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上“数智脑”,船舶会“思考”
——青岛儒海船舶“蓝鳍”科创平台诞生记(上)
▲应船东要求,儒海船舶工程师将主机鼓风机解体送往车间检测。
开栏语
黄海之滨,胶州湾畔,一场关于生产力的革新正潮声澎湃。科技星火在车间与实验室交相辉映,创新脉搏在齿轮与代码中跃动,那些奔跑在发展前沿的瞪羚企业、扎根于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力量,正以突破常规的姿态,锻造城市经济的新质筋骨。
在青岛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蓝图宏伟,向“新”聚能,重塑城市产业版图;在市北区,“2+6”特色产业体系蓄能起势,向“新”进发,布局新赛道、新蓝海。即日起,本刊推出《聆听新质生产力脉动——市北区高质量发展一线采风》系列报道,我们将踏访智能工厂,记录参数曲线里的突破锋芒;我们将走近研发团队,捕捉数据图谱中的创新微光;我们将与“瞪羚”“雏鹰”并行,揭开新兴动能“从0到1”的“进阶密码”,记录这座城市以科技为笔、以改革为墨,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画卷上挥就的生动篇章。
“主滑油泵振动数据异常!电机结构松动!”日前,行驶在大西洋海域的一艘18万载重吨散货船突遇故障。离港万里出故障,是远洋船舶最让人担心的情况。
轮机长紧张地查看新安装的D-VesselKeeper蓝鳍船舶管理平台(以下简称“蓝鳍”),系统清晰地给出维修建议:“检查机组脚螺栓的紧固情况,改善基础刚性,若有固定铰链,检查铰链支撑的紧固情况。”
随即,轮机长迅速安排值班船员检查并拆解设备。“预警灵,判断准!”“蓝鳍”让他竖起了大拇指。
给船舶装上“数智大脑”,是“蓝鳍”研发方——青岛儒海船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儒海船舶”)20年来深耕的方向。“蓝鳍”包括船舶智能运维(PHM)系统和船舶能效管理(EEM)系统,可以提供从设备智能运维到能效优化的全链条解决方案。
新质生产力在信息技术上的突破,为破解行业痛点开辟出一条“数智化”转型新路径,也为全球航运业带来巨大变化。
“以往航行中出现设备异常,会增加计划外停机时间和紧急拖航费用。现在,‘蓝鳍’能对设备故障提前预警,平均一年可以减少发动机维修次数两至3次,备件采购成本减少15%。像这次预警,就让我们非计划停航天数减少了15天,运营增收约75万美元。”船东如是说。
■行业之困
运维成本高,呼唤AI“破局”
船舶航行中设备突发故障时,管理成本、运营成本以及履约成本便会不同程度地增加。在过去20年间,儒海船舶与船东、船舶管理者和厂家共同经历了诸多抢修、大范围改装改造等事后维修工作。为此,儒海船舶联合船舶关键设备智能故障诊断与预测性维护算法团队、船舶柴油机资深专家团队,研发了船舶智能运维(PHM)系统。
“PHM系统主要对船舶的柴油机、发电机、涡轮机等关键动力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故障预测更准确,维护建议更高效。它运用信号处理技术,结合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AI技术,能大幅降本增效。”儒海船舶数字技术产品中心企划部部长王洋说。
儒海船舶研发的船舶能效管理(EEM)系统,则打破了航运业“控碳”的困局。
“全球大于5000吨的商船都需要遵循国际海事组织(IMO)或欧盟严格的碳排放法规,而传统船舶无法即时掌握相关数据。‘控碳’是航运业长期面临的一个难题。”王洋介绍,EEM系统能实时自动化采集、记录燃油消耗、设备性能数据、碳强度指数等关键能效指标,船东、船舶管理公司、租家等航运价值链主体能及时掌握能效提升效果,也能根据详尽的运营碳强度报告,及时调整运营策略和船舶低碳/零碳合规化改造方案。
因此,整合PHM和EEM两个系统的“蓝鳍”成为航运市场青睐的解决方案。与目前市面上多数竞品只做能效或运维的单一模块相比,“蓝鳍”更能切中用户痛点和应用场景需求。
“‘蓝鳍’的诞生,是儒海船舶20年来深耕船海行业的结果。”王洋介绍,公司成立于2005年,拥有专业工程师和技术人员260余人,在青岛、上海、深圳、宁波、南通以及海外的新加坡、巴拿马共设有7家分公司,累计已为全球4500多家船东船管企业提供服务,年度服务船舶5000余艘次,拥有30多家设备厂家的授权。2022年,站在我国建设海洋强国与“双碳”战略的交汇点,“蓝鳍”项目启动,一场突破关键技术的战役自此拉开。
