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观海快评 | 透过“苏超”,我们能学到什么

原创 2025-07-01 06:18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已进入第五轮的“苏超”,风头不减,一路出圈一路歌,为各地城市讲好“文旅体融合”故事上了一堂生动的实践课。

城市形象塑造未必总要“高大上”。传统城市营销惯用宏大叙事,优美风景、GDP排名等是主要宣传元素。但这些标准动作,已很难引发年轻人的“共鸣”。走红的“苏超”反其道而行之,官方亲自下场,将“我说你听”改为“全网玩梗”。年轻人积极参与,各种“梗”创意无限:结合本地文化元素,如南京盐水鸭、无锡水蜜桃等,用自嘲的方式、幽默的语言,巧妙化解了传统表述带来的距离感,使原本抽象的城市形象变得鲜活可亲,收获了广泛的共鸣和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放下身段、挖掘城市独特基因打造城市IP的做法,为城市形象推广提供了范例。

协同是城市发展的最优方案。赛场上,积极“对抗”;赛场下,深度合作。“苏超”将城市协同的核心要义——“竞合”诠释得淋漓尽致。“苏超”本身,也是协作的产物。赛事期间,13座城市在交通支持、消费引导上相互配合。而赛事之外,江苏更是打破行政区域概念,按照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合作。比如,被网友自嘲笔画已经剩下不多的常州,有理想汽车整车生产厂,而它的供应链条遍布常州的周边区域,仅零部件采购的一级供应商就有32家在常州,另有112家在江苏省内的其他城市。再比如,苏州、无锡的集成电路产业规模都很大,但又各自侧重设计和制造环节;苏州和南京在人工智能领域都有布局,但在算法研究和工业场景应用方面又有差异。当然,全国各地情况不同,不能全盘照抄“江苏经验”,但也不妨结合本地实际,学习借鉴一下江苏人在赛场内外的深度“协作”。毕竟,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各方力量协同配合、放大组合效应,才能更好化优势为效能、变潜力为实力。

要“引流”,更要会“转流”。当下,流量已经成为资源要素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独特作用。但认识到流量的价值,只是城市抓住新机遇的开始,只有将流量转化成实际行动,才是流量经济变“持续经济”的关键。“苏超”无疑是互联网时代流量经济的新案例,由互联网“造梗”“玩梗”的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经济。自第三轮常州邀请扬州市民免费游园后,江苏各地纷纷跟进仿效,从政府部门到各行各业,在打“感情牌”的同时,巧用免费体验策略,完成了流量向实体经济的成功转化,实现了流量经济链条的闭环。这说明,面对泼天“流量”,被动等待只能错失良机,只有主动营销,有针对性地提高城市曝光度和竞争力,才能在发展赛道中占据有利地位。同时,还可以有效利用大数据手段,了解游客需求,收集和分析“流量”之下的各类数据,为未来的精准营销提供底层支撑。

“苏超”的成功不是偶然,只有研究清楚其背后的故事逻辑,才能在终场哨响时,成为留在赛场上的最后赢家。(鞠培霞)

责任编辑:岳文燕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