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青岛国际机床展首日引客超3万人次 跨国采购对接会助力中国高端装备“出海”
千余家国际知名机床展商齐聚岛城
■2025青岛国际机床展一展台前,参展商向客户介绍自家产品。
机床也被称为“工业母机”,其加工能力直接影响机械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18日上午,历时5天的2025第28届青岛国际机床展览会在青岛市即墨区开幕。展会期间,1000余家国内外知名展商参展,首日吸引国内外专业人士及观众超3万人次、现场成交订单预计超300家次。
作为全球展览业认证的专业机床展,青岛国际机床展览会由青岛金诺国际会展有限公司主办,迄今已举办27届。展会深度聚焦亚太智能制造前沿,全面展现行业前景和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数万家参展商和数百万行业用户打造集供需匹配、技术交流于一体的商贸平台。
如此规格的展会为何连年在青岛举办?青岛工业基础雄厚,以即墨汽车产业为例,拥有四大整车基地,集聚400余家核心零部件企业,机床展商可直供产线升级需求。同时,青岛海陆空立体交通网便利,铸造产业集聚,形成“主机厂—零部件—机床服务”闭环。
通过激光切割,160毫米厚的钢板几分钟就能完成造型雕刻;给智能机器人设定好程序,它就能独立精准完成高难度操作……本次展会设置数控机床、激光加工、金属切割、机器人等七大展区,山崎马扎克、牧野、大隈、津上、现代威亚、西铁城、友嘉、北京精雕、纽威、海德曼等1000余家国内外知名展商携带最新产品及激光钣金、工业自动化、机器人、汽车零部件、医疗等行业加工应用解决方案集体亮相。
“目前,国内很多公司机床产品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由于起步较晚,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比,产品知名度还有一定差距。”参展商北京精雕集团工作人员受访时说,近年来,公司除了布局国内市场,还在美国、德国、马来西亚等国家成立分公司,并频繁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不断提升产品知名度。
目前,中国已成为机床产业全球重要市场。记者了解到,在众多展商中,参展的国外品牌商近百家,其中不少国外企业已连续多年来青参展。“公司已在国内布局多个生产基地,不仅如此,我们每年都会来即墨布展,青岛已经成为我们向世界展示的重要平台。”瑞士百超集团中国区销售副总经理许红敏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很多国内品牌摊位前,聚拢了不少外国客商。“我们公司主要从事机械加工,这次特意派我来青岛参会,希望能有更多收获。”来自法国的客商郭天说,公司与中国客户往来多年,为此自己还特意起了个中国名字。郭天表示,中国机床产业由最初的仿制引进到现在的自主创新,近年来,产业整体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国际知名度日益提升。
随着全球对新能源和智能制造的重视,高端精密零部件制造行业需求持续增长,新能源汽车、航空、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半导体、电子、医疗器械、光伏储能、风电以及工程机械等领域对高精密零部件的需求不断上升。在此背景下,第28届青岛国际机床展览会同期举办CJK第8届中日韩智能制造大会暨高精密零部件加工技术与应用大会,大会覆盖高精密轴承、齿轮、电机、减速器、滚珠丝杠、液压系统、自动化智能化加工、激光智能制造与应用等领域,1500余名机械制造工程师共同探讨高精密零部件加工的核心技术与未来发展。
本届机床展不仅是展示产品技术的平台,更是行业交流与商业合作的纽带。同期举办的“一带一路”先进制造采购对接会,通过搭建“政府机构+行业龙头+国际买家”三位一体合作平台,组织跨国装备采购洽谈、创新成果展示及产能合作高端对话,加速中国高端装备“走出去”与全球产业升级需求对接,打造开放共享的全球制造业合作平台。
此外,机床展紧跟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紧抓需求接轨国际市场,邀请汽车、轨道交通、船舶海工、航空航天、军工、机械制造等100余行业目标群体精准买家到场,通过开展跨国采购对接会,促进国际合作,助力国内企业破局出海。
采访中,参会展商纷纷表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促进了机床产业的变革,也对整个制造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机床可以实现自动编程、自动加工等功能,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通过大数据技术,机床可以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帮助企业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
目前,青岛市已将高端数控机床纳入智能制造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标全省工业母机高质量发展行动,依托青岛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打造“山东智能制造引领示范区”和“北方智能制造装备国际合作试验区”。园区依托上合示范区开放平台,链接全球产业链,降低供应链成本,强化国际竞争力。(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涛 通讯员 孙静秋 文/图)
责任编辑:张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