卡车的轰鸣化作数据流的轻吟,这片土地将用怎样的语法,书写产城共生的新诗篇?答案或许藏在那些正在破茧的科创园区里——它们既保留着工业时代的筋骨,又奔涌着未来主义的脉动,像一首在钢铁谱系上嫁接绿意的跨界诗。

问及李沧区委书记张友玉期待一个怎样的城区“新符号”时,他思考后告诉青岛日报记者:“一个产业友好型的城区,这就是我期待的。”

李沧区委书记张友玉

在记者看来,定位“产业友好型城区”,便是选择了走一条强产业、强服务、强创新的内涵型增长之路。这要求当地既要夯实产业基础,加快塑成创新引领、集约高效、支撑有力的“新产业骨骼”;又要营造城区气质,聚力打造功能完善、供给丰富、服务精细的“环境引力”;还要注重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动能、充足“精气神”,积蓄发展后劲。各个点位要相互关联、和合共生,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这即接续了开篇的李沧叙事:在铸就青岛工业黄金时代、持续完善自身都市功能品质基础上,正加快重塑特色产业,培育具有区域辨识度的现代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这也是其破局的关键。

加速“破局”,就要激活关键点位。世界银行在其发布的202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曾写道,“成功的招商引资可以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锚定事件’,触发链式反应”。

访谈中,张友玉多次提及招商引资这个触发链式反应的“关键一招”。招商引资为李沧区带来了中能建集团、魏桥智行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这些项目的加快建设和建成投用,奠定了李沧动能转换后的新产业基础。不但如此,李沧干部越来越善用且用好招商引资这一手段,更是为李沧区积蓄了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对于当下的李沧区来说,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的紧迫感必须常伴左右。在用好招商引资“关键一招”基础上,今年李沧区还提出了“招建并进”的集成打法,通过系统谋划,加快推动签约项目落地投产、建设项目竣工投用、遗留问题全面突破,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在“破界”与“共生”间校准新坐标,期待李沧区以全方位的“出击”实现城区发展的跨越进阶。

抓项目、兴产业

加快塑成发展优势

记者:今年青岛的“新春第一会”,聚焦“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2025年,李沧区将在哪些项目上发力并取得怎样的阶段性成绩?

张友玉:今年全市“新春第一会”提出,“各级各部门要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对正处于转型发展、攻坚克难时期的李沧来说,高质量项目建设意义重大。

具体来说,项目是拉动李沧经济增长的坚实支撑,能够直接扩大有效投资,也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新的消费增长点,促进经济形成良性循环。同时,我们把项目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通过落地投产一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项目,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先进产能比重,有效推动产业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此外,项目还被给予了增进民生福祉的期待,将为李沧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我们将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在项目招引上再提升、项目建设上再提速、项目谋划上再提质。加快推进航天科创产业园、安高特电固态电池等总投资287.2亿元的73个重点在谈项目进度,力争全年签约落地过百亿元项目3个以上、过30亿元项目5个以上。坚持能早干就早干、能快干就快干,完善“续建、新建、储备”三张清单,做实政策、土地、资金、能耗等要素保障,集中力量资源推动总投资610.9亿元的103个省市区重点项目建设,争取高端泵阀流体装备生产基地等41个项目尽快开工,唐山路快速路、京城机电智能制造产业园等32个项目建设完工,实现工作量、实物量、投资量“三量齐增”。

记者:近几年来,李沧区持续发展现代产业,全力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当前李沧区重点发力的产业有哪些?

张友玉:李沧要发展,必须下大力气做产业。李沧区位优势突出,拥有主城区难能可贵的土地资源和一批已建设完成的产业载体,这都是发展产业的“比较优势”。现阶段,我们紧紧围绕全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十大现代服务业等产业规划布局,找准定位、发挥优势,深化“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工程,促进产业聚链成群、集聚成势,推动新质生产力不断壮大。

在先进制造业方面,重点发力生命健康、绿色能源、智能装备“三大产业”。在生命健康产业方面,发挥彩晖生物、华奥健康等企业牵引作用,加快推进基因和细胞诊疗、合成生物等前沿技术产业化,推动更多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在绿色能源产业方面,依托智行、海卓动力等行业领军企业,链接引进氢燃料电池、新型储能等上下游配套项目,加快打造海创·新能源产业园等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园区。在智能装备产业方面,全力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推动高端泵阀流体装备生产基地、人形机器人产业园等标杆项目开工建设,构建“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融合生态。

魏桥集团全球首家212越野车直营中心在李沧区开业。

在现代服务业方面,重点做强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文化旅游、人力资源服务“四项支撑”。在现代物流业方面,加快推进北客站TOD综合开发,探索低空物流应用场景,构建更具吸引力的物流服务体系。在现代金融业方面,培育壮大兴华基金、财通汇信基金等重点平台,建立“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机制,更好服务企业做大做强。在文化旅游业方面,加快招引一批特色突出的文旅项目,升级打造青岛梅花节、世博园啤酒嘉年华等四季特色文旅线路,全面提升文旅产业发展能级。在人力资源服务业方面,聚力实施“专精特新”人力资源机构培育计划,做强省级标准人力资源共享经济产业园,加速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形成规模。

第二十五届青岛梅花节开幕。邢志峰 摄

提升专业度、激活内动力

促“招建并进”见行见效

记者:招商引资是李沧区持续强调的一项重点工作。今年会有一些怎样的目标?

