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17年,上万本集报册,早报读者郑士斌老人期待80岁特殊生日礼物

2020-12-08 09:47 青岛早报  

“老掌故”“青岛大院”“老村庄”……在青岛提起这几个名词,很多人都会联想起青岛的老城区,这是一些青岛独有的老叫法或老地名。也有人还记得,这些名词也是10多年前《青岛早报》的某个栏目名字。 “纸张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褪色,但带不走的是它留下的美好记忆。 ”家住天泰新罗园小区的郑士斌老人,是《青岛早报》的忠实读者,连续17年订阅 《青岛早报》,并把每一期报纸的重要新闻手工整理装订成册,将这些珍贵的回忆都整齐地摆放到自家书房里。这是一个装满青岛17年来成长历史的书房,在本周五郑士斌80岁生日到来之际,我们希望一起为他祝福“生日快乐”。

缘起

老读者80岁生日期待特殊礼物

“您好,我是《青岛早报》一名老读者的儿子,有点事想麻烦你们一下,看能不能帮我父亲圆梦……”日前,青岛早报读者接待室里来了一名中年男子,他叫郑可为,他说,父亲郑士斌退休多年来,和《青岛早报》结下了不解的缘分,是早报的一位铁杆粉丝。

“我这次来报社主要是想完成父亲的一个心愿。我父亲今年80岁了,已经连续看早报17年,是非常忠实的读者。而且他不仅读报,还集报,把报纸都分类裁剪,然后装订成大小一样的册子,分门别类放在书橱里。 ”郑可为边说边拿出了几本装订好的册子给记者看,整齐的装订线、漂亮的裁剪、平整的纸张,从这几本册子就可以看出老人平日的用心。

“我父亲已经连续17年读早报,并且集报做这样的集报册,也是他这些年来每天上午必做的大事。 ”郑可为说,他的父亲从2003年起开始订早报,并且为了集齐各版面方便裁剪,每年都是订两份报纸,每天早晨读完报就开始整理,总共要一上午时间,偶尔因为事情耽误,第二天一定会补上。 2010年的时候,他70岁,那时候他就有个想法,要在80岁时集齐10000本装订册子。马上就到他80岁生日了,现在他已经集齐了10000本集报册。

“我们做子女的,也很高兴他完成了心愿,就想能不能在80岁生日之际,把他的故事在《青岛早报》上刊登一下,也当做集报这么多年的一个完美结果。 ”郑可为说,如今父亲年事已高,他们之前也和父亲有约定,到80岁结束“集报”这件事,因为每天的粘贴、整理报纸也算是体力活,父亲已经有些力不从心,有个报道作为完美的结束。

探访

老郑的早报集报册令人惊叹

早报记者听了郑士斌的故事后,来到了他的家中,他目前和老伴居住在小儿子家。郑士斌的大儿子郑可为告诉早报记者,父亲今年初时生了一场病,现在身体虽然恢复得不错,但是听力和语言表达远不如以前,需要人照顾,因此搬到了弟弟家里居住,跟着父亲一起搬来的,还有他视如珍宝的早报集报册。

走进郑士斌的书房,面前就是三面墙的书橱,每个书橱高2.3米、宽5米,里面整齐摆放的早报集报册让记者惊叹,册子统一用白色封面,干净整洁地排列着。走近书橱细看,就会发现每册早报分别用塑料外皮密封,外皮上贴着时间、新闻概要等的标签,每本册子上都有栏目名称,分门别类地存放,便于查阅各册新闻。

郑士斌看到记者到来,非常开心,一提起早报,更是激动不已。还来不及说什么,就急忙打开书房里的一个柜子,小心翼翼地拿出了压箱底的“宝贝”要给记者展示,剥开好几层包装纸袋后,里面放着的是《青岛早报》的创刊号。郑士斌从2003年开始订阅并收集早报,晚于《青岛早报》创刊,几经辗转,他终于找到了2002年4月28日的早报创刊号。“我是从文化市场一个人手里买过来的,发现这创刊号以后,我就把当时有的几份全部买下来了。回家就仔细包好后放到柜子里了。 ”郑士斌说。

