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6名“领军”、98名“拔尖”!青岛高层次专家库再扩容

原创 2025-07-14 09:57
图片

有态度的思想者

日前,青岛市人社局官网发布通知,公布了新一批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聘用资格人选的名单,其中二级岗位6人, 三级岗位98人。

截至目前,青岛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二级岗现聘专家48人,专业技术三级岗现聘专家465人,高层次人才总量在省内城市中居前列。

01



各个身手不凡

‍‍

近年来,青岛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核心的多元评价体系,越来越多领军人才、拔尖人才涌现出来。

此次获聘的6位专业技术二级岗位领军人才,分别来自医疗卫生、教育和测绘领域。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具有鲜明的公共服务属性,与民生福祉紧密相连。

青岛市市立医院呼吸学科的刘学东,曾经抗非典、战甲流、斗新冠,坚守临床一线30余年,她多次投身重大社会事件及危重患者综合救治,并在重症感染、呼吸内镜介入诊疗等领域探索创新,屡获嘉奖。

图片

刘学东

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病理诊断中心的张云香,深耕病理领域三十余载,面对显微镜下复杂多变的细胞世界,她不断钻研前沿技术,凭借深厚的专业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成功破解众多复杂病例的诊断困局。

图片

张云香

青岛三十九中教师刘翠,从教31年,从最初 如何让学生喜欢上化学,到 让学生的发展如化学反应般充满神奇可能,再到培养更多能点燃学生的一线老师”……她以讲台为阵地,用热爱与坚守践行着对教育的承诺。

图片

刘翠

青岛电子学校校长崔西展,37年坚守职教一线,把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坚持“课业跟着产业走”,培养了大批企业“用得上、离不开、信得过”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图片

崔西展

青岛九中党委书记孙睿,创新打造了学校“森林育人生态”,主张尊重、信任和鼓励每一棵小草、每一株鲜花、每一棵小树大树都能自由生长,让孩子们在包容多元的环境中舒展天性、茁壮成材。

图片

孙睿

当下,数字技术加速渗透城市治理、产业升级与民生服务,智慧城市的多维场景迫切需要专业型人才。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信息工程所的孙为晨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她不仅打造出“实景三维中国”建设与应用青岛样板,更凭借在航测遥感、地理信息、智慧城市等领域开展的大量创新性研究和工程实践,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取得了亮眼成绩。 

图片

孙为晨

孙为晨也是青岛专技二级岗位的“第一人”——首个以科技成果转化年度到账额2000万元以上业绩条件聘任的领军人才。

02



看业绩、贡献,重创新

人才评价是人才开发管理的关键环节,具有导向作用和示范作用,是人才发展的“指挥棒”。

近年来,拥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二级岗位人选评聘自主权的青岛,打破一把尺子量到底” 的固化模式,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需求出发,在岗位评聘上更加突出能力业绩和贡献实效,并向重点专业、重点学科、关键岗位和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倾斜。

从本次获评聘的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中,他们拥有鲜明的共通之处:能力业绩突出、贡献实效大、更注重创新突破。

其中,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王天青,主持或参与编制百余项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城市设计等重大编研课题,为青岛宜居城镇、宜居乡村建设明确了配套设施“标准”。

图片

王天青

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的丁鹏辉,近30年间主持完成了青岛市轨道交通测量等一系列大型工程。其中,完成的国内首个全市陆海一体大比例尺测绘项目,填补了青岛市海岸水域基础地理数据空白。

图片

丁鹏辉

青岛西海岸新区农业农村局的刘玉军,主持引进12个现代高效农业产才融合项目、主持创建首批国家级农民培育示范基地,指导创建国家和市级农业科技小院各1个,把科技创新与农业发展真正结合到了一起。

图片

刘玉军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教师李元超,在培养多名“省技术能手”“省家电行业技术能手”的同时,还牵头成立了中央空调工程技术工作室,成功研制出多联机冷媒管路清洗设备,解决了对空调系统管路进行清洗去油处理这一技术问题,极大节省了企业成本。

图片

李元超

03



“下基层”成评聘考核指标

构筑高水平人才高地,既不能搞终身制铁饭碗,又要留住、用好高端人才。换句话说,只是第一步,怎么才是关键。

今年,青岛新出台了《关于优化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二三级岗位评聘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建立专家服务基层机制,将专家服务基层情况纳入专业技术二三级岗位推荐条件并列入聘期考核内容。

《通知》中明确要求,2026年起,申报专业技术二三级岗位人员,专业技术正高级岗位聘期内基层服务时限一般不少于15天。专业技术二三级岗位聘用后,每个聘期内基层服务时限一般不少于45天。

同时,还制定了卫生、教育、农业、文化等重点行业专家服务基层工作清单,明确服务基层范围、内容、形式及成效要求,推动民生领域专家下沉基层一线。

专家下基层不仅是单向的 技术输出,更是双向的 资源流动,让优秀人才带动优质要素向基层倾斜,惠及更广泛群体

同时,这种智力下沉” 模式也在重塑人才评价的导向,让 服务民生、贡献社会” 成为衡量人才价值的重要标尺。

人才评价的核心不是筛选,而是 赋能。当评价机制为人才精准 画像,畅通的上升渠道为奋斗者搭建 阶梯,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的局面才会更加生动饱满。


记者|任晓萌     编辑|赵笛

制作|宋尉嘉


图片

0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