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青岛故事 | “全国自强模范”崔永兰:160个孩子一个妈​

她在走出“残疾人”困境后勇敢地折身往回,选择为身处“孤岛”的心智障碍者创办一所专门的辅助性就业中心,完成一次又一次“爱的托举”——

“全国自强模范”崔永兰:160个孩子一个妈

上午9点,一走进位于市北区海岸路2号的春雨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就听到了阵阵欢声笑语。

“崔妈妈今天穿的衣服真漂亮。”“崔妈妈,我学会穿绳了!”“崔妈妈,我给你唱个歌吧!”一张张纯洁又灿烂的笑脸围着崔永兰,七嘴八舌。被簇拥着的崔永兰温柔地笑着,一一给予回应。

29年前的崔永兰大概想象不到,失去了四根手指、贴上了“残疾人”标签的自己,最终竟能靠着“不完美”的双手,完成人生逆转。

现实中,是她在走出“残疾人”困境后勇敢地折身往回,选择为身处“孤岛”的心智障碍者创办一所专门的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完成一次又一次爱的托举。

如今,当这场连绵11年的“春雨”,滋润出城市越来越多善意的理解与尊重,崔永兰的故事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5月16日,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崔永兰被授予“全国自强模范”荣誉称号。

山东好人之星、中国好人、全国自强模范……崔永兰身上的头衔和荣誉越来越多,但在160名“春雨孩子”眼里,她始终都只是那个他们最喜欢的“崔妈妈”。

“全国自强模范”崔永兰。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见到崔永兰的时候,她留着利落的短发,脸上挂着明媚的笑容,瘦削、精干。

打小,崔永兰身上就有一股子韧劲儿。“还没上学那会儿,我就跟着父亲赶集‘打铁’,起早贪黑不说,还要帮忙拉风箱、当小工,我从来没说过一句‘苦’。”崔永兰笑着打趣说,自己这股劲儿遗传自“家族血脉”。

长大以后,靠着这股不怕吃苦、不服输的劲儿,崔永兰很快在打工的印刷厂崭露头角。“25岁,我就成为全厂的技术骨干,成了车间主任,月薪也从最开始的70元,涨到了1200元。”那会儿的崔永兰意气风发,“浑身都是劲儿”。

不过,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了崔永兰对未来的美好构想。

1996年清明节前夕,崔永兰所在的车间里有一名工人请假,为了赶订单,熟悉各项工序的她主动要求替班。可没想到的是,正是这次替班遭遇了机器故障。

“左手突然被‘咬’进机器,四根手指挤压在机器的缝隙间,瞬间变得血肉模糊。”直到今天,崔永兰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还是会清晰地记得那一帧定格画面。

“比起疼痛,那会儿更多的是害怕,害怕自己成了残疾人。”崔永兰知道,残疾,意味着她身处的世界也在改变,“当时我脑子里反复在想,我这一辈子是不是完了?”

这场突如其来的“工伤”变故,成了崔永兰心里过不去的一道坎儿。“我打小就爱美,事故发生后,我一直不敢直视残缺的左手。每次拿起梳子想要整理头发,发现自己用一只手根本没法扎起头发,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崔永兰回忆道。

看着一蹶不振的妹妹,崔永兰的姐姐抱回来一摞书,“反正你现在也没法工作,看看书打发打发时间。”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到张海迪、霍金的人物传记,一个个命运“破冰者”跌宕起伏的人生叙事里,不屈的灵魂犹如暗夜中的明灯,穿越书籍纸页,成为支持崔永兰与命运博弈的精神火种。

“断掉的手指长不出来了,一个大活人可不能憋死啊!”慢慢地,崔永兰不再怨怼命运不公,而是努力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事故发生后的第三年,崔永兰鼓起勇气重新回到工作岗位。

从“受困者”到“领路人”

