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董平:在传统文化里找到价值的真实

原创 2025-04-16 06:44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在传统文化里找到价值的真实

——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董平

人物简介

董平,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等职。

主要从事先秦儒家道家哲学、宋明理学、浙东学派、中国佛教哲学等方面的研究。代表作有:《陈亮评传》《天台宗研究》《浙江思想学术史——从王充到王国维》《王阳明的生活世界》《老子研读》《先秦儒学广论》《宋明儒学与浙东学术》《道家·佛学·印度哲学》等专著,并整理有《王阳明全集》(合编)《邹守益集》《杨简全集》等古籍。

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名相管仲”“传奇王阳明”,作为专家学者参与央视《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

核心观点

■在传统文化的转化中实现人的自我发展,这才是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真正意义。一个人如果一点历史感、传统感都没有,他就永远是站在历史之外的,就不可能在接受传统的历史文化观念的基础上承担起历史的责任,所以首先要实现自我转变。

■为什么需要传统文化?因为我们在传统文化那里可以找到一种价值的真实。如果把传统文化只看成是一种过去的东西或当代的时髦,而不是真正从根源上去理解,是没有意义的。普通老百姓反而更能理解传统文化的道理。

■“人无信不立”,要有信用,要有信誉,要有诚信,要有信念,这才是我们在社会上的通行证。古人的很多观念看似古老,实际上是人类共同的价值,不分古今中外。

■阳明心学不仅仅是,甚至从本质上不是一种心灵的慰藉,阳明心学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行动,要把它转变为一种自己的生活方式。

■从阳明先生那里,我们至少可以获得一种启示:坦诚、坦率、坦然地去面对生活的挫折、磨难,把它转化为一种自我生命的动力。任何时候,哪怕在最艰难困苦的时候,都不能没有理想,不能没有信念。

■现在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也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生活节奏特别快,很容易使我们不知所措,哪边都想去哪边都停不下来,处在不断“溜坡”当中。这时候,需要从繁忙的外在事务性交往中撤退出来,撤退到心灵本身,与自己对话。但也不能只是沉浸在自我之中,因为这种撤退是为了更好地面对世界。

4月5日,青报智库第三期“青梅集”论坛在青岛日报社举办,论坛以“传统文化与文旅共融”为主题,聚焦传统文化的智慧与力量,深入研讨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作为特邀嘉宾,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董平受邀参会并作主旨演讲。

董平在青报智库第三期“青梅集”论坛上作主旨演讲。 本版摄影 王雷

作为一位兼具学术深度与人文温度的学者,董平教授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始终强调从人的角度出发和“生活实践”的根本性,在公众传播中,更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生动的讲述风格,将复杂的哲学研究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智慧,直面现代人“精神疲劳”的困境,以现代语境解读阳明心学精髓,给年轻人以鼓舞。他既坚守“文化本真性”又拥抱“创造性转化”的立场,恰是其学术人格的生动写照。

通过他的讲述,那个吟诵着“吾心自有光明月”的王阳明在历史长河中愈发清晰,给了人们直面生活的强大力量。

从人的角度看问题

记者:您在主旨演讲中提到,对于青岛的历史,不能仅仅从城市建置开始讲起,尤其不能忽略这里作为齐国故地的文化渊源。近年来,青岛最大限度还原齐长城历史风貌,建起了文化公园,不仅保护和延续了历史底蕴,也提升了城市品质。传统文化赋能城市发展,您认为关键在哪里?

董平:传统文化赋能现代城市发展,实际上要从人的角度来看问题,是人如何去转化传统文化,实现在现代社会的新发展。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当然是社会的发展,包括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人本身的自我发展。在传统文化的转化中实现人的自我发展,这才是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真正意义。不要指望不改变什么,就能发现传统文化的奥秘并马上得到新发展。一个人如果一点历史感、传统感都没有,他就永远是站在历史之外的,就不可能在接受传统的历史文化观念的基础上承担起历史的责任,所以首先要实现自我转变。我们不仅仅是生活在现实社会当中,同时也生活在历史之中。

记者:对于大众而言,要培养这种历史感、传统感,有没有好的方法?

