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一季赚10万 粉条变“金条”

2020-12-07 09:15 青岛早报  

即墨金口鳌山等村庄迎来粉条收获季 古法制作粉条已延续400多年 成当地一道风景

秋季收获地瓜后,一年的古法制粉便拉开了序幕。在经过30多道古法工序后,干粉就变成了丝丝银色的粉条。每年冬天,胶东半岛的许多村庄便开始忙着制作粉条。在即墨区金口镇池戈庄村和鳌山卫街道大任村,这种古法粉条制作工艺,已经延续了400多年,成为当地一道亮丽风景。 12月初,池戈庄村10多名制粉农户合力支起一口大锅,开始忙着制作粉条。而每年这一个村庄制作的粉条多达数百万斤,一个制粉农户忙碌一季就能赚10万元左右。

“粉条村”延续古法制粉条

粉条,是市民冬季最喜欢吃的食材之一。在即墨许多村庄,一直延续着古法手工制粉的工艺。初冬,只要天气允许,农户们从一大早,就开始忙活起来。一口大锅,十几名壮汉,一场制粉战便拉开序幕。

村民拉丝制粉。

男人们出大力,负责制粉,村里的妇女们,则戴着黄围巾,负责晾晒。说起古法制作粉条,当数即墨区金口镇池戈庄村和鳌山卫街道大任村名气最大。池戈庄村紧挨王圈水库,水源充足,很适合种植地瓜,因此这个村也就成了“粉条村”。

下锅制粉。

村民延续古人的做法,选择村外一处晾晒场,将一根根银色的粉条挂在绳子上晾晒。为了尽快让粉条晾干,晾晒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将粘在一起的粉条拨弄开来,这样才能让粉条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变白成型。

粉条出锅进入晾晒程序

今年50岁的池戈庄村村民孙立民介绍,从记事起,村里就有手工制作粉条的传统,因为这里靠近河流、水库,丘陵地带土质也非常适合种植红薯,村里家家户户都种植大量的红薯,每到冬季,村民就开始忙碌着用红薯制作粉条。退回几十年前,村民家家户户制作粉条,但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自家食用,后来种植的面积大了,慢慢形成了一个产业,池戈庄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 “粉条村”,许多村民依靠制作粉条致了富,过上了好日子。

手工制粉需要36道工序

史料记载,地瓜又称甘薯,属舶来品。大约在16世纪传入我国南方,很快向北方传播,之后在胶东半岛广泛种植,古人用甘薯制作出各种美味,其中粉条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发明”。根据村中老人口口相传,即墨制作地瓜粉条已有400多年历史,有许多村庄成为粉条生产专业村。

村民们开始晾晒粉条。

收获、清洗、打浆、过滤、发酵、沉淀、晾晒、打糊、制粉……孙立民介绍,粉条以纯地瓜淀粉为原料,利用矿泉水加工而成。手工做出的大粉条耐煮口感又好,不加任何添加剂,口感纯正。而粉条的制作过程,从地瓜到粉条,中间需经过36道工序。每道工序看似简单,实际操作很复杂,例如过滤一项便又包含着五道小工序。

在实际制粉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和粉。不像蒸馒头和面,制粉要由几名壮汉围着一个大盆将加入温水的红薯粉高高抬起,再重重摔下,这样反复上百次后,才能使红薯粉和得均匀。粉和好后,将几斤重的粉团放在一个底部带着许多小孔的大漏勺里,用手或小木桩重重捶打勺子的边沿,这时一根根粉条从漏勺底部的小孔中不断流出,散落到热锅里烫几分钟后,再用筷子将一根根粗细均匀的粉条捞出,立即放入旁边的凉水里冷却,切断后搭在竹竿上上冻定型。第二天一大早,村外田野的架子上搭满了晾晒的粉条,像瀑布般壮观。而这样的经验,要经过好几年时间才能练出好手艺来。

孙立民的父亲从小就跟着老一辈学粉条制作,在十里八乡是出了名的。每到冬天,请父亲去帮忙做粉条的很多,整个冬天都忙得连轴转。如今,他从父亲手里学到的制粉技术已经有30多年,许多村民希望这门手艺延续下去,而孙立民也像父亲一样,成了这门老手艺的大师傅。

制粉老手艺的大师傅。

靠手艺吃饭一季赚10万元

手工制粉,需要大家一起合力才能完成。孙立民家的院子就是一处手工制作粉条的场地,随着粉面和好后,一名村民拿起一块粉团,一条细细的均匀的线条从手中缓缓流下来,说明粉和的质量相当不错,已经达到了入锅的条件。约5斤重的粉面团被装入漏勺,一名有着丰富经验的农户不停地敲打边缘,细细的粉像一根根线条般流入锅中,不到1分钟煮熟的粉条便漂出水面。另一名师傅看准后,将粉条快速放进旁边一口冷水锅内,熟练地在手上缠绕了七八圈后,用一根长约50厘米的木棍串起来,再次放入冷水中冷却,反复经过3次冷却后,粉条便被运往室外上冻,第二天抬到晾晒场。

村里的男人们制作完成的粉条,接下来就看女人们晾晒了。早上5点多,上冻的粉条被运到村外的田野上,经过分离冰冻,让粉条在阳光下快速晾干,然后包装就可以销售了。而整个冬天,“粉条村”里的村民们都会忙着制作粉条这一件事。 8名壮汉忙碌10多个小时,能制作出4000多斤粉条,一季下来,他们村的粉条产量能达到200万斤左右。忙碌这一季,除去成本,最多能赚10万元左右。

手工制粉手艺,不仅在即墨越来越少,即使在胶东地区也很少见了。随着机械化程度提高,许多农村已经不再用手工制作。在青岛靠近大沽河畔的胶州、平度和莱西等地,或多或少地出现零散的老手艺制粉。作为祖传的东西,更多的村民还是想把这门老手艺传承下去。青岛许多乡镇,也开始将手工制粉的老手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摄影报道 视频剪辑 赵彤)

扫码观看古法制粉条

责任编辑:李慧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