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祥”龙科考记⑫ | 赵晟娅:心系深海,精益求精

原创 2025-04-16 15:19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专题
“祥”龙科考记
点击查看更多资讯→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4月16日讯 2025年3月27日,“深海一号”船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赴印度洋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计划载人深潜重大科考航次(简称“载人深潜共享航次”)。本航次是“蛟龙”号完成2025年技术升级后的首个科考航次,也是“蛟龙”号首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为记录“蛟龙”号不断探秘深海未至之境、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探索和步伐,特邀请本航次潜航员和下潜科学家共同分享探秘深海经历。第二期由我国第二批潜航员、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赵晟娅讲述——

本航次是“蛟龙”号第一次承担基金委的共享航次任务,也是我个人第一次担任航次临时党支部成员和安全总监,这个航次对于我个人来讲,挑战多、学习多,收获也很多。

这个航次蛟龙维护保障团队只有11人,较以往相比,人手相对紧张。面对本航次下潜任务,我们提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包括航渡期间的外观检查、底部顶升检查、潜水器通电检查等等。

4月5日,抵达作业区后,作为潜水器声学和控制系统负责人,我按照惯例随即开启超短基线和水声吊阵通海阀,并对升降机构进行收放测试,这是潜水器水下作业时母船对其进行通信和定位的基础保障。这个过程中我们排查解决了2个隐患问题,一个是超短基线通海阀轻微漏水,另一个是通信吊阵布放卡顿。在船上实验部的支持下,我协同其他几个“蛟龙”号技术保障人员一起爬到船舶底舱,对通海阀盘根进行了紧固密封,并更换了水声吊阵拉线位置传感器,把两个隐患问题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4月5日晚上,航次例会确定了第二天的首潜作业,就在我们满怀信心地准备首潜任务的时候,一个小小的插曲又差点打乱了我们的步伐。我们发现水面监控系统输入计划下潜点并初始化后,无法正常显示母船位姿信息,这将造成我们无法确定母船和潜水器的相对位置,给潜水器布放回收和水下作业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经过两个小时的分析和摸排,我们锁定了一根小小的网线,正是这根网线的意外脱开,导致了母船位姿数据无法正常传输。如果我们没有提前检查并发现这个问题,那将直接影响第二天早上的潜次作业。

经过这短短半天内发现并解决的三个小问题,再一次让我体会到了中国载人深潜精神里排在首位的八个字——“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的意义。严谨求实,是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严守安全底线,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和隐患,只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才能保障潜水器安全有效作业。团结协作,是集体主义、和谐互助,航次作业只有岗位,没有单位,为了潜次任务和科学目标,大家拧成一股绳,哪里需要哪里顶上,这是我们顺利圆满完成任务的根本保障。

接下来的6天作业窗口期内,我们一鼓作气完成了7个下潜作业任务,这也创造了我们科学应用航次的新纪录,蛟龙保障团队付出汗水的同时也经受住了考验,充分验证了“蛟龙”号技术升级后5000米级水深下的各项系统功能,进一步提高了整体作业效能。

在本航次中,我个人下潜作业4次,2次主驾2次副驾,其中包括“一天两潜”。累,但很值得。在“蛟龙”号第334潜次中,我们抵达4100米水深后开展水下作业,先后采集近底水样、沉积物、珊瑚、海百合、海参和岩石样品,特别是采集到了科学家渴盼已久的玄武岩样品,验证了本航次提出的海山形成机制过程的地质模型,为航次科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效支撑。看到科学家团队收获样品的喜悦,我们辛勤下潜作业的苦累都烟消云散,内心满是成就感和幸福感。

载人深潜精神的后八个字正是“拼搏奉献、勇攀高峰”。从连续9天9潜到一鼓作气6天7潜,蛟龙保障团队不断突破自己,不断刷新记录。实践证明,蛟龙保障团队已经成长为一支能吃苦、能战斗、能攻关、能奉献的队伍。“蛟龙”号2025年度下潜将超过80次,后续载人深潜任务任重而道远,相信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秉持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立足本职工作,向海图强,筑梦深蓝,为更多的深海科学发现做好装备支撑。(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整理)

责任编辑:王逸群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