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暑期的到来,旅游市场迎来了最具人气的季节,齐鲁大地在文旅赛道也“卷”出新高度。
随着游客需求的不断升级,文旅拼的不只是山海资源,更是场景创新与体验深化。山东以地方特色文化为底色,借助潮流创意和科技赋能,不仅给不同年龄段的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供给,更激活了文旅消费。
01
在全国文旅“竞相争宠”的背景下,一夜爆红固然能带来流量,但从长远看,深耕文脉、挖掘特色,走出差异化,才是长红密码。在山东,将非遗技艺、城市历史和民俗符号等文化元素深度植入文旅消费场景,已经成为文旅出新的主流方向之一。
非遗体验,亲身传承古人智慧。作为地方文化绵延不断的重要见证,非遗绝对是观赏性和参与性极强的优质文旅资源。在济南的泉润非遗—暑假研学月活动中,通过“探馆+观演+手作体验”的模式,青少年可以在扎染布匹、雕刻皮影中触摸齐鲁文化,让非遗从展柜里的文物变成掌心的温度,在丰富文旅体验的同时,实现了文化的代际传承。
文化街区,驻足感受城市脉动。深挖在地文化,加速作为城市记忆载体的文化街区蝶变重生,正是山东各地历史街区接连出圈的流量密码。济南上新街的青砖灰瓦间,汉服青年与百年建筑共绘国潮画卷;青岛国际啤酒节的老城会场通过街头艺术装置与互动游戏,将啤酒狂欢升级为沉浸式文化盛宴。创新让传统街区一跃成为城市文化主舞台,让城市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旅体验紧密连接。
山海大集,漫步探寻市井烟火。“大集”这一IP,深深刻印在山东人共同记忆中。今年夏天,从文登“海洋大集”的美食嘉年华,到邹平“黄河大集”上排队等中医号脉的长队,再到德城“运河大集”体验黑陶拉坯的年轻人,山东充分发挥“大集”这一文化IP的矩阵效应,打造了集文化体验、消费促进、旅游推介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全面展现了山东文化底蕴与经济活力,激活暑期消费新动能。
02
夏季旅游市场,年轻人是主力军,创意成为吸引人气、留住游客的关键。山东以网红打卡、社交互动等创意企划,打破传统旅游的单向输出叙事,帮助游客在旅途中与山东产生更深层、更持久的情感联结,提高山东文旅的可持续吸引力。
发力突破社交场景,让“夏游山东”成了年轻人之间的社交货币。从大明湖、银鱼巷等景点设置推荐拍照点位,到“济南文旅主理人”计划培养出的一大批社交裂变效应极强的网红店,再到借由济南玉符河畔、日照金沙海滨以及青岛石老人等优质自然景观打造的社交聚集地,让人们在与山河湖海、城市文脉对话时,也让旅游从景点观光升级为情感联结,进一步释放社交场景的带动力。
此外,音乐演出也成为山东文旅的引爆点。今年,山东将“演出+文旅”作为提振消费新引擎,全省将组织演唱会、音乐节不少于5000场。为了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把演出作为出行计划的核心,在观演之余选择“早点来、晚点走”,留出更多的时间去深度体验一座城市的特色。“音乐+文旅”的沉浸式体验,让音乐演出变为文旅新爆点。
03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科技+文旅”成了山东众多旅游景区破局暑期市场的“利器”,通过塑造“科技感”“技术咖”的特质,山东文旅更加精准地捕捉到了年轻客群的需求。
科技赋能能够显著增加文旅资源的载体。青岛中山路历史街区的数字电车,搭载了16K全息技术,游客仅需静坐即可沉浸式穿越至上世纪30年代的青岛街头;潍坊青州博物馆通过雷达互动系统与LED屏幕结合,打造巨幅沉浸式互动画卷《有邻衡王府》,让游客能通过触摸屏幕与画中人物互动,沉浸式感受明朝晚期的王府生活……这些创新不仅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也让游客二次消费的意愿更加强烈。
在服务维度,人工智能、AR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让游客真正体验到线上线下“一身轻”。在线下,泰山景区和沂蒙山景区已逐步引入外骨骼机器人服务,让爬山变得更轻松惬意;在线上,济南超然楼新增的5G扇区支持8K直播与AR解说,让智慧旅游触手可得。更值得期待的是山东计划推出的全域文旅数字化云平台,将实现浏览、消费、管理一体化,重塑文旅服务模式。
而在体验创新层面,高科技、数字化赋能,让虚实相生、移步换景成为现实。青岛红树林的海洋光影节,将无人机表演与裸眼3D技术结合,打造了一个梦幻光影奇境;“泰山神启”项目通过VR交互让游客化身“修仙主角”,与泰山进行深度对话。从看景变入景,科技正打破传统旅游的时空边界,让游客在独特的现场感中找到情感共鸣。
多点开花、多元融合,一条文化厚度、生态景观与科技创新的共生的展现风景线,在齐鲁大地上徐徐展开,为暑期越发火热的文旅市场“添柴蓄力”。(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高一铭 实习记者 朱国锦)
责任编辑:吕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