重新出发,并非易事。

因为不再适合生产车间的岗位,崔永兰转岗做起了“业务”。

“一开始跟人‘谈业务’,总觉得对方是在看我残缺的左手。那种感觉就像是把我的‘蜗牛壳’敲碎了,放在太阳底下炙烤。”崔永兰说,陌生的工作岗位、全新的专业知识、不方便的左手,都让敏感的她生怯。

幸运的是,身边的家人、朋友、同事始终给予她足够的理解与包容。在一声声鼓励中,崔永兰放下“心结”,慢慢适应着工作角色的转变。

3年多的时间,站在新岗位的崔永兰再一次成了厂里的“业务大拿”。

命运从来不会为谁铺设一马平川的坦途,生活总会在你以为风平浪静时来一声响雷,逼着你在暴雨里奔跑。

2006年,崔永兰所在的印刷厂停产,她“下岗”了。多年从事印刷行业的她选择自主创业,再次从零出发。凭借着真诚待人的好口碑和过硬的产品品质,崔永兰的公司从北岭的一家小门头房一步步做大,建起了自己的印刷厂。

因为“淋过雨”,崔永兰更能感知残疾人在生活荆棘中跋涉的艰辛。创业以后,她力所能及帮助着身边的残疾人,并在印刷厂里聘用了多位残疾人,“我希望他们有机会能够证明自己,残疾人一样可以创造社会价值。”崔永兰说。

一次偶然的机会,崔永兰从市残联一位工作人员口中得知了“心智障碍者”群体。“能不能有机会帮帮他们?”尽管当时对这一群体尚无所知,但真诚又热心的崔永兰还是爽快地答应“没问题”。

一诺千金。答应下来之后,崔永兰开始认真做功课。跟以往她熟悉的残疾人不同,心智障碍者包括智力发育迟缓、唐氏综合征、孤独症、脑瘫及智力、语言、肢体等多重残疾……生活中,他们好似一座“孤岛”,更难被社会所接纳、更容易被隔离。

在某次招聘会上,一位孤独症青年的母亲找到崔永兰,说起自己孩子的情况,并询问有没有合适他的工作。“她当时告诉我,自己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让孩子找到一份工作,能谋生养活自己,这样别人就不会觉得她的孩子‘一辈子废了’。”这位母亲的话,深深地触动了崔永兰,“当时我脑子里就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帮帮这群孩子,改变人们对他们的偏见。”

也有一些时刻“想要放弃”

2014年12月,青岛市市北区春雨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正式创立。“春雨”这个名字,寄托着崔永兰的私愿:“我希望把这里打造成一个避风港,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这群特殊的残疾人向上向好,也希望能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关心这个群体。”

初衷虽美,但“春雨”的路不好走。因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学习,崔永兰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背靠自己的印刷厂,她把印刷品下游的一部分包装订单放在了“春雨”,这样一来,中心的就业岗位就有了。

岗位有了,“春雨”的孩子能不能适应岗位又成了一道新难题——在大多数人看来简单的加工纸袋纸盒、饰品包装这样的工作,对于心智障碍者来说,仍是一个个难以攀登的“高峰”。

“就拿这个给纸袋穿绳来说,有的孩子甚至学了3个月都学不会。很多人可能都无法理解,穿绳不是2岁小孩就会的简单动作,怎么还能学不会?但对‘春雨’的孩子来说,现实情况就是如此。”崔永兰说,在“春雨”,一个简单的动作教千遍、万遍是常态。

为了更好地匹配他们的工作能力,崔永兰把每一份工作细化,简单的一个纸袋加工,就分为折叠、穿绳、刷糨糊、清废等多个工序,然后再根据每一个人的实际动手能力“量身定岗”。她努力放大每一个孩子的进步,指定“小组长”、评选“小能手”,让“春雨”的孩子在爱与鼓励中一步步做得更好。

当然,“犯难”的时候还有很多。有一次,希希因为折纸袋总是不成功,突然大发雷霆,把车间岸台上的成品一个个撕碎。还有一次,小虎突然情绪失控,失手打了指导老师……“多亏了我们团队里有一群有爱心又有耐心的伙伴,还有无数的爱心志愿者,是他们用爱一起撑起了‘春雨’这个家。”崔永兰说。

