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世荣:“为了抗战到底,埋骨长白山也心甘情愿”
家国危难之际,他毅然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转战于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不论陷入多么困难和绝望的境地,都未动摇他抗战到底的决心。他就是中共青岛地区在外地领导抗日的著名军事将领、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军长柴世荣。
柴世荣,原名柴兆升,1894年出生于胶县魏家庄(今属胶州市洋河镇)。5岁时,柴世荣跟随父母闯关东,来到吉林省和龙县龙井村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12岁时,柴世荣开始学打猎,练就了一手好枪法。
1924年,迫于生计,柴世荣到朝鲜成为修建铁路的苦力,目睹了在帝国主义铁蹄和皮鞭之下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1928年,柴世荣回到家乡,在龙井村当上了一名普通警察。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激起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斗志。柴世荣毅然在警察所开展组织发动,以几十名警察为基础,几个月的时间,拉起了一支3000多人的抗日队伍。不久,他听说原东北军第十三旅第七团“老三营”在营长王德林带领下举旗抗日,正在组建“抗日救国军”,他便主动率领部队前往,与他们联合抗日,任“抗日救国军”第四旅旅长。
由于缺乏正确领导,不久后,“救国军”大部分撤往国外或关内。但柴世荣始终在东北土地上坚持抗日斗争,虽然异常艰苦,但都未曾动摇他抗战的决心。他说:“为了抗战到底,就是把白骨埋在长白山镜泊湖畔,也心甘情愿!”在柴世荣的带领下,“救国军”余部最终坚持了下来。在吉东地区的抗日武装中,柴世荣领导的是一支武器较齐全、战斗力较强的部队。
1934年初,“救国军”部分上层领导人对抗日前途再次发生动摇,“救国军”面临分化。关键时刻,柴世荣毅然率领队伍参加了由共产党员周保中等同志创建的“反日同盟军”,并当选为同盟军军委会委员。同年冬,柴世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一个领导群众抗日的旧军人,成长为一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中的出色指挥员。
1935年2月,柴世荣任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副军长,1936年升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军长,率主力部队转战铁力、方正、穆棱、桦川等地,打击日伪军。
在对敌作战中,柴世荣选定在吉林东部的三道通建立临时游击根据地,在当地农民群众中组织“反日会”,并建立筹办部队给养的机构。在深山密林里,他筹划建立了一些密营、医院、裁缝所等后勤机构。这些组织和机构的设立,为以后极端困难情况下坚持斗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9年,虽然抗日战争在全国进入了相持阶段,但抗日联军的处境却更为艰难。柴世荣将部队隐蔽整训,另选人员组成15个小分队,每队15至20人,执行军事侦察、宣传发动、骚扰敌人和破坏交通线等任务。这期间,柴世荣身为军长,年近五旬,仍亲自带领小分队,披星戴月,风餐露宿,不畏艰险,深入敌后,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柴世荣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把年仅15岁的儿子编入战斗部队,锻炼孩子的革命意志,提高军事素养。他的三个孩子先后投身抗日战场,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4年,抗日战争转入战略反攻阶段,胜利曙光已经显现,而柴世荣却不幸牺牲在抗日战场上。
铁骨赴国难,热血洒疆场。柴世荣烈士身先士卒,英勇善战,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的一支劲旅;他心细如丝,爱兵如子,被战士们亲切称为“柴妈妈”;他以身作则,家教严格,将三个子女培养成为党的好干部、革命的好战士。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勇往直前,毫不退缩。(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余博)
青岛日报2025年7月29日2版
责任编辑:孙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