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崂山北宅的樱桃花染白山谷,大珠山杜鹃花海漫过岩层,中山公园百年樱花缀满枝头......时下,为邂逅一场花事而奔赴一座城已成为新时尚。
3月28日,首届青岛市赏花节在崂山区北宅街道大崂樱桃谷正式启幕。这场以“六春遇青岛”为主线的文旅盛宴,将百年花事传统与现代消费场景深度融合,展现“半城花海半城春”的诗意画卷。
花是春天的主线,也是旅游的主题。据统计,我国春季游中60%的游客出行都与花有关。
青岛正以一场跨越山海的邀约,绘制出一幅令人心驰神往的“春日赏花图”。这场以花为媒的盛会吸引着众多市民游客循香而来,共同见证这座海滨城市最动人的季节馈赠。
花样破圈,城市记忆的创新演绎
赏花,是刻在青岛人基因里的脉动。
上世纪三十年代“青岛十景”中的“东园花海”“登瀛梨雪”“丹邱春赏”,印证着这座城市与花的不解之缘。
每年春天,青岛的各大公园、山间都挤满了被花吸引而来的游客。数据显示,上周末,仅中山公园日均客流量就超7.7万人次。
本届青岛赏花节,推出系列活动,将花卉艺术与城市文化基因深度融合并创新,赋予花更多层次的价值内涵。
国潮与非遗元素的注入,巧妙地激活了城市文化基因。比如中山公园汉服巡游活动,身着唐风宋韵华服的青年穿梭于樱花树下,衣袂翩跹间与烂漫花海形成时空对话。而在西海岸大珠山杜鹃花会,非遗手造与自然美学碰撞出创新火花:胶南年画传承人以杜鹃为灵感创作《山海花韵》系列作品,泊里红席编织技艺与鲜花结合制成“花影屏风”,传统泥老虎彩绘变身“萌虎踏青”文创盲盒。这种“赏花+文化+产品”的复合模式,使历史文脉在花海中自然流淌,让赏花体验升维成一场可感知、可参与、可带走的文化解码之旅。
此外,短视频平台作为“数字花匠”,则进一步拓展了赏花的边界。通过短视频大赛、摄影大赛,青岛挖掘出如信号山迎春花螺旋步道、八大关正阳关路的百年玉兰、太平角公园的二月兰等“非常规”赏花打卡地,借助社交媒体形成裂变传播后,反哺城市更新。
产业融合,构建青岛赏花经济圈
青岛的赏花经济正在突破“单点赏花”的传统模式,形成“赏花+”的全域生态。以崂山区北宅街道为例,55万株樱桃树为基底,构建起“春赏樱桃花、夏摘甜樱桃、秋品山菊花、冬享民宿热”的四季产业链。2024年第二届樱桃花节期间,带动周边农家乐营业额同比增长40%,民宿入住率达95%。
打造消费新场景,已成为激活春日经济的关键着力点。在李沧梅花节,“红梅集市”人头攒动,“好品李沧”展销专区与“好房李沧”楼盘展也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让赏花之余的消费体验更加多元。而在北宅樱桃花节,“美食市集”“咖啡市集”与“精灵花园”等特色节点沿赏花动线有序分布,巧妙串联起美景、美食、民宿,营造出“一步一景一消费”的文旅消费场景,极大地丰富了游玩体验。
与此同时,城市空间同样成为产业融合的试验场。地铁11号线与双层主题巴士开展“花间巡游”,把崂山樱桃花核心景点与城市地标紧密相连,打造“移动观景台”。数据显示,往年地铁11号线北宅段的“花海专列”日均载客量高达2.3万人次,带动沿线20余家咖啡店、30余家农家乐客流量激增。今年,主办方继续推出便捷惠民举措,市民游客凭借当日地铁乘车记录就能领取樱桃花券,凭券在樱桃花节场地可兑换多家北宅商户提供的消费优惠福利,进一步激发了消费活力。
品牌升级,塑造城市美学名片
青岛首届赏花节不仅是一场文旅活动,更是一次城市品牌的精准营销。
青岛利用独特的自然禀赋,构建起“山海城湾”立体赏花体系:崂山北宅樱桃花节、西海岸大珠山杜鹃花会、李沧梅花节、市南中山公园汉服巡游等158场主题活动覆盖全市,既有传统赏花胜地的焕新升级,也有新兴网红打卡地的精准布局。这种差异化定位使青岛在全国赏花市场中独树一帜,携程数据显示,去年清明假期,青岛旅游预订量同比增长165%,赏花景区门票订单量增长299%。
青岛赏花节构建的多部门协同机制,正成为城市品牌升级的重要引擎。
文旅、宣传、园林、商务等多个部门紧密协作,从需求端、供给端联合发力,推出消费券、优惠套票等措施,覆盖住宿、交通、文博等多元场景。以李沧梅花节为例,青岛公交集团开通“赏梅专线”实现精准导流,李沧公安分局创新“移动警务”保障安全,共同构建起“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市民受益”的良性循环,让节庆活动成为展示青岛城市温度与服务品质的靓丽名片。
当传统文化找到现代表达,当单一产业形成生态闭环,当景观资源升华为美学符号,城市便拥有了穿越周期的发展动能。从“一朵花的浪漫”到“一座城的狂欢”,青岛首届赏花节以赏花为纽带,不断创新文旅消费场景,提升文旅消费品质,为青岛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这场永不落幕的赏花盛宴,不仅芬芳了游客的旅程,更照亮了青岛文旅升级的新路径。(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李旸)
责任编辑: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