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馋哭了!头船黄山海蜇新鲜上岸,一天能捞上万斤

原创 2025-07-29 07:29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大家出发了!今年一定有个好收成!”7月25日下午,崂山区王哥庄街道黄山村的渔港热闹非凡,一艘艘渔船开足马力驶向大海,开启了本年度的海蜇捕捞季。这口盛夏时节鲜嫩脆爽的海蜇,不仅是青岛人餐桌上的“人气明星”,还满载着黄山村村民代代相传的乡情与期盼。

“中国特色海蜇第一村”

黄山村南距太清宫1.5公里,北距华严寺4公里。身处崂山风景区内的黄山村,不仅以秀美景色和厚重的历史文化闻名,海蜇和海蜇宴更是一张亮丽的名片。400余年前,黄山建村始,村民靠海吃海,就有捕捞、加工、食用海蜇的传统。手扒海蜇里子成为黄山村世代传承的手艺,黄山村也就有了“中国特色海蜇第一村”。

距离黄山村不远,崂山头以北的海域,有一条自然形成的海底深沟,是海蜇繁衍、生长的聚集地。每年7、8月份,相关部门会为当地海蜇捕捞渔民在禁渔期期间办理海蜇捕捞证,方便渔民合理合法进行海蜇捕捞工作,由于是近海捕捞,渔民驾驶小船从码头到捕捞区域一般需要15分钟到半小时,保证了海蜇的新鲜度。

渔民卸下刚捕捞的海蜇。

此时此刻,码头上或许便是整个村子里最为喧闹忙碌的区域,渔船出海后,留在岸上的渔民并未闲着,他们将腌制海蜇的池子提前冲刷干净,估摸着时间将一口口柴火灶提前添水烧热,只待渔船一靠岸,就能立刻着手处理新鲜海蜇。

黄山村村民林先荣是一位有38年捕蜇经验的老渔民,今年也不例外,他和另外两个朋友合伙捕捞海蜇。“捕捞海蜇是个出大力的活,一网下去大概有两百斤,需要两个人一起拉上来。基本上每家都是男人出海捕捞海蜇,女人在岸上加工。现在每条船的配置一般是三个人,有人出船,有人出网,大家都配合着干。我63岁了,这两年经常腰疼,不太能使力气,就不跟着他们出海了,在码头等着做后勤保障。”林先荣说着,时不时望向远处的海面,“捞海蜇有规律,得根据潮水涨落来,涨潮的时候下网,落潮的时候抓紧时间收起来。看这个潮水情况,船估计今天六七点就能回来。我们的捕捞期大概会持续20天,一般每天出海两次,一船至少能收获两千斤,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捞个上万斤,捕海蜇可以说是我们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头船海蜇新鲜上岸

18时许,海天相接的边界线出现了几个小黑点,由远及近,原来是满载海蜇的渔船陆续返航归来。人们纷纷兴奋地挥手高呼:“收获怎么样!”“挺好的!收成不错!”船上的渔民回应道。船靠岸后,码头变得更为忙碌了,渔民将装着海蜇的桶、箱子挂在起重器的钩子上,岸上的人转动把手,把控好机械臂的方向,几秒钟就将沉甸甸的海蜇吊起来运到三轮车上,一筐筐地码放整齐后,又通过车辆来回将各种海蜇部位运到码头的加工区。防晒帽、水鞋、长手套……为了防止被海蜇蜇伤或晒伤,每个人都全副武装,捂得严严实实,豆大的汗珠淌下,几乎忙得顾不上擦,衣服都被汗水浸湿大半,却没人叫苦叫累,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手上动作不停,充满了干劲儿。

与此同时,几位大姐也跨上渔船,开始处理海蜇里子。海蜇捕捞后的加工处理,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海蜇被打捞上船后,渔民们紧接着在船上对海蜇进行手工分离,分成海蜇皮、海蜇爪、海蜇脑、海蜇里子等。“海蜇脑子、里子只有第一时间分离、加工才能被保留住,如果时间上耽误就‘消失’了。”林先荣说。

