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记者调查|人脸识别,一些地方在滥用

2025-04-11 13:42

去看房不知不觉“被刷脸”,进小区除了“刷脸”别无选择——人脸识别,一些地方在滥用

  回家“刷脸”进小区、上班“刷脸”打卡、手机“刷脸”支付——如今,人脸识别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几乎涵盖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联合发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非强制原则,为泛滥的“刷脸”行为划出了法律红线,为公民拒绝“被刷脸”提供了制度支撑。

  《办法》将于6月1日起施行。市民身边有哪些“刷脸”乱象?哪些领域是滥用人脸识别的“重灾区”?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不知不觉中,看房客户“被刷脸”

  刘娜(化名)是青岛的一名房产中介。“大多数售楼处都安装了人脸识别摄像头,主要目的是辨别客户来源,用来‘防中介’。”刘娜告诉记者,看房客户的来访途径通常是自然到访、中介带访或他人推荐,“通过监控和人脸比对,售楼处就能精准识别客户。”

  记者了解到,自然到访客户“被刷脸”后,就会被认定为开发商的客户。在“保护期”内,即使后期该客户再由中介带访,开发商也不会给中介结算佣金。

  “大部分楼盘都是‘永久保护’,即自然到访客户永远都被认定为开发商的客户。有的楼盘则会设置‘保护期’,超过这一期限,自然到访客户可以再通过中介带访。而这些都需要‘刷脸’识别。”刘娜坦言,这在房地产圈里属于“行规”。

  近日,记者以看房为由,来到位于李沧区某新楼盘探访。一进入售楼处,大厅上方就有多个摄像头映入眼帘。在楼盘样板间内,记者向置业顾问抛出了“中介返佣”这一话题。“只要你来了(售楼处),脸就给你‘录’上了。”该置业顾问承认,售楼处确实有人脸识别设备,“保护期”是90天。

  多名房产中介向记者证实了上述说法。“房子成交后,开发商会对比录入的客户人脸影像与身份证照片,以此确定客户的来访途径。”刘娜向记者透露,市区多个热销楼盘内,客户只要进入售楼处,就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刷脸”。

  回家遇阻,“刷脸”成唯一选择

  近段时间,家住市北区保儿馨都小区的潘女士遭遇了强制“刷脸”。“物业强制业主录入人脸信息,进入小区必须‘刷脸’,之前的门禁卡已无法使用。”潘女士认为,物业此举侵犯了业主的个人隐私,而且没有给业主提供“可选项”。

  记者在该小区西北门看到,人行入口处一块牌子上仍有“刷身份证开门进入”字样。“那是以前的,现在门禁卡和身份证都不能用了,业主只能‘刷脸’进小区。”小区保安说。

  无独有偶。家住金地华章小区的李先生通过党报热线反映,物业取消了小区门禁卡,业主只能“刷脸”进小区。“门禁卡应该恢复使用,不能仅保留‘刷脸’这一种方式。”李先生认为物业强制业主“刷脸”是违规行为。

  金地华章小区物业公司工作人员称,他们曾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征求过业主意见,“刷脸”进入小区的做法经过业主投票表决且同意户数达到78.03%,符合相关规定。对此,李先生并不认可,他认为“少数人的利益也应该被尊重”。

  除居民小区外,部分酒店要求入住客人必须“刷脸”。在市南区徐州路某酒店内,记者向前台人员咨询,得到的答案是:入住必须“刷脸”,这是公安部门的规定。然而,辖区派出所民警回复记者:不强制“刷脸”,入住客人只要能提供身份证,证件照片与本人比对一致即可。

  “刷脸”不能强制,个人信息应被保护

  人脸识别作为一种人脸特征识别技术,因便利性和准确性,被普遍作为身份信息的验证方式。然而,技术是把“双刃剑”,随着“强制刷脸”“被刷脸”等乱象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对技术滥用表达出不满和担忧。

  山东豪德(青岛)律师事务所律师岳翔介绍,《办法》明确提出了“非强制性原则”,也就是说“不得将人脸识别技术作为唯一验证方式”“不同意通过人脸信息进行身份验证的,应当提供其他合理、便捷的方式”。《办法》落地对保护个人信息权益、推动技术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岳翔指出,部分场所在未经告知的前提下导致公民“被刷脸”,抑或是“强制刷脸”,其实有一定的违法风险。“此类行为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和《办法》中的‘告知义务’与‘单独同意’原则。个人信息处理者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前,需以显著方式向个人告知处理目的、方式、保存期限及必要性等信息,并取得个人在充分知情前提下的单独同意。另外,如果存储量大,也要注意其中的备案义务。”岳翔告诉记者。

  “其实不必‘谈人脸色变’,关键是要有正常的安全标准,保障相关技术妥善使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刘晓春认为,由于用户个人难以对人脸信息的具体处理进行了解和追溯,服务商应自行做好内部合规,同时监管部门应做好相应的合规监管、执法和评估工作。

  “对企业而言,应严格遵循必要原则,仅在合法场景下使用人脸识别技术,且使用该技术前履行告知义务。对普通民众而言,若遭遇‘强制刷脸’,注意保留证据(如现场照片、录音录像等),可依据《办法》第十七条向网信部门或公安机关举报。如果对方拒绝删除隐私信息,可通过民事诉讼主张侵权责任。”岳翔说。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