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评论员 鞠培霞
近日,一对夫妇因在上海动物园展馆内为10月龄婴儿喂奶被工作人员驱赶,引发热议。
事情的大体经过是:一对夫妇带10个月大的婴儿来上海动物园游玩,过程中,孩子有明显的饥饿表现,当天气温高达34摄氏度,园内唯一的母婴室位于大门外,步行需要15分钟,夫妇俩便进入有空调的科学教育馆二楼角落,用奶瓶喂奶,此行为遭到工作人员制止并驱赶,理由是馆内规定“禁止饮食”。
展馆内禁止饮食并非毫无道理。许多展馆,尤其是像上海动物园科学教育馆这种有纸质藏品的文博展厅,食物残渣、液体洒落可能会对展品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所以“禁止饮食”是保护展品、维持场馆秩序的必要举措,这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规则。
然而,规则虽是刚性的条文,但执行规则的人却是有温度的个体,在面对特殊情况时,规则应展现出一定的弹性。婴儿的生理需求与成人饮食有着本质区别。“饿了就要吃”是婴儿的本能,这种需求具有即时性和不可延迟性。当婴儿因饥饿而哭闹时,若一味地强调规则,将婴儿和家长驱赶,不仅不近人情,更背离了公共服务“以人为本”的初衷。在这起事件中,工作人员完全可以采取更人性化的处理方式,比如友好地向家长解释规定,在无法通融的情况下,帮忙寻找就近的、适宜喂奶的场所,如员工休息室,或是协调电瓶车接送家长和婴儿前往母婴室等等。
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需要完善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米”。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对激发生育潜能、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体现“友好”的一个个落点就在公共服务、城市建设的种种细节中,比如,如何完善母婴设施建设及维护。近年来,不少地方大力推进母婴室建设,推动公共场所配备充足、完善的母婴设施,但很多公共场所母婴设施匮乏与布局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
换句话说,如何完善母婴设施建设及维护,是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一道必答题。从上海动物园来看,偌大的园区仅有一个母婴室,且位置偏远、标识不清、设施简陋,这对于携带婴幼儿的家庭来说极为不便。特别是当下,带婴家庭出游的比例不断增加,公共场所应充分考虑这一群体的特殊需求,完善配套设施,而不是让孩子喝一口奶都成为“难题”,让家长在遵守规则和满足孩子需求之间陷入困境。
关爱母婴是一个社会应有的文明温度。完善硬设施,优化软环境,在规则的框架内,多一些灵活性和人情味,生育友好的理念才能逐渐变为现实。
责任编辑/王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