董平:需要了解传统文化。比如你了解孔子、孟子的思想,可能不一定完全赞同他们的观点,但只要认真去读,一定会有那么一两句话打动你。当你感觉被打动时,正是你的心和古人相连接的时候,这些打动你的地方引导你进入历史,从而拥有历史感,同时也拥有了一个历史文明的思考维度。

记者:现在各个城市都在做一些与传统文化紧密关联的项目,在文旅产品中体现传统文化元素的场景人气普遍较高,您觉得原因在哪儿?

董平:这种现象其实很好理解。我们总想着要摆脱传统,认为革新创造就能带来新气象,但过不了多久就会发现还是要回归传统。为什么我们需要历史,需要传统或者说需要传统文化?如果把传统文化只看成是一种过去的东西或当代的时髦,而不是真正从根源上去理解,我觉得是没有意义的。普通老百姓反而更能够理解传统文化的道理,原因就在这里。

寻找精神坐标

记者:中国哲学非常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传统文化当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启示?

董平:“人无信不立”,这句话道出了关键。人要有信用,要有信誉,要有诚信,要有信念,这才是我们在社会上的通行证。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正是“信”,让我们在社会上通行无阻。

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反映的其实是人类生存的普遍价值原则、普遍信念和普遍理性。并非只有现代人签协议、盖章才是讲信用,古人不签合同也照样履行承诺。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古人的很多观念看似古老,实际上是人类共同的价值,不分古今中外。

记者:很多人认为哲学是一个高深莫测、令人望而却步的领域。在长时间的阳明心学研究中,您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董平:从我个人来讲,说实话,过去我也曾经觉得生活有很多不顺的地方。研究王阳明之后才知道,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所谓不顺,跟他的经历比起来,算什么呢?阳明先生出身状元门第,熟读四书五经,能力超群,却只因为讲了一句真话,就被发配到贵州龙场,受尽嘲讽屈辱。一般人很可能会自暴自弃,但是他没有。

从阳明先生那里,我们看到什么叫作坚强的生命、顽强的生活、伟大的抱负。我们至少可以获得一种启示:坦诚、坦率、坦然地去面对生活的挫折、磨难,把它转化为一种自我生命的动力。任何时候,哪怕在最艰难困苦的时候,都不能没有理想,不能没有信念。

阳明心学的价值在于行动

记者:在“内卷”与“躺平”并存的当下,一些年轻人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从阳明心学中找到的精神慰藉。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董平:从我的角度来看当然是好的,这至少说明在当下,阳明心学正在实现一种生活化的回归。

如果阳明心学脱离了生活,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印证,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现在很多年轻人愿意把时间、精力投入到阳明心学研究中去,至少说明他们从中找到了一种心灵的感应,或者得到了一种生活的启迪、一种价值的慰藉。只要他们从中发现了自己、找到了精神回归的感觉,这就是阳明心学的价值。

但另一方面,阳明心学不仅仅是,甚至从本质上不是一种心灵的慰藉,阳明心学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行动,要把它转变为一种自己的生活方式。用通俗的话说,你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抱负,但是从来都不把它转变为行动,再好再大也是空的。阳明心学真实的生命,在于通过自我的生活实践,去抵达自我心灵本来就具备的、“心即理”的无限阔大的生命境界。这个过程殊为不易,用阳明先生的话来说,要“事上磨炼”。

记者:在和年轻一代的交流中,您希望传递给他们什么样的人文观?

董平:坦诚地说,我希望年轻人要有历史感,要自觉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中,同时也处在一个不同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交织碰撞的多元时代。要学会对生活、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做出抉择,其实就是信仰和信念的抉择。有了信仰和信念,才有可能真正把它转变为一种生活的动力,不然的话,很可能就糊里糊涂地过了一生,那是对自己最大的亏欠。

我们在价值选择上是自由的,可以有一颗自由奔放的灵魂,但选择了之后,就要为自己的自由奔放承担责任。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告诉我们:你有自由,最基本的自由就体现在选择的自由,而选择的自由必然伴随着忠信的承诺和责任的承担。