随着创刊号的打开,老人开始讲述起他多年集报故事。

人物

把集报当成退休后第二职业

“2003年2月底,我退休了,大儿子来电话说给我订了一份《青岛早报》,从3月1日开始送报。收到报纸的第一天,我就被当年早报上连载的故事栏目《青岛老掌故》吸引了。”郑士斌说,他是地地道道的青岛人,老家是小水清沟村,出生在禹城路,在老城区长大的他对周边有很深的情怀,看着这些年老城区在城市的飞速发展中逐渐变成高楼大厦,于是他就决定通过青岛早报的报道,把一些青岛老城市的记忆保留下来,让后代们能够通过这种形式更多了解城市蜕变。

郑士斌的书房里除了集报册之外,还有很多文学书籍,足以看出老人对文学的热爱。他说:“我退休前在青岛第二印染厂计划科工作,平时的工作就是跟文字打交道,也特别喜欢文学相关的事情,对文学非常感兴趣。 ”

“自从开始集报后,我发现有时一页报纸两个版面的内容都非常精彩,感觉‘手心手背都是肉’难以取舍,那时候多亏发行站,及时多次为我免费提供早报,但后来我觉得这不是长久之计。干脆,2004年8月起,我就又增订了一份早报,这样剪报就能‘鱼和熊掌兼得’了。 ”郑士斌告诉早报记者,开始时,他只是剪一些跟青岛有关的消息,后来订两份早报之后,就开始分门别类,把所有的栏目都剪下来,然后装订成册。

讲到这里,郑士斌又从书桌下拖出一个纸箱,里面是另一种形式的册子。 “有时候看到有重大新闻,或者我特别喜欢的版面,我就整版或通版都留着,直接把他们贴在大卡纸上,然后用胶带封层,再用塑料外皮密封,这样既不会风化也不会褪色,便于保存。 ”郑士斌说。

郑士斌的老伴告诉记者,郑士斌为剪报每天至少忙三四个小时,有时候甚至六七个小时。 “他退休之后,把集报当成了第二职业,每天早上拿到报纸后,先翻看内容,全部浏览一遍之后,就进书房了,专心致志开始他的裁剪、装订和整理,有时候上午装订不完,就等午饭过后进书房接着干。就像上班一样准时。 ”

郑可为笑称:“我们家现在已经被早报占领了,书橱里,床底下,各种柜子里,所有能放东西的地方都是早报,17年收集的上万本早报整理册,全都放在家里。 ”

青岛早报报道过郑士斌的版面。郑士斌收藏的《青岛早报》创刊号。2010年青岛早报集报沙龙读者合影。受访者提供每本册子上都标注了出版时间和栏目名称等信息。

讲述

曾举办沙龙分享集报经验

郑士斌告诉记者,自从接触了早报,他的生活中就有了新的快乐——集报。他不仅自己集报,还发展很多周围的人一起集报。 “许多老人退休后每天无事可做,我便鼓励他们跟我一起剪集早报,不仅能学习知识,培养兴趣爱好,还能向更多人传递社会正能量,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郑士斌说,他最多的一年发展了50多人一起剪集早报,不过能像他坚持这么多年的人,几乎没有。

“他一人剪报,我们全家都跟着忙活! ”郑士斌的老伴说道,有空时她也会帮忙一起整理报纸,有时候也参与剪和贴,因为剪下来的报纸需要贴在硬卡纸的上面,于是儿子们在外面看到不用的广告纸就带到家里存着。周末时,儿子们还会帮着采购胶水和纸张等,为了支持父亲的集报,小儿子专门买来了装订机。看到老人读报剪报如此开心,全家人都很支持他。

郑士斌说,他经过多次尝试,发现集报本纸张规格长24.5厘米、宽21厘米最合适,不仅便于粘贴,而且利于收藏。 “除了纸张规格,粘贴也要讲究技巧,把报纸都粘贴在卡纸上后,需要找东西压住,把纸张压平,直到胶水晾干,不然胶水会鼓起来,整本册子就不平整了。 ”

2010年,郑士斌70岁,那年他在青岛日报报业集团举办过一期《青岛早报》集报沙龙。 “办集报沙龙就是为了把喜欢收集早报的人聚在一起,让大家找到志同道合的‘集友’,当时我把自己集报剪报的经验都告诉了他们,我们互相交流分享剪贴、装订的经验技巧,大家都特别高兴。 ”

