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一,开始加载!”平度一中多功能报告厅内,伴随着裁判指令的发出,学校第三届结构承重比赛如期开赛,近30支班级代表队屏息注视自制的“纸桥”。这些由普通A4纸搭建的桥梁,在承重盘不断叠加砝码的考验下,有的瞬间崩坍,但有的却稳若磐石,或巧妙卸力。
“我们运用三角形稳定结构分散载荷,卷纸工艺增强抗压性,实现了与物理力学原理完美对应”“老师带我们研究了赵州桥、悉尼港湾大桥的设计智慧,原来工程设计里藏着这么多数学奥秘”……比赛间隙,同学们分享着新发现、新收获与新体会。这场将项目式学习与学科实践深度融合的赛事正是平度一中“技术赋能、学科融合”生态育人的生动实践。
作为山东省首批特色高中,平度一中以“技术引领、学科融合、以用导学、情境激趣”为核心理念,构建起“理论研究—课程创新—实践落地”的立体化育人体系。目前,学校正推进《基于STEAM理念的高中通用技术“1+X”学科建设模式的实践研究》、《县域省级特色高中跨学科融合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两项省级课题,加快形成“课题引领、教研支撑、课堂转化”的闭环机制,形成特色高中发展新范式。
“1+X”跨学科融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探究精神
学校通用技术教室内,一场“教室智能空气控制系统”设计课正在进行:物理教师讲解传感器工作原理,生物教师提供人体健康空气参数标准,美术教师指导设备外观美学设计,信息技术教师演示智能调控算法编写。从绘制系统原理图到3D打印传感器支架,从电路连接到编写数据处理程序,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当学生们在调试过程中发现,数学中的函数模型能够精准模拟教室空气流动曲线,从而优化通风设备的运行策略时,他们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原来不同学科的知识真的能像齿轮一样咬合在一起解决问题!”学生们的体会,正是该校课程融合成效的具象化呈现。
在平度一中,课程改革将学科融合推向了新高度。学校创新打造“1+X”跨学科融合模式,以通用技术课程为核心“1”,联动数学、物理、生物、艺术等多学科知识体系“X”,通过真实项目驱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实现知识整合与能力提升。
同时,学校构建起了精彩纷呈的实践平台,搭建起了“课程+社团+竞赛”立体化实践体系。数学建模、开源创客、头脑奥林匹克等20余个科创社团蓬勃发展,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科学探究等能力的重要平台。其中,生物教研室开设微生物培养、传统发酵技术等8个实践社团,通用技术组开发《科技创新与生涯规划》《校园立体卡设计》等15门校本课程,并定期举办结构承重、智能硬件设计等学科融合赛事。在自主的探索与实践中,学生们的科学思维、探究精神逐步生根发芽。
师资与硬件赋能,探索更多未来人才培养可能
师资、硬件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平度一中打造“技术+学科”复合型团队,累计开展“学科融合名师示范课”20余堂、“技术赋能课堂”专题研讨10余场,推动教师向“融合课程设计者”转型。同时,学校建成20余间集教学资源云平台、文化创意、手工创客等功能于一体的学科特色教室,并配备3000余册科创专业书籍。作为省创新素养培育实验学校、省人工智能教育试点校,这些硬件设施与师资力量为人工智能课程开展、学生算法实践和机器人编程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助力学生探索人工智能前沿领域。
经过一系列卓有实效的探索与实践,平度一中“技术赋能、学科融合”生态育人体系结出累累硕果。近年来,学校头脑奥林匹克代表队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总决赛,荣获承重比赛全球第十名;130余名学生在全国高中生创新能力大赛中获奖,100余名学生在全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摘得荣誉;2024年,学生徐林岳获山东省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蔡贺摘得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银牌。
学校《“学科渗透,研学一体”——普通高中生态育人机制》《生态教育的实践》《生活中的生物学》《图说诗话鉴植物》分别荣获青岛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山东省校本课程研发评选一等奖、山东省优秀案例。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物理奥赛金牌学校、信息学奥赛金牌学校、生物奥赛金牌学校等荣誉称号,成为清华大学优质生源基地、北京大学博雅人才共育基地。
“技术赋能、学科融合”创新实践不仅为学生铺就了全面发展之路,更探索出高中特色化建设的“平度方案”,学校先后在2023年全省高中校长全员培训班、省技术学科基地“启成”论坛、2024年山东省第二届特色学校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分享经验。“学校将继续以技术赋能打破学科壁垒,让‘砺志、求真、感恩、报国’的校训在创新实践中传承发扬,为培养适应未来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探索更多可能。”平度一中校长李长城表示。(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责任编辑:王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