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态度的思想者
5月8日、9日,“央地合作 协同发展”央企青铁行活动举行。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电建等集团旗下20家企业代表齐聚青岛,通过实地考察、技术交流和战略签约等形式,共同探讨轨道交通产业协同发展新机遇,打造央地协同发展的“新样板”。
“央地合作”是青岛加速构建开放共赢城市营商环境、助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本次活动成果显著,青岛地铁与15家央企签署合作协议共计46个项目,覆盖国内16个城市和阿尔及利亚、哥伦比亚、沙特阿拉伯3个海外国家。
这既是一次青岛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实力的集中展示,又形成了“央地资源互通、产业生态共建”新模式,为城市级产业协作提供创新范式。
01
此次“央企青铁行”活动聚焦青岛地铁,是其主动开放场景资源、集聚创新要素的一次实践。

“央企青铁行”活动签约仪式
地铁是城市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民生工程,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强大引擎。目前,青岛地铁累计获批13条线、506公里,已全部开工建设。其中,运营线路8条、352公里,串联青岛7区1市,连接主要交通枢纽、商圈、医院、景区景点。正在建设8条线、154公里,将在2026至2028年间陆续建成通车。
轨道一响,黄金万两。风驰电掣的地铁汇聚着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资源发展要素,在承担交通功能的同时,还衍生出一条庞大的产业链,能够为企业提供充足的产业投资和市场参与机会。历经多年发展,青岛地铁不仅仅是地铁建设者和运营服务商,还致力于开拓经营和资本运作赛道,着力做大地铁产业,获得行业广泛认可。
当前,青岛正加快建设“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将人工智能、智能装备等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培育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牵引带动全产业链向“高”向“新”跃升。
青岛地铁深度匹配城市发展战略,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时代,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智慧城轨领域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4月25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牵头、青岛地铁集团研发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式发布。这一重大技术突破将填补城轨行业应用空白。大模型应用体系搭建完成后,地铁运营效率提升超40%、乘客主动服务提升超60%、生产作业流程缩减超60%、成本降低超30%。2028年,506公里线路全部开通后,可实现运营成本年节省超10亿元。
02
比如,今年1月,由中车旗下四方股份公司和青岛地铁集团联合研制的全球首列碳纤维地铁列车“CETROVO1.0碳星快轨”投入商业运营,填补了碳纤维复材在地铁车辆主承载结构上商业载客运用的国际空白。
此次活动中,央企代表团观摩了青岛地铁绿智融合全链条服务场景,乘坐了全自主运行系统(TACS)线路——青岛地铁6号线,充分领略到青岛地铁智慧建造、智慧运行、智慧运维以及轨道交通教育咨询全方位、全专业、一站式服务能力。

地铁6号线列车
青岛博宁福田通道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以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构建覆盖轨道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体系,从智能硬件研发到城市级操作系统的全栈技术能力,向代表团具象化展现了售检票设备智能化生产线、智慧票务系统、智慧安检系统以及智慧运维服务等创新产品,引发广泛关注。
“青岛地铁在创新产品应用、产业发展速度、智能化与智慧化管理水平等方面表现突出,铁建电气化局与青岛地铁在资源互补、市场协同、技术契合点上高度战略匹配。”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程庆海表示,期待双方在工程建设、产业发展和产品拓展等方面加强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03
作为青岛地铁旗下科技创新尖兵,青铁环保科技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聚焦全栈式装配式机电系统、智慧消防系统、固废循环利用、装配式建筑、绿色新型建材等工程核心板块。本次活动中,其与中建五局、中铁十一局、中铁建电气化局、中电建等四家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涉及项目总投资超2亿元。

参观青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机电生产基地
此外,此次与央企业的合作项目中,还包括阿尔及利亚、哥伦比亚、沙特阿拉伯3个海外国家项目。随着这些海外合作项目签约落地,更多“青铁智造”将搭载央企全球化战略“走出去”,提升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青岛地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君表示,青岛地铁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坚守“合作共赢”理念,秉持开放姿态,高效整合央企资源与本地产业优势,加速技术成果转化与市场应用拓展,借助央企的强大实力和资源优势,全面增强战略引领力、创新支撑力和产业带动力,助力青岛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中国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岛力量”。
记者|周建亮 编辑|赵笛
制作|宋尉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