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唯一将海洋作为主业,青岛这家国企,又有大动作

原创 2025-09-01 09:46

新一轮海洋经济发展“热潮”,正在沿海省市迅速“升温”。不断拾级而上,城市的“蓝色引擎”从何而来?

8月28日,青岛海洋装备创新发展联盟成立暨产学研协同对接大会举办。青岛国信集团成为该联盟理事长兼秘书长单位,并在会上挂牌成立海洋科创中心。

今年5月,《青岛市市属企业主责主业管理办法》正式印发。在“市属企业应围绕功能定位明确主责”的总体要求下,国信集团定位进一步明确——唯一一家将海洋产业纳入主业的青岛市直国企。

早在2024年12月10日,国信集团就正式成立青岛海洋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成为青岛海洋产业协同创新的“组局者”。

建设好“现代海洋城市”,是青岛的“国之大者”。

从这个维度来看,不管是对国信,还是对海洋集团,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凭借资金、技术、人才和产业链整合优势,成为破解海洋经济发展瓶颈、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

01

战略引领,地方探路

海洋经济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成为地方落实国家战略的新制高点。

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再到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部署“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央层面不断释放着系统谋划海洋经济发展的强烈信号。

自然资源部发布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上半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5.1万亿元,同比增长5.8%。海洋经济正加速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在政策持续加码、市场活力释放的双重驱动下,沿海省市正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布局。

上海、江苏、浙江、广东、辽宁、海南等地,通过多种形式加快布局现代化海洋产业。

山东,更是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坚持陆海统筹,深入实施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推动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加快跃升,提出“海上新山东”的战略实践。

作为山东发展海洋产业当仁不让的龙头城市,在去年11月获批的《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现代海洋城市”是对青岛深化落实海洋强国战略提出的新使命、新定位。

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港区。

年初,青岛也给自己定下了“新目标”:力争2025年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跃升全国城市第二位。

自然禀赋优越、科研能力领先、产业基础良好、港口枢纽地位突出……青岛海洋要素高度集聚,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强引擎。

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风险性高……这些海洋产业的鲜明特质,也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多重挑战。

对于成立不到一年、肩负重任的海洋集团来说,一手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手抓产学研协同创新,成为其发力的重点方向。

02

科技成果转化的“摆渡人”

事实上,不只是海洋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赛道,痛点与难点如影随形,是被公认难啃的“硬骨头”。

国际上已将其大致将其拆解为几个关键步骤:从概念验证、中试阶段到创业孵化与股权投资,最终实现转化落地。

尽管“投早、投小”的重要性已成为当前创投界共识,但概念验证和中试环节,因技术路线不确定、产品未定型、市场前景难预测、创业团队不完整等因素,仍是难以攻克的薄弱环节。

在青岛构建“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发挥青岛的源头创新优势,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这是不可回避、必须攻克的难题。

海洋集团在组建之初,就领下了这一重任,让海洋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打通科研与产业的“最后一公里”,做科技成果转化的“摆渡人”。

国信集团入局海洋产业并非“零基础”。自2012年至今,在海洋产业累计投资已超百亿元,形成了“养殖和深加工产业链”“以养殖工船和陆基循环水养殖为主导的垂直产业链”“海洋大健康产业链”的“三条海洋产业发展曲线”布局。

当这些资源被统筹起来,海洋集团在规模实力、人才资源以及创新资源方面,也就具备了扎实的发展底盘。

从目前的产业布局看,海洋集团已经构建了梯次创新型企业体系。

旗下蓝谷公司养殖工船实现了由“0到1”的突破,引领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国信1号”全球首创船载舱养模式,“国信1号2-1”于4月17日正式交付运营,“国信1号2-2”将于2025年10月份投入运营。年产5000吨陆基三文鱼项目年内开工建设,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鲑鳟鱼养殖基地。

“国信1号2-1”于2025年4月17日正式交付运营。

百洋股份拥有全国排名第一的罗非鱼加工能力和全国头部水产饲料研发生产能力。投资建设百洋股份越南罗非鱼加工项目,打造出海灯塔工程。

药业公司作为中国首家海洋药物生产企业,BG136项目进入临床Ⅱ期试验,有望成为全球第17款、中国第3款海洋药物。

科技公司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字化实施能力,为海洋集团数智化转型夯实坚实基础。

刚刚揭牌的海洋科创中心,将聚焦海洋装备领域,向海洋电子信息等领域延展,构建“一中心两基地”的协同发展格局,实行“场景+科研”的驱动体系,实现从科研成果到生产力的转化落地。

在规划上,海洋集团将加快推动青岛涉海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构建形成青岛海洋产业的“科研生态圈”与“产融朋友圈”。构建起“现代渔业与食品、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航运物流、海洋装备、海洋新材料”产业体系。

03

释放央国企“入局”潜力

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关乎国家资源安全、产业升级与国际竞争力提升。对青岛而言,组建海洋集团,在海洋资源开发、重大项目建设、科技创新引领等领域都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这从近年来青岛与央企、省企在海洋合作中的领域拓宽、层次加深中,也可窥见一斑。

共建创新联合体——

青岛建设中国船舶集团海洋装备研究院“省船舶共同体”,助力船舶产业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拉动造船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引入山东海洋集团重组“省海洋共同体”,累计吸纳成员单位超100家,突破产业共性、前沿技术30多项。

海洋科创中心成立仪式。

推动海上资源利用——

青岛与中国三峡集团、华电、华能等央企“能源合伙人”,联手推出多个大项目,成为青岛实现“千万千瓦级海上新能源装机”突破的加速器。

作为青岛首个海上光伏项目,位于即墨区鳌山湾附近总投资102亿元的中电建海上光伏项目,于今年5月30日一期首批并网发电。

在国内海上风电升压站市场占据20%份额的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青岛)有限公司,已通过产业联盟嵌入青岛风电装备供应链,让青岛海风项目用上“青岛造”海上升压站。

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深耕海洋装备产业的中国船舶集团,通过加强在青岛布局,链动一批船舶海工上下游制造企业,让青岛海西湾成为世界造船版图上重要的坐标。

在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山东港口、中远海运、山东海洋等一批国企,发挥各自主业优势,通过完善港口功能布局、加密航线网络、优化设施供给、推进航运服务创新等方面,不断提升青岛的国际航运枢纽能级。

这些亮眼成果,为企业与青岛海洋经济同频共振留下最佳注脚,也为更多未来合作埋下伏笔。

与企业价值共生,城市“蓝色经济”魅力自成。这片万亿“蓝海”,值得期待。

记者|刘兰星    编辑|赵笛

责任编辑:宋尉嘉‍‍

0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