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8848.86米!《珠穆朗玛日记》全程记录2020珠峰高程测量的英雄传奇

2020-12-08 20:42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2月8日讯  8848.86米!今天,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公布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珠穆朗玛日记》同步首发。它的作者、《中国自然资源报》报社首席记者、诗人王少勇,以特派记者身份,以日记形式,记述珠峰高程测量全过程,书写了一部诞生于极寒与风雪的英雄传奇。该书也是为中国首登珠峰60周年的一份巨献。

2020年的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七次大规模测绘与科考任务,中国测绘登山队员再战珠峰之巅。从3月17日北京出发西藏,到5月27日成功登顶珠峰,再到6月18日返回北京,三次冲顶,险象环生。王少勇用3个月的时间记录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诸多真情时刻,那些参与测绘科考工作的人们,以最真切鲜活的面貌走到读者面前。这本《珠穆朗玛日记》,致敬所有勇攀高峰的英雄,献给所有不屈与纯粹的灵魂。

“我和兄弟们一起面对过缺氧、狂风、严寒、落石,面对过使命、压力、悲伤、孤独,我们的肉体和灵魂都作出了回应。我想用一种更加‘自我’的方式去记忆,带着自己的体温和呼吸。于是有了这些日记。”王少勇在《珠穆朗玛日记》的序言中这样说。他在随队采访的过程中,还原了鲜为人知的测绘登山队员的工作和生活状态,用诗意的笔调向读者介绍了珠峰的危险、神秘与纯洁,将七十多个日夜的苦与乐,艰难与收获,前行与回首浓缩于这部《珠穆朗玛日记》。

作者曾执行过中国大洋科考、抗震救灾等报道任务,有多年的野外测绘采访与跟队经验,他的文笔流畅,语浅情深,珠峰的草木白雪、朝阳日暮都在他精构的文字中徐徐展开。(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魏 )

“日记”摘登

4月15日 定日 多云转晴

停电了,不知是白坝村停电,还是整个协格尔镇都停电了。当地人说,这很正常,一年至少有60天会停电。没有电热风,没有电褥子,这将是个黑暗而寒冷的夜晚。

下午,在酒店外面看到测绘队员正在测试GNSS设备,我们便过去拍摄,并采访了其中的一位。他50岁上下,个子高高的,口音很重,说话很朴实,笑起来甚至有些腼腆。我问他怎么称呼。他说,我叫张建华。张建华!2014年全国感动测绘人物。我一下记起来了。我说,我写过您,您是不是去非洲执行过任务?     是不是参加了上次珠峰测量?2015年我去国测一大队采访,回来写了一篇5万字的报告文学,其中有一段就是写他。当时我并没有采访到他本人,而是根据他的事迹材料和别人的讲述写的。这次珠峰高程测量,他担任技术质量现场负责。他说年纪大了,这次上来血压一直高,常常头晕。前几天翻越加吾拉山口时,他的两只手发麻,随即肿了起来,停车休息了许久才缓过来。

15年前珠峰高程复测,35岁的张建华是交会测量组的组长,6个交会点中最危险最艰难的西绒布交会点就由他负责。4月底的一天,他带着两位藏族向导到西绒布踏勘,中午时突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能见度只有一两米远。回营的必经之路上还有一条10米宽的冰裂缝和坡度超过60度的悬崖,在这样的天气下,安全回去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下午五六点钟,狂风暴雪弥漫了整个珠峰地区,张建华依然没有归来,大本营和二本营所有队员都焦急万分。有人用对讲机不停地呼叫,有人用测量仪器中的几十倍目镜寻找……可他仿佛消失在茫茫雪海中,无声无息。

风雪迎面吹来,让人很难睁开眼睛,张建华和两名向导在中绒布冰塔林中迷路了,甚至他们也走散了。张建华不停地呼喊,偶尔能听到一两声回应,他就循着那声音往前走,可走啊走啊,还是看不见人,也看不清路。有那么几个瞬间,他产生过放弃的念头,觉得自己不可能活着走出这片美丽却令人绝望的冰塔林了。7点多,雪终于停了,张建华走一会儿、爬一会儿,竟然奇迹般地从冰塔林里出来了。当他看到队友们在石头上做的测量点位标记时,知道自己有生还的希望了,坐在雪地上放声大哭。晚上9点多,筋疲力尽的张建华终于回到了二本营,他的裤子已经在碎石上磨开了许多口子。看到他,兄弟们都哭了。

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并没有让张建华退缩,随后他又连续三次冒险穿越冰塔林,到西绒布交会点测量。登山队员登顶前后,他啃干粮、化雪水,在那里坚守七天七夜,完成了自己肩负的任务。

责任编辑:单蓓蓓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