现在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也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生活节奏特别快,很容易使我们不知所措,哪边都想去哪边都停不下来,处在不断“溜坡”当中。从好的方面来讲,价值多元、选择多样了,表达机会更多了。但人很容易产生精神疲劳甚至“宕机”。这时候,我们需要精神的滋养,需要从繁忙的外在事务性交往中撤退出来,撤退到心灵本身,与自己对话。但也不能只是沉浸在自我之中,因为这种撤退是为了更好地面对世界。从这一点上来讲,阳明心学不只是给了我们一种理论上的资源,阳明先生的一生都给了我们鲜活的榜样,阳明心学的流行不是没有缘故的。

记者:它与当下人们的精神需求是非常契合的。

董平:对。所以王阳明说“此心不动”,不因事情难易而逃避,勇于承担,面向事情本身,还原事情真相,这就是“致良知”。

记者:如果请您从传统文化经典中给年轻人提供一些指引,您会如何选择?

董平:我无法提供“人生指南”。每个人的生命存在需要自己去体会,存在的价值需要自我去实现,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只是活着,更要有趣味、有价值、有意义地活着。

如果一定要说,我想引用孔子的两句话:第一句是“天生德于予”,每个人的存在本质是天所赋予的,要完成自己的生命,就要把天所赋予自己的德性展现出来。怎么实现呢?那就是第二句,“下学而上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学习和磨炼,最终达到“上达于天”的境界,在这个过程中体悟人存在的价值。

“两创”当立足实践

记者:您认为阳明心学对当前文化“两创”有什么借鉴意义?

董平:可以提供非常直接的借鉴。阳明心学不是突如其来的,王阳明也并非天生的反叛者,他最初完全浸润在朱熹思想中,照着朱熹的思路去思考,更是照着朱熹的话去做,去“格物致知”。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感到“吾心”与“物理”不能打成一片,渐渐才产生了对朱熹之说的怀疑。到了“龙场悟道”之后,他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关键:“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也就是说,朱熹只是理论上讲得圆通,但在生活实践上,却有生命存在的完整性被打碎的危险。“格物致知”的知识活动,与德性实践之间事实上是存在某种间隔的,而要达成人格的健全与完整,甚至成为圣人,这种间隔是必须被消除的。

所谓“龙场悟道”,就是“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也就是说,他豁然贯通了所谓“格物致知”,关键不是要把事物看成独立于自己心性的存在,反而是要把它看成与自己心性的当前状态有本质联系的存在,这样才可能基于“诚意”“正心”而把自己当前的事情做好,做得恰到好处、大中至正。王阳明这个“悟道”,跳出了朱熹学说的藩篱,其实也就是实现了对朱子之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他怎么跳出的?生命体悟;他转到了哪里?转到了自己本身的生活实践中。

今天也一样,唯独我们自己当前真实的生活实践,才是实现“两创”以及“两个结合”的根本基础。脱离了生活实践,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没有了根基。这是个根本性问题。

记者: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否也是一个同样的路径?有没有您比较关注的实践案例?

董平: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一方面要承认中国传统文化有其自身发展的连续性、历史性,但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如果脱离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社会实践、活生生的生命实践,又有什么意义呢?传统文化在老百姓的现实生活当中,在社会的整体实践当中,体现出了它的价值和意义,这本身就叫作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像贵州贵阳的孔学堂、浙江绍兴的稽山王阳明研究院等,都做了大量的转化、实践的工作。在王阳明的故乡绍兴,阳明心学成为当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亮点,具体包括保护、修缮和开发王阳明故居,实现文化、历史、思想、旅游的多重融合等。

记者:青岛是个开放多元的城市,去年成为中国首个“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如何用好传统文化推动国际交流和城市发展?

董平:青岛有非常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因海洋文化而展现出开放包容的特质。海洋触发了人们无限的遐思,这种“无限的遐思”是对于自然世界的好奇心。好奇心可以两边转换,一方面转化为富有想象力的人文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则发展为求真务实的科学实践精神。

青岛文化从源头上讲是齐鲁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中国文化本身在特定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中孕育出的多元形态,蕴含着一种对不同价值观都能够容纳、理解和领会的精神。它既有大山的厚重,也有海洋的浩瀚,还有平原的宏阔。

青岛的文化及其当代的实践,本身就是坚持传统同时又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脱离了传统,就好比无根之木,不可能枝繁叶茂。(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马晓婷)

青岛日报2025年4月16日7版

责任编辑:吕靖雯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