■攻坚之难
破“千重关”,为“捷音传”
外行说起来容易,内行却深知难过道道关。研发过程中的一个个不眠之夜,是儒海船舶副总裁吴肖婵难忘的记忆。
故障预诊的精准度、算法优化的深度,像一座座大山横亘在研发团队面前。
第一道关“故障预诊”便困难重重。要知道,机舱设备运行时,会产生底座振动、相邻设备共振、船体随海浪起伏产生的低频振动等十余种声音,要从复杂的“噪声网”中“抓”到真实有效的故障信号,不亚于“大海捞针”。
即使捕捉到故障信号,也只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更大的挑战在于第二道关“根因分析”。
据悉,船舶主机运行时,热工参数、振动频率、扭振数据、轴功率等会产生数十组参数,形成庞大且实时变动的“数据网”。例如,“轴承异常振动”的背后,可能是设备老化、安装偏差、负载过高或船体共振等多重因素叠加,要在“数据迷雾”中锁定根源,无异于“在乱线团中找线头”。
“第三道关”更是难上加难。众所周知,科创平台的核心在于算法的优化,但算法同样面临“成长的烦恼”。
“初期搭载的人工智能自学习模型,易被背景噪声误导,出现误报警。模型像身处嘈杂的集市里,需要学会过滤‘杂音’,精准捕捉故障的‘专属频率’。”吴肖婵介绍,尤其是“噪声网”、设备运行的累积误差,都考验着算法的“抗干扰能力”。
搬大山,得请专家来助力。研发团队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船舶专家深度参与故障预诊环节,与具备船舶行业基础科学研究背景的训练专家合作分析根因,并请来湖南大学专家提供AI数字模型算法支持。多方协作下,研发团队运用多维知识图谱与AI大模型,持续提升“蓝鳍”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2024年,“蓝鳍”成功上线,定位于船舶的“运营管家”,由计划维保、能效管理、智能运维、智慧仓储等多模块组成。用户可以自主组合,也可以将模块与现有系统进行集成,为船舶的运营管理提供“智慧化”“定制化”解决方案。
“它的船用发动机根因分析技术,目前已走在行业前列;另一项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技术,可以形成覆盖数据采集至决策的全链条技术体系。计划维保系统已通过中国船级社(CCS)认证,能效管理与预测运维系统已取得ClassNK创新认证证书。”王洋说,不仅“蓝鳍”,儒海船舶研发的HSQE(健康、安全、质量与环保)系统已成为山东海事局指定的安检检查平台,WMS(智慧仓储)系统配备完善的备品仓库数据打包录入服务,能全面提升船舶的管理、服务和运营效率。
本版文照片由企业提供
■守护之旅
“数字脉搏”有力,为船东提供“安全锦囊”
王洋轻点鼠标,蓝鳍平台的操作界面在大屏上徐徐展开。深浅不一的色块在设备运行图上闪烁,宛如跳动的“数字脉搏”。
“你看,红色代表最高危预警,黄色是次级警示。”他指着色块解释,这套预警系统早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故障报警器”,而是化身船舶设备的“智能守护者”,“预警并非制造焦虑,而是告诉船舶管理人员,即使出现问题,设备还能够正常运行多长时间,让船舶从‘被动抢险’转向‘主动规划’。”
王洋举例称,曾经有一艘货轮,在触发主机黄色预警后,系统提示“当前状态下设备不适宜长时间连续运行”,船东便在最近的港口锚地从容安排检修,避免了停机风险。
但一艘大型船舶的风险远不止这些。因此,“蓝鳍”预警场景包括了设备异常、运行状态偏离以及一些渐进性故障征兆,再给出详细的“应对指南”。
“精确性的背后,源于包含10000余条历史故障记录以及40余种故障诊断算法‘大数据知识库’。”王洋介绍,船东如果在收到预警后无法自行解决,还可以通过儒海船舶研发的“智慧眼”,得到远程专家的维修服务指导。
“今年以来,我们已成功研发一款EnginePro船用知识生成式大模型,能够有效解决船用发动机运维长期依赖人工经验、故障排查效率低、人工成本高、跨领域知识整合困难等问题。目前,我们正在推动EnginePro大模型与‘蓝鳍’深度融合,未来可在设备点巡检中提供实时故障诊断支持。”王洋说。
回望“蓝鳍”大屏,实时跳动的数据,不再是冰冷的警示符号,而是串联起全球航运的智能节点。(刘笑言 黄岚 )
责任编辑:张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