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再站国际舞台C位,青岛“文旅之都”的全球化表达

原创 2025-07-08 08:53

7月7日晚,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艺术节开幕式暨青年歌会,在青岛奥帆中心举办。

来自上合组织成员国的青年艺术家们,用流行歌曲、民族歌舞、弦乐、歌剧选段等艺术形式,展示了上合国家不同的民族风情和艺术形式。

2024年7月,青岛市被正式宣布为“2024-2025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一年之后的今天,这座城市再次站到国际文化交流舞台的中心。

一年的时间,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活动的落地,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的涌入,青岛正在用更丰富的文旅产品供给,更周到便利的文旅服务,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海内外游客的到来。

01

青岛“24小时不打烊”

漫步在七月的青岛,游客会发现这座城市的文旅体验早已突破传统边界。

清晨,奥帆中心的“海上看青岛”航线迎来首批游客,白帆点点间,人们既能感受现代帆船之都的活力,又能远眺崂山的云雾缭绕;

午后,历史城区的水龙池子广场上,斯里兰卡的僧伽罗舞与胶州秧歌轮番登场,引得围观市民纷纷加入舞蹈的行列;

夜幕降临,石老人沙滩的音乐节声浪与海浪共鸣,而太平角一路的微醺爵士节则让百年领事馆建筑群焕发新韵。

“24小时不打烊”的青岛,让青岛今年来每逢节假日,总会成为各大旅游平台的“热门目的地”。

五一假期和端午假期,青岛连续成为携程“全国热门入境游目的地前十”、去哪儿“端午亲子游热门城市TOP10”、途牛“自驾游热门目的地TOP10”。

到了这个暑期,青岛在途牛网的高铁游、自驾游、亲子海滨海岛游三榜中,均跻身热门目的地TOP10;青岛上榜去哪儿网暑期热门城市TOP10;中国气象局发布的全国暑期避暑旅游路线中,崂山风景区、即墨古城入选山东省的“阅揽山海·舒爽胶东”线路。

青岛正在跳出单一的旅游维度,通过“文旅体展商”融合发展,打造更多的流量入口。

“跟着演出去旅行”成消费升级密码。上半年审批大型演出27场,推出涵盖景区、酒店、机场、交通等领域的一系列配套服务和优惠,激活“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

“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拉动效应显著。突出“赛事引客,文旅留客”,以2025青岛马拉松为例,拉动综合消费超1.3亿元,7月计划举办市级以上赛事30余项。

“平均每天一场会展活动”,上半年青岛举办各类会展活动198场,展览面积280.1万平方米,吸引观众265万人次,拉动消费165亿元。

最具诚意的,还是青岛真金白银地发放消费券。上半年,青岛共发放了两轮住宿消费券1000万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各领域消费过亿元。接下来,青岛还将发放文体娱消费券1000万元,让市民游客在青岛玩得开心、玩得实惠。

02

产业与文旅的深度融合

“我要讲的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近日,随着动画电影《聊斋:兰若寺》启动预售,一版虚实结合的预告片,让影迷们对电影故事发生地之一的崂山充满了好奇。

回应影迷期待,崂山风景区密切对接电影出品方、发行方,联动多部门单位策划联合宣推,抢先营造“跟着电影游崂山”的热潮。

作为“电影之都”,文旅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让青岛不仅拥有电影工业化的“硬核浪漫”,有华表奖的星光灿烂,更有沉浸式体验的蔚蓝宇宙。

6月下旬,文化和旅游部公示了第二批拟建设的技术创新中心名单,以青岛企业山东金东数字创意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依托单位的“沉浸式体验内容生成技术与服务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成功入选。 

不久前,该企业参与打造的青岛首个“海洋元宇宙”文旅综合体——Art Sea艺术海世界正式开馆。作为国内首个“数实融合”海洋文化综合体,项目以“艺术化海洋”为核心,依托AIGC生成、MR混合现实等技术,为市民游客开启一场从远古海洋到科幻未来的奇幻漫游,成为青岛文旅产业升级的又一创新呈现。

随着文旅产业不断跨界发展,沉浸式的新业态、新场景,也推动着青岛产业资源优势向文化旅游优势转变。

最直观的案例,莫过于端午假期在台东步行街横空出世的“青岛啤酒交易所”。

短短几天的时间,这台高达3米、360度环绕的巨型智能啤酒柱,就在社交媒体平台成为顶流。

在这个“交易所”,消费者每一次扫码购买,都直接影响着30种啤酒的实时价格涨跌。它直观的环形屏幕和实时跳动的数据,营造出股票交易所那种强烈的沉浸感,让消费者自然代入“操盘手”角色,从而感受到青岛啤酒的多元魅力。

03

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

在上合示范区核心区,总投资额超50亿元的“上合之珠国际博览中心”已成为跨国文化交流的地标。

这座形如贝壳的建筑群汇聚了5000余种上合国家特色商品,从土耳其的手工陶瓷到塔吉克斯坦的干果,游客无需出境便能体验异国风情。自2022年开放以来,这里已举办高端文化演出近百场,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下文明互鉴的重要平台。

如今,走在青岛的街头,外语交谈声已成为背景音的一部分。

在崂山风景区,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旅行商Sultanova Sanobarkhon一边拍摄云海一边感叹:“这里的山海景观与传统文化同样迷人,我们要设计更多串联崂山与市区的线路”;

德国游客Markus Dieker专程飞来观看女儿表演鸳鸯螳螂拳,顺便体验了“海派鲁菜”烹饪课;

而在奥帆中心的游艇派对上,中俄青年正就帆船运动展开热烈交流……这种多元人群的聚集,正是青岛国际化程度提升的最生动注脚。

今年上半年,青岛机场口岸外籍旅客入境数量近24万人次,较去年同比增长46%。其中,以来华旅游为目的的旅客占61%,利用各类过境免签政策的外籍游客达17.5万余人次,占入境外籍旅客总量的七成。

国际文化交流在青岛也日趋频繁,2025青岛国际民间艺术季、“你好!中国”上合组织成员国旅行商踩线、“2024-2025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文旅交流周等活动的举办,以文旅融合架起中外交流的桥梁。

《巴黎圣母院》原版歌剧再度来青,连演五场、场场爆满:国际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携国际乐团带来谭盾音乐周,青岛市美术馆阿尔丰斯·穆夏展览揭幕在即。

国际化的文旅城市,自然要有国际化的便利服务。青岛制定专门方案,持续完善入境旅游服务体系,尤其是提高入境游客消费便利度,积极推进离境退税和即买即退服务。

目前,青岛的重点商圈、景区已实现外卡POS机全覆盖,青岛啤酒博物馆上线多语种购票通道,新增韩语导览服务,支持韩元支付及国际信用卡结算。

当德国留学生在中山路与鸳鸯螳螂拳的奇妙碰撞,当俄罗斯舞蹈团与本土秧歌队在老城区的即兴共舞,站在上合一周年新起点的青岛,正以文旅为媒,编织一张连接欧亚的交流网络,用开放之姿,让“世界的青岛”成为中外文明互鉴的璀璨舞台。

记者|马晓婷     编辑|赵笛    

摄影|王雷    制作|宋尉嘉         

0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