张友玉:我们把招商引资作为李沧区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一招,是因为李沧区要发展产业,不断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就不能只依靠本地企业,要不断吸引企业来李沧投资兴业,推动李沧项目建设和产业集聚。2024年,李沧区GDP增速和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关键就是靠招商引资。

发力招商引资,李沧区组建了区属国有招商公司。2022年以来累计引进中国能建集团等过百亿元项目4个、过50亿元项目4个、过亿元项目412个,年均引进项目数量是3年前的2.4倍。

当前,营商环境成为企业选择城市的“重要一票”,招商引资体现出的专业性,便是企业最先感受到的“营商环境”,这也为招商工作带来了更高要求。比如,企业不想花费时间和精力与“外行人”谈,这就要求招商队伍不断提升专业度,更好与企业对话。今年,我们将紧盯全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持续完善招商项目库和招商图谱,建立“招商专班+招商图谱”工作机制,锻造一支“懂经济、熟产业、会服务”的招商队伍,打好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科技招商、园区招商、以商招商“组合拳”,力争全年签约落地过百亿元项目3个以上、过30亿元项目5个以上。

记者:今年李沧区政府工作报告锚定了一批新发展动力源开展招建并进攻坚行动,请问推出这项工作的出发点是什么?在这些板块中,将会诞生或正在成长哪些值得关注的新增长点?

张友玉:之所以推出这项工作,一方面是从时间上的考量。必须强化系统观念、做好统筹文章,以“招建并进”的新路径,抢抓发展机遇、提高发展效率,加快推动签约项目落地投产、建设项目竣工投用、遗留问题全面突破,确保项目招得进、落得下、建得快、效益好,有力助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再上新台阶。

另一方面,是从空间上的考量。李沧区在东部片区拥有一批高端楼宇园区,又在西部片区拥有广阔的产业用地。我们创新构建“东部总部+西部基地”“东部研发+西部制造”的发展模式,推动东西部资源互补、产业协作,更好实现全域发展。

李沧区东部。张鹰 摄

我们将重点发力一些新的增长点,比如青岛创新创业活力区加快青岛TOD一号工程综合开发和青铁智慧湾片区利用,着力构建工业设计、文创产业集聚带,加快推进青铁·超极合生汇、山大基础教育集团合作学校等20个重点项目,推动国棉六厂、青啤四厂等升级改造,打造“站、海、城”一体化布局的现代化新城区;楼山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产业示范片区将高效利用连片产业用地,聚焦智能装备、绿色能源等产业方向,保障高端泵阀流体装备生产基地12个产业项目快开工、快建设,持续完善新型工业邻里中心、青岛五十八中北校区等配套,加快打造高效集约、职住平衡的胶州湾科创新城等。

青岛TOD一号工程。梁超 摄

工业基因碰撞科创地标

打造青年创新创业优选之地

记者:当前,李沧区已由过去的重工业区蝶变为创新、品质主城区,但相信“工业”基因没有消失。能否介绍一下,李沧区以新型工业化为牵引,加快推动重点产业发展方面的路数、打法和成效?

张友玉:李沧区是青岛近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虽然经历了青钢、碱厂等大型工业企业“腾笼换鸟”的阵痛,但李沧产业基础良好、发展空间广阔,拥有丰厚的工业底蕴。我们牢固树立“大抓产业、主攻工业”的鲜明导向,始终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工程,全力以赴做大做强做优工业经济。

其中,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创新型、科技型企业分级培育孵化机制,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瞪羚、雏鹰等高成长企业633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96%。加快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新增工业创新平台5家。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增效,常态化开展“一企一档”数字化转型服务,丰富拓展5G、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到92%,工业技改投资增速达38.6%,列全市第一位。

发挥专业园区引领集聚作用,建强产业集群。打造以绿色能源产业为主导的海创·新能源产业园等14个专业园区,2024年引入优质企业217家,载体去化率达69%。探索实践“工业上楼”发展模式,积极打造集生产、办公、研发、中试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都市工业楼宇,联东U谷·青岛科创中心、粤浦科技·青岛创新中心等产业园“招建并进”签约企业84家,其中制造业企业占比超一半,逐渐形成“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的集群化生态。

李沧区国源通创意产业园中,主播正在进行直播带货。张鹰 摄

记者:李沧区拥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而且房价、软硬件环境等都对年轻人非常友好,在李沧区安家置业的年轻人占比较高,增加了区域活力。李沧区将采取哪些方式进一步推进“科产城人”的深度融合,将区域打造成为青年创新创业的优选之地?

张友玉:促进“科产城人”深度融合是打造更加美好“向心城区”的必然选择。李沧区将积极融入“青岛科创大走廊”建设,对标一流、深化改革、提升品质,一体推进“科产城人”深度融合,全力建设创新创业发展高地。

打造区域科创地标和产创融合高地,让创新创业的生态容量足够大。紧紧围绕全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重点发力生命健康、绿色能源、智能装备等“三大产业”,精准布局一批高能级孵化器,加快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小试中试基地,及时将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深耕“东部研发+西部制造”协同发展模式,持续激发区域整体活力。

打造人才培育摇篮和美丽城区,让创新创业的生态效益足够好。构建留青就业创业“绿色通道”,李沧区在全市率先探索开发“创业风险险”,聚力打造创业型特色街区4个、扶持创业2800人。实施青年优居计划,探索打造“李遇人才·青梦巢”青年人才社区,持续加大高品质住宅供给,以多层次、宽覆盖的住房体系保障人才安居筑梦。聚焦完善教育医疗体系,加快青岛五十八中北校区等4所学校、幼儿园建设,全面推进公立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提供更加贴心暖心的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服务,以城区的精美品质、优美生态、和美生活为各类人才树起安居良木。(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锡复春 张晋/文 王雨欣 江楠/视频)

青岛日报2025年3月26日1版

青岛日报2025年3月26日3版

责任编辑:吕靖雯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