郑士斌告诉记者,他当年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在80岁时集齐一万本集报册,现在刚好实现了。 “当年通过举办集报沙龙,很多朋友、同事都被我们感染,也开始了集报,不过他们大多数都是碰到感兴趣的新闻才集,只有我是把所有版面都剪下来收集。 ”

故事

一家人制作“爷爷的传家宝”

郑可为告诉记者,全家人都特别支持父亲的爱好,也想为父亲留一份集报的纪念,于是一起做了一本册子,名为“爷爷的传家宝”,主要内容就是郑士斌跟报纸的缘分和经历。 “当时做这本册子,就是想为父亲留一个纪念,里面把早报报道过父亲的版面都收集进去了。我们会把册子作为家里的传承,一代代地传下去,同时也把父亲这种坚持的精神传承下去。 ”郑可为说。

“父亲今年80岁了,70岁时就跟早报记者约定过,等到80岁时要集齐一万本集报册,现在父亲已经完成了10年前的约定。 ”郑可为告诉记者,父亲由于年初时生病原因,体力和精力都远不如以前,集报虽然给父亲带来快乐,但是不想父亲再耗费体力做集报册。集齐一万本的心愿已完成,这次的生日报道,就当做“集报事业”的完结,有始有终。

郑可为说,他们想把关于父亲80岁生日这篇报道,也作为这本“爷爷的传家宝”的重要一篇内容呈现。

对话

贵在坚持,乐在其中

记者:用一句话评价一下自己多年的集报经历?

郑士斌:贵在坚持,乐在其中。

记者:集报过程中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

郑士斌:因为我集报都是按照专题分类,所以资料详尽,查阅起来非常方便,邻居们遇到需要查阅的报纸资料时,也经常向我求助。 10多年前查阅资料不像现在有网络这么方便,当年有一次,我50多岁的邻居因为身体原因准备到单位办理退养,但对国家关于职工退养的新措施不了解,别人告诉他当年的早报刊登过类似消息,于是他就到我家里咨询。我马上就拿出那年的新闻集报本,很快就找出了相关资料,帮他解决了一个困惑。

记者:集报过程中有什么遗憾吗?

郑士斌:当年举办过一期集报沙龙后,由于大家都没有留下联系方式,大部分人都已经失去了联系,再加上大家都年纪大了,很难把当年的“集友”凑到一起再举办一次集报沙龙,如果集友们还能看到这篇报道,希望能跟我联系。

/ 记者手记 /

让习惯成为快乐

第一次听郑士斌的儿子说起这17年的集报经历时,很难想象上万本集报册是什么样子。当走进郑士斌的家里,看到书房内一排排、一列列统一规格的集报册时,感觉很震撼。他对于集报剪报的细致,超出了很多人想象,每本册子分门别类,每月的同类型再用塑料外皮密封,贴上标签。如此细致的工作可能很少有人能做到。 17年的集报,不仅是简单的收藏,每一次的裁剪和粘贴,都倾注了老人对早报的喜爱和心血。

整个采访中,让记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郑士斌讲的八个字“贵在坚持,乐在其中”。有人说21天会养成一个习惯,而郑士斌集报却坚持了17年,相信这种坚持早已变为习惯,更融入了他的日常生活,但是这种坚持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到。最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坚持不是靠毅力支撑,而是快乐。我想,这也是青岛早报希望带给人们的一种精神吧。

老人儿子说,父亲年纪大了,集报虽然给他带来快乐,但是体力和精力都跟不上,他们就希望在父亲80岁生日这天,作为一个集报结束的纪念,让老人有始有终。虽然不集报了,但是早报记者跟他的约定,也是快乐的,希望他可以继续看报纸,但不要再耗费精力集报了。

/ 互动 /

有话说?联系我们

本周五将是郑士斌老人80岁的生日,作为早报多年的老读者,你或许有很多话想跟他说,你也许是2010年郑士斌老人组织的集报沙龙交流的一员,或者你也是一位集报爱好者。把你的集报经历、你对郑士斌的生日祝福以及想说的话都告诉早报吧!可以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82888000,也可以关注 “青岛早报(qdza-obao)”微信公众号,通过后台留言告诉我们。(观海新闻/青岛早报首席记者 孙启孟/文 肖梦婕/图)

责任编辑:单蓓蓓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