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态度的思想者
对于一座在科技浪潮中劈波斩棘的城市而言,在各产业赛道上“掌舵”的链主企业,是城市奔赴产业未来重要的动力。
7月21日,青岛市正式公布“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产业链主企业名单,62家具备产业引领能力的青岛企业“亮相”。
从企业体量来看,既有海尔智家、海信视像、青岛啤酒等老牌上市公司,也有清原作物、特来电、万丰飞机等独角兽企业;
从引领能力来看,既有中车四方、北海造船、海克斯康等带动形成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龙头企业,也有思锐智能、国华智能、中电科思仪等掌握产业关键环节核心技术的“硬核选手”。
作为城市产业体系中的“超级节点”,这些链主企业密织起青岛全新的创新产业生态,带动城市产业加速跃升。
01
先导产业链主:引领创新生态


打造创新型产业体系,关键在“创新”。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两个创新浓度极高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作为先导产业优先发展,是青岛把握时代产业演进规律的战略布局。
从名单来看,“创新”也是这两个产业的链主身上突出特质:
集成电路领域的思锐智能,是国内唯一一家同时提供离子注入机和原子层沉积设备并实现关键技术自主突破的企业;
在ULED、激光显示技术上大幅领跑的海信视像,在MicroLED微显示领域也已经完成基础光机、芯片的研发工作,相关指标领先行业;
人工智能企业创新奇智开发了行业领先的AInnoGC工业大模型,通过蒸馏DeepSeek-R1,在更广泛的工业环境中实现部署应用。
除了自身过硬的创新能力,这些入选的链主企业也和青岛布局的细分赛道精准匹配。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青岛布局了人形机器人、垂直领域大模型等细分赛道。
在人形机器人赛道,国华智能研发的谐波减速器为机器人装上灵活“关节”和灵巧机械手,相关产品已在行业头部企业深度应用,年产超8万套。
作为垂直领域大模型的代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首个大模型就是由青岛地铁下属青岛城市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研发的,已上线试运行供电、车辆、机电和智慧车站4个智能体。
当AI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产业领域应用越来越深入,一个适配更多企业“AI生存”需求的产业生态亟待形成。
极视角AI算法商城已积累超1500种算法、东华云都建设的AI智算中心、中科曙光布局的青岛海之心人工智能计算中心……

东华云都所在的青岛东华软件产业园。
链主企业瞄准AI新基建生态积极布局,将带动青岛数字经济生态愈加丰茂。
02
新兴产业链主:加速聚链成群





坐拥青岛轨道交通装备集群、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青岛仪器仪表集群,新兴产业是青岛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最为密集的产业。
“持续做大产业规模”,是青岛在部署突破发展生命健康、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绿色能源和智能装备等5个新兴产业时,提出的重要目标。
从这些产业的典型终端产品来看,一辆汽车、一列高铁动车组、一艘船、一架风车,都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构成。新兴产业链主在聚链成群的过程中,自然要肩负起延链补链强链的重任。
氢能源智能城际动车组、商业化运营碳纤维地铁列车等“青岛首创”的背后,是以中车四方为龙头的产业协同创新——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已聚集200余家配套企业,产品涵盖控制、牵引、制动、减震等各个系统。
同样的链式布局场景也在青岛海西湾上演。北海造船、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等链主企业,将产业链上下游融入海西湾造修船产业生态,形成了更具韧性集群式发展——发动机曲轴本地配套率提升50%,船舶发动机本地配套率提升至89%,大型散货船接单量、交付量、手持订单量稳居全球第一。
在青岛汽车产业重镇即墨,一汽大众、一汽解放、奇瑞汽车等整车项目牵引着400余家零部件企业的集聚,推动产业加速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方向转型——前5月,青岛实现整车产量39.04万辆,同比增长50.1%;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6.33万辆,同比增长高达732.9%。
以“千万千瓦级装机、千亿级产业”为目标的青岛绿色能源产业,由东方电气、三峡集团、汉缆股份等链主集聚超200家青岛相关企业,成立了青岛市绿色能源产业联盟,聚焦氢能储能、固态电池和海上风电三大技术领域整合资源,加速打造立足北方、辐射全球的深远海风电母港。
一个产业的集群式突破,既需要纵向深入的链式布局,也需要在横向上同步提升集群的创新能力。
深谙这一点的青岛,在选择新兴产业链主时,注重的不仅是链主集聚产业资源的能力,还选择了一批在行业共性技术和服务平台建设上走在前列的企业。
在生命健康产业,华大基因青岛产业园投产了全球最大通量基因测序仪与全国首个测序酶研发生产基地;国信制药拥有中国唯一一个国家级海洋药物中试基地;清原作物全球首创“基因敲高”等基因编辑技术,牵头建设山东省基因编辑育种技术创新中心。

青岛清原创新中心。
在低空经济产业,青岛不仅吸引了空客直升机、万丰钻石飞机、中科航星等在硬件制造上引领的链主,还吸引了自主研发数智低空大脑的中科星图智慧落地。
在智能装备产业, “制造+服务”融合产业生态正在形成。以海克斯康为例,身为全球最大的三坐标测量仪制造商,其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已服务航空航天、医疗、汽车和海事等29大领域。
让产业链长出创新链,新兴产业链主正在带动青岛在产业高价值领域实现新的集群化突破。
03



智能家电、高端化工与新材料、现代轻工,在青岛,每一个优势产业都是数千亿级的规模,是城市厚实的产业底盘。
从这些产业里生长出的链主,不仅是本地产业的龙头,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上都担当“重量级”角色——
海尔连续16年位居全球大型家电零售量第一品牌,
海信电视整机连续23年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海湾化学聚氯乙烯产能稳居国内乙烯法第一,
赛轮、双星均进入全球汽车供应链百强榜单,
青岛啤酒品牌价值蝉联中国啤酒行业榜首……
但对于青岛这些优势产业的“资深玩家”而言,要在一个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实现产业的提质发展,迫切需要创造新的产业增长空间。
所幸,这些在行业具备相当竞争力的链主,也是对创新风向最具洞察力的企业。深挖企业和行业未来的新增长点,这些企业纷纷开辟“第二曲线”,在更具价值的产业领域坚定落子。
拥抱AI,海尔智家架构了三条发展曲线——从智能家电到智慧家庭,再到智慧生活的第一曲线;商用暖通、智控系统等智慧楼宇综合解决方案构成的第二曲线;第三曲线则是智慧康养和家庭机器人产业。
从大炼油切入新能源,国内首座工厂化全海水环境漂浮式光伏项目,日前在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建成投用。加上此前已建成的全国首座“碳中和”加氢站与全国首个工厂化海水制氢项目,青岛炼化打通了“光伏制绿电、绿电制绿氢”新能源产业链。

青岛炼化打通“光伏制绿电、绿电制绿氢”产业链。
凭实力挺进被外国品牌长期垄断的高端市场,海湾化学做深乙烯产业链,聚苯乙烯投产半年内就迅速打入TV级扩散板、光学级导光板等高端领域。
“每吨海带8000元,提取成海藻酸钠值1.6万元,制成伤口敷料价值达240万元,而提纯为超纯海藻酸钠后则飙升至2亿元。”一组数据直观展示了明月海藻“从0到1”持续开辟高增长新赛道的“战绩”。
一条条全新的产业曲线,意味着更广阔的产业空间。这不仅是链主企业的新机遇,更是城市产业生态的新机会。
当这些掌握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领航者”持续释放创新动能,青岛必将以更强劲的产业协同效应和更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书写“青岛制造”新的时代答卷。
记者|杨光 编辑|赵笛
制作|宋尉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