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敢提问、勇探索、立长志!中国海洋大学2025年首期“本科生卓越大讲堂”正式开讲

2025-03-26 17:11

鱼山校园的三月,古老质朴的科学馆K111教室座无虚席,中国海洋大学2025年首期“本科生卓越大讲堂”在这里启航。

本期活动以“包院士与你的智慧之约”为主题,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生命学院教授包振民为主讲嘉宾,与师生面对面畅谈科研人生,共话成长真谛。副校长刘勇主持活动,他表示,“卓越大讲堂”是学校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体师生重要回信精神的举措之一,是学校“蓝色梦想宏才培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学生搭建与顶尖学者对话的平台。他希望同学们以包振民院士为榜样,在求知路上“敢提问、勇探索、立长志”,努力成长为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

刘勇副校长代表学校为包振民院士献上特别定制的“蓝梦领航人”荣誉证书

院士漫谈,揭秘海洋生命科学的无限可能

包振民院士回顾了自己多年来的科研经历,介绍了海洋生命科学的前沿动态与未来发展方向。在问答环节,包院士从学科前沿、科研探索、人生选择、成长建议等方面,回答学生提问,并亲笔书写寄语赠予在场学生。他勉励同学们抓住本科阶段,打牢专业基础,博览群书,提升科学素养,养成主动学习的能力,多到实验室和产业一线,了解科学前沿和国家需要以及产业需求,做有意义的研究。

纸条问答,青春之问与智者之思

在“纸条问答”环节,包院士随机抽取题目并解答。

“作为农科生,我发现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例如流体力学数值模拟)与工科有密切联系,但本科期间并未像工科生那样系统学习物理相关课程。即将开始研究生阶段,我应该重点提升哪些方面的研究能力?”22级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臧锦鹏提问。包院士说:“首先,我也是一名农科生。”一下子拉进了院士和同学们的距离。

来自2024级环境科学专业的李玥彤问包院士:“在研究方向进展缓慢时或者进行长期的重复性的工作时如何调整心态。”包院士说,养成一颗“大心脏”很重要!

“DeepSeek横空出世,我们以后是不是可以不用背基本概念了”,引起了全场同学的欢笑。包院士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底层逻辑,并指出,正是有了DeepSeek这些人工智能技术,我们更应该把最基本的知识掌握好,把知识框架搭好,这样才能辨别真伪,让人工智能成为你的科研助手,而不是你的依赖。

另外一张纸条则关乎科研奥秘:“在科研过程中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选题?”包院士目光炯炯:“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选题。科研方向的选择要从国家的需求和产业的需求出发,真正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就像我们培育的扇贝优良品种,看似小众,却守护了千万渔民的生计。多到实验室和产业一线,了解科学前沿和国家需要以及产业需求,做有意义的研究。”

生物科学专业2023级牟彦丞抛出了一连串的专业术语“在基因组测序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2022年,借助于ONT、Pacbio-HiFi以及HiC的组装策略,人类基因组的T2T组装得以实现,同时,简单的单倍体基因组组装亦成为可能。在此背景下,我想向包院士求教,面对海洋生物基因组的高杂合性、高重复性以及GC含量分布不均等难题,是否可以借鉴单倍体基因组组装的策略,实现复杂海洋生物基因组的T2T组装,进而为海洋生物的研究提供一个更为优越的研究平台。”现场赞叹声不已,包院士也欣慰地点头,并一一作答。

在场师生屏息聆听,时而陷入对问题的沉思,时而埋头速记包院士的金句,时而为包院士的执着追求响起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手写寄语,一笔一划间的祝福和期许

被随机抽取到问题的幸运儿们,还得到了包院士亲笔书写的寄语。例如,在给李玥彤中的寄语中,包院士写到:“科研是一种生活方式,其中它有至善、至美、至乐,但也有至艰”。包院士用他对科研的理解,和数十年海洋生物育种之路的感悟,鼓励学生坚定不移向前。

包振民院士为卓越大讲堂亲笔书写寄语

科学馆外玉兰花含苞待放,教室内余温未散,今天的对话是科学与青春的“双向奔赴”。包院士的智慧与学子的热情共同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学校将持续打造“卓越大讲堂”品牌,为更多学子搭建与顶尖学者对话的平台。

学生感悟

身为大三学子,我常因实验成果不尽如人意而苦恼,对自己是否适合科研充满疑惑。包院士告诉我们,未来无限可期,只要扎实打好基础,实验自然会顺理成章。包院士讲述自己曾经将一本关于分子克隆技术的书籍中的每个实验都烂熟于心,但每次翻阅都仍能激发新的灵感。聆听包院士的讲述,我深受鼓舞,也更加坚定了扎实自身基础,积极投身科研的决心。

——2022级生物技术王佳卉

作为一名有幸在首届卓越大讲堂上和包振民院士对话的大学生,我深受震撼与鼓舞。包院士作为我国海洋生命科学领域的专家,其科研历程中展现出的前瞻性与创新精神,让我对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敬仰油然而生。包院士始终强调科研要“应国家需求,做一流学术”,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战略,这种家国情怀让我深受触动。我将以他为标杆,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在科研的星辰大海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2023级生物科学牟彦丞

院士的讲述颠覆了我“学用分离”的思维定式,揭示了科研素养的本质是知识内化的动态过程。当我们在实验中通过科研实践将抽象理论具象化时,便实现了从“机械性地储存知识”到“构建知识网络”的跨越。这种以学科核心知识为枢纽、以切身实践为触媒的学习模式,将知识积累与科研训练铸为统一的整体——这才是知识真正扎根生长的模样。

——2024级生物科学(强基计划)劳睿宇

卓越大讲堂让我受益良多,包院士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本科学习经历,让我们青年一代知道了如何脚踏实地地追逐梦想。在我有关于“deepseek与科研”的问题上,包院士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们,一定要夯实基础,不可以盲信人工智能 。一席话使我深刻认识到了“deepseek”始终只是我们深度求索的一个工具而已,如何运用好这门工具还需我们自生的修为,我将谨记包院士的教诲“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2023级水产养殖学颜旭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