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多个区市实施课间15分钟微改革,设置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教室、沐浴阳光——
课间“扩容” 让快乐“加倍”成长“提质”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讯 3月24日下午2点10分,崂山区麦岛小学校园内响起了欢快的下课铃声。学生们在班主任的引导下,鱼贯而出,就近来到了班级活动区域。转呼啦圈、丢沙包、跳绳、踢毽子,甚至是躺在操场上晒太阳、打滚,师生们在多姿多彩的游戏互动中,放松身心、锻炼身体。当学生们身上有了汗,眼里也有了光,脸上有了更多笑容。
课间虽短,却也一直是学校、学生、家长共同关注的“关键小事”。新学期以来,青岛多个区市的学校将课间10分钟延长到15分钟,设置丰富多彩的游戏,制定系列保障措施,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进阳光。5分钟的小切口微改革给了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也给了他们更多释放天性的空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走出去、动起来,课间“打开方式”更多样
“耶,我通关了!”“石头剪刀布,我赢了,该我跳了”……15分钟课间,青岛徐水路小学校园里,欢呼声与呐喊声此起彼伏,1150多名学生尽情享受游戏的快乐。跳房子、萝卜蹲、折返跑、趣味迷宫等27款颜色鲜艳的游戏图案分布于学校的各个角落,均由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绘制。地面彩绘与校园建筑相映成趣,形成特色多样的“游乐场”,让学生15分钟课间快乐加倍。每到课间,学生们三五成群、快速集结,共同探索游戏的乐趣。丰富多彩的游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还极大地增强了学生们团队协作的能力、克服困难的信念,实现了学生的茁壮成长。据了解,作为山东省最早开展课间15分钟的地区,目前李沧区全区55所学校均已将课间延长至15分钟。
如今,加入这项微改革队列的学校还在增加。新学期以来,青岛市北区、崂山区、城阳区等更多区市的学校开启了课间15分钟的新设置。各校立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因学校情况、学生年龄等差异“制宜”,完善课间活动保障制度,设置特色体育项目、智趣游戏、地面小游戏等优质活动,丰富了课间的活动形式。
在崂山区,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深挖空间潜力,充分利用延长的课间时间精心打造特色课间活动。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的课间15分钟“秒变”大型娱乐场,学生们打地鼠、玩飞盘、丢手绢、跳格子、走迷宫、打篮球……尽情运动、收获快乐,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赢得学生广泛好评。崂山区南宅小学巧妙利用空地、走廊、过道,因地制宜设计了跳脚印、青蛙跳等趣味十足且竞技性较强的游戏,点燃了学生们的运动DNA。
城阳区义务教育学段已全面实行“课间15分钟制”,每所学校都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探索与实践。城阳区棘洪滩街道南万小学划定了多彩的游戏区,在萝卜蹲、太空跳等趣味游戏图案中融入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等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在感受传统体育魅力的同时,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城阳二十中优化课间15分钟活动,推出“活力跳绳+”计划:组织花样跳绳个人赛、8字跳绳团体挑战等活动。每周设置跳绳达人日、团队协作日等不同主题活动,兼顾趣味性、协作性与体能提升,帮助初中生高效释放能量、增强体质。
市北区也有学校开展了课间15分钟改革尝试。2024年秋季学期,市北区的青岛辽源路小学采取了“定制活动+自主活动”的方式丰富学生的运动项目,除了集体跑操,学校还设置了跑酷、滑滑梯、跷跷板、滚环、大摇绳、网球等自主项目,借助增加的5分钟课间给学生以更丰富的体验。
阳光了、健康了,学生身心变化“看得见”
“最明显的变化是学生愿意动起来了。以前到了课间,学生大多集中在教室或者楼道内,很少有学生会下楼活动;现在,只要下了课,学生们都会到教学楼外、操场上,运动的兴趣明显提升了,脸上的笑容明显更灿烂了。”在崂山区辽阳东路小学操场上,学校副校长王帅向记者感叹课间15分钟微改革给学生带来的“小变化”。学校正在发起校园阳光笑脸拍摄活动,记录下学生快乐成长的瞬间,希望学生能够向阳而生、逐梦成长。
“加长版”课间让学生有了较为充足的时间放松身心。“课间时间变长,我们可以在操场上尽情运动、玩耍,整个人都放松了下来。”在李沧区实验小学,学校设置了滚铁环、打陀螺、丢手绢等20余项传统体育游戏。作为受益者,学生潘佳文表示,15分钟的放松让自己上课时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提升听课效率。
“加餐的学生多了”是崂山区麦岛小学副校长张晓飞对学校课间15分钟“微改革”最直观的印象。学校自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将课间延长至15分钟,并根据学校情况、学生年龄等大致划定了各个班级的活动区域。到了课间,各班班主任会带领学生到指定区域,选择合适的方式活动,而学校安保人员也会参与其中,共同守护学生安全。“现在有学生中午吃饭时会主动要求加餐,这就说明学生体育活动强度上来了,能量消耗增加了。”张晓飞介绍。
“让我们惊喜的是,孩子的活力从学校延伸到了家庭!”徐水路小学四年级4班学生家长王女士感慨,以往孩子放学后,常常宅在家玩手机,现在则经常跟社区里小伙伴玩老鹰捉小鸡、老狼老狼几点了、抓小鱼、切西瓜等户外活动。“孩子变得更喜欢社交了,更愿意分享和沟通。孩子之间在玩耍的过程中,会有挫折、有冲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锻炼他们的毅力、韧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王女士表示。
与此同时,学生的体质健康也有明显的变化。2024年,李沧区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区55所推行课间15分钟。一年后,该区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普遍提升,全区小学生体质监测优良率同比提升了8个百分点,近视率降低了4个百分点。
小切口、大意义,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实,在很多“80后”“90后”的印象中,“课间”就应该是学生三五成群,在校园里欢声笑语的场景。但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多、班级的增多,部分学校用地变得紧张。同时受安全顾虑、教师拖堂等因素影响,留给学生课间活动的时间变少了,甚至一度出现“课间不出教室”的现象。如何破解“课间圈养”,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课间15分钟微改革正是破解这一问题的重要举措。在去年9月26日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曾表示,课间从10分钟到15分钟,虽然是个“小切口”、具体的小问题,但它的意义非常重大,它延展的是“五育”的形式和内容,也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体现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间15分钟调整是通过时间的重新分配,调节张与弛的尺度。时间充足了,学生既能更从容地打水、上厕所、与同伴交流,还可以走出教室,到户外活动,充分释放身心。同时,这也有助于破解儿童青少年“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等问题。
短短5分钟的延长背后实则是一种育人的导向。课堂与课间从来不是“割裂”的两面,学校要像重视课堂一样重视课间,做好时间管理的“加减法”,促进课间活动“量质齐升”。目前,北京、辽宁、黑龙江、河北、浙江、江苏、安徽、福建等省份均已实施了课间15分钟微改革。在山东省内,除了青岛之外,威海等多个地市的学校也将课间延长至15分钟。
新的形势下,青岛正在区市层面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措施,保障学生的活动质量。比如李沧区正在打造数字化智慧校园,通过AI技术赋能“课间15分钟”,目前已在辖区内部分中小学推广,有效增强了体育活动的科学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该区还将给学生搭建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推广包括乒、羽、篮、足、排等多个项目的“奔跑吧少年”系列活动。从校内延伸至校外,把全区开展的校外健步行等活动与学校课程结合,开发新颖有趣的“行走课堂”,让学生感受运动和学习的乐趣。(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实习生 刘莹)
责任编辑:周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