尽管如此,11年间,崔永兰也有过“想要放弃”的时刻。

“为什么老师要打我的孩子?”一天晚上9点半,崔永兰接起一通电话,对方愤怒地质问。原来是白天的时候,老师教孩子手提袋穿绳,反复教了无数次,孩子却总是记不住。于是老师就拿着一条2厘米宽的小纸条跟孩子说,“如果你的小绳还穿不对孔,我就用纸条敲你一下手背提醒你。”孩子回家告诉家长:“老师‘打’我了。”

面对家长的不理解,崔永兰只能耐心地一遍遍解释,老师只是在用游戏的方式教孩子,不是真的在“打”,如果不放心,可以第二天到现场来看看具体情况。

在“春雨”刚成立的那段时间里,这种误解时有发生。“有段时间,甚至有个别不了解实情的志愿者说我们‘春雨’是‘利用残疾人挣钱’。”当质疑和误解如冷雨扑面而来,一向坚强的崔永兰也忍不住委屈难过,“那会儿只能把委屈咽到肚子里,实在受不了就回家抱着家人大哭一场,说实话,‘我不干了’这种话也说过好几次。”

但擦干眼泪,崔永兰还是会收拾好心情走进“春雨”的大门,用最真诚、善意的微笑迎接孩子们一张张单纯的脸庞。

一座城市的共同“托举”

11年间,“春雨”也在爱的滋养中不断长大。

从最初的一处600平方米厂房,扩大至现在的六大中心;从单一的包装业务,到现在“喜憨儿”洗车店、文创公益店等多业态布局;从最开始只能接收零星几人,到现在160个心智障碍残疾人学到了工作谋生的技能,慢慢地融入社会,有尊严地生活。

尽管他们中的有些人已经40岁甚至50岁,但在崔永兰眼里,他们都是“春雨”这个大家庭里的“孩子”,每一个都是“崔妈妈”心目中独一无二的特别存在。

“小东是第一个走进‘春雨’的孩子,他刚来的时候怎么都不张嘴说话,就一直躲在角落里‘偷偷’看你。”

“古鹏现在是‘物流组’小组长,刚来‘春雨’的时候,他可‘废’产品了,总是把好的产品‘扔掉’把坏的‘留下’。”

“霈霈已经是我们日间照料中心的助教‘老师’,跟孩子们做手编花,闲暇时间她还会帮忙设计‘春雨’周边文创。”

……

在“春雨”的走廊上,有一面“微笑墙”,崔永兰总是能一眼就认出每一张笑脸,如数家珍般讲述每个孩子的故事,语气温柔、眼里带着笑。“看着这些‘孩子’越来越活泼、越来越爱笑,对我而言,便是一路坚持最大的欣慰。”崔永兰说。

160个“孩子”之外,这场“春雨”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更多人。

随着“崔妈妈”和“春雨”的故事越来越多地走进公众视野,人们对心智障碍者的了解也越来越多,城市里对他们善意的理解、包容与关爱也越来越多。“从残联组织到爱心志愿者再到爱心企业,越来越多的力量愿意加入到“春雨”的大家庭中来。”崔永兰说,今天的“春雨”靠的是一座城市的共同托举。

得知获得“全国自强模范”荣誉称号时,崔永兰正在推进一个名为“蜗牛村”的项目。“我想给心智障碍者打造一处属于自己的‘桃花源’,在这里不仅可以工作、娱乐、康复,还能给年老的他们照护、养老……”说起这些,崔永兰眼里闪着光。

刚刚成立“春雨”的时候,崔永兰就在想,“希望用自己微弱的力量,给更多残疾人一个家,帮助他们生活得更加体面、更有尊严、更为幸福”。

现在,她的愿望正在一步一步地实现。(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任晓萌

责任编辑:王凤一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