渔民展示分离好的海蜇肉。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少凯 摄

“海蜇里子”是当地人的一种说法,它是海蜇伞盖内侧的一层薄膜。青岛早报记者看到,几位妇女戴着手套将海蜇铺在案板上,小心翼翼地揭开海蜇里子的边缘,而后一手按住固定,一手快速揉搓,扩大里子和伞盖之间的空隙,再动作轻柔地撕拉,如此反复,仅需不到半分钟,便能处理好一张完整的海蜇里子。

海蜇加工有“大学问”

海蜇加工区里同样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放在架子上沥水的海蜇泛着晶莹的光泽,滴滴答答落下的水滴里满是大海的咸鲜气味,灶台里的柴火烧得正旺,橘红色的火苗透过灶门缝隙蹿出半人高,随着噼啪轻响火星四散。虽然天色渐暗,入伏天的傍晚仍有些许闷热,靠近灶台,温度则更高,一阵阵热浪袭来,烤得人满头大汗。

渔民们正是抓住了船上分离、炉上加工的短短时间,才成就了黄山海蜇纯净不含沙的高新鲜度,这也是黄山海蜇区别于其他地方的一大特色。

“海蜇含水量丰富,及时煮出来保存,才不容易变质,一池子一般能放10筐海蜇,煮个十几分钟,就像咱们平时煮饺子一样。火候一定要掌握好,如果火候大了,海蜇体积缩得太小,重量减少且口感也不好。”村民林国华一边用大铲子搅着锅里的海蜇,热气蒸腾间,几乎令人看不清她的面容。海蜇煮熟后,她用锅铲盛起,堆放到旁边的空筐子里,后续将这些海蜇送到另一片区域吹风扇晾凉,等水沥尽冷却后,这些海蜇就会被分装进各个小塑料袋中出售。几位海蜇收购商早就等在一边,其中一名收购商捻起一块煮好的海蜇头,邀请周围人品尝:“海蜇上岸第一天,市场价格还不能确定,不过按往年来看,海蜇里子最贵,可以卖到一百多元一斤。现在黄山村海蜇供不应求,去年的销售情况火爆,今年更是人气高涨,这些海蜇主要供给餐厅、商超,还没开始捕捞的时候,就有几家客户找我提前订货了。”

“除此之外,海蜇皮和海蜇头带有毒素,这两个部位需要进行脱水腌制,腌制时长从十几天到一个月,先在池子里撒上明矾,让海蜇的水分迅速析出,然后一层盐、一层海蜇垒起来,过几天再转移到另一个空池子里撒盐腌制,反复几次。这样能让咸盐和明矾均匀涂抹到海蜇皮和海蜇头身上,除去里面的毒素。”林国华说,自己从事捕捞海蜇有20多年的时间了,最忙的时候,一天要站在灶台前六七个小时,“每年这个季节真是挺热挺累的,不过大家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怀着这样的念头打拼着。”

/ 链接 /

“蜇”里藏着浓浓乡情

黄山村有近半数村民从事海蜇捕捞工作,捕捞加工海蜇成为渔民世代传承的技艺。2010年,海蜇加工技艺已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海蜇加工技艺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蜇于黄山村村民而言,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水产品,其中也蕴含着几代人接续奋斗的温情记忆。林先荣是家中第四代捕蜇人,如今他经常把捕捞海蜇的故事讲给后辈听。“黄山村祖辈勤勤恳恳,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最早村里还没有渔船的时候,老辈子人就用山里采的一种柔韧的草搓成绳子,把好几根粗壮的树干捆到一起,做成筏子出海,船锚也是拿木头做的。捞海蜇、运海蜇全都靠人力,挑着担子一趟趟搬运。售卖也要天不亮挑担子走山路去卖,来回就是一整天。现在都不一样了,在街道和村委的帮助下,码头机械化程度更高了,给大家干活省了不少力。”

近年来,黄山村因地制宜,支持渔民成立了海蜇专业合作社,开起了渔家宴,创制了“黄山海蜇宴”,由最开始简单的海蜇加工起步,逐渐延伸出“黄山海蜇”产业链,黄山海蜇宴总共有将近10道菜,主要以海蜇里子炒白菜、海蜇脑子炒鸡蛋、海蜇凉粉、海蜇爪子炖瓜等为主,每年到了海蜇捕捞季,“游小城吃海蜇”已经成为一条感受山海小城全域旅游的经典线路,更是王哥庄美食文化的代表。(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姜丹宁)

责任编辑:孙源熙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