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中国城市“浮沉”一再表明:不进则退!面向“十四五”,青岛退无可退必须崛起!

2020-12-14 00:20 青报观象山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站在历史的交汇点,意大利历史哲学家克罗齐的这一著名论断,不断引发我们立足当下,回望城市的过去,眺望城市的未来。

风云40年,中国城市格局浮浮沉沉,有的一跃成为最亮的星,有的一路下滑,一蹶不振。

城市似乎被一根看不见的绳索牵绊,这根绳索正是中国梯次开放的走向:从沿海的“点”,到沿边、沿江的“线”,再到内陆全方位开放的“面”。对外开放的春风吹到哪里,哪里就生机勃勃。

当然,这只是“基本面”,能否乘上对外开放的东风,还需要各自的“修炼”。

比如,同样是经济特区,深圳的经济体量是其他四个经济特区总和的1.5倍之多;

同样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上海的GDP接近4万亿元,而北海仅有1300亿元;

内陆地区省会(首府)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也相当之大。

起起落落,是常态,很少有城市能够长期居于同一个位置。

观象君梳理发现,从2010年到2019年的10年间,中国GDP排名前30位的城市中,只有上海、北京牢牢占据第一、第二的位置,地位难以撼动,其余28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起伏。

排名下降的有11城,其中,大连下降了14个位次,唐山下降了10个位次,佛山下降了6个位次,烟台下降了6个位次,天津、无锡、青岛下降了4个位次,广州、苏州下降了1个位次;

排名上升的有17城,其中,福州上升了11个位次,合肥、徐州上升了9个位次,泉州、常州上升了8个位次,南京、西安上升了6个位次,成都、武汉、长沙、南通上升了5个位次。

到底是什么左右着一个城市的浮沉?面向未来5年、15年,谁起谁落,谁又将“笑傲江湖”?

随着对外开放的梯次推进,东部沿海地区的相对优势不断减弱,不少城市在全国的排名出现下滑,后发的中西部城市气势如虹,进位争先。

从近30年间的城市GDP排名演变来看,青岛同样经历了起起伏伏:一度位列全国前十,2008年上升到第9位;最差排名出现在1996年,排名全国第16位;2019年排名是全国第14位。

环顾四周,青岛面临的竞争异常激烈,但机会也不少。目前,国家战略叠加的青岛,已经站在了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最前沿,只要把战略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青岛就能迎来更好的发展局面。

况且,青岛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并不算太大,与个别城市的差距甚至在“毫厘之间”,只要能抓住机遇,再努力一点,进位赶超,甚至重回前十不是没有可能!

1、身处沿海,新一轮开放仍将是青岛最大的机会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城市格局的变迁,以便从中寻找城市发展的脉络。

水源是决定人类繁衍生息的关键因素。综观地球人类繁衍生息的变迁,大多是从沿海江河周边区域发展起来,古代文明昌盛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以及黄河、长江流域等都是人类和水的这种关系的明证。基于农耕文明,形成了大陆型城市格局。

随着海洋文明的繁荣,尤其是大航海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加速,沿海地区逐步兴起,新的城市格局逐步形成。

打开国门搞建设,让中国沿海地区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兴办经济特区,就是一项极具想象力的创举。

1980年8月党和国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1988年4月又批准建立海南经济特区,明确要求发挥经济特区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

40年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至2019年的2.7万亿元,年均增长20.7%,经济总量位居亚洲城市第五位,实现了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

很多人把深圳的成功归结为特区政策,其实不尽然,其他四个经济特区为什么没能复制深圳的成功呢?

2019年,厦门、海南、珠海、汕头四个经济特区的GDP总和为17433亿元,仅相当于深圳的六成左右。因此,深圳的成功不完全是因为坐享特殊的政策。那是因为什么呢?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归纳了深圳成功的“十条经验”。其中关键两条就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权。

在经济特区之外,中国还设立了沿海开放城市,两者初步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梯队。

1984年,中国设立了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它们引领了中国的对外开放,直到今天它们几乎个个都是中国城市中的佼佼者。

截至2019年底,全国有17个GDP万亿之城,其中有五个是沿海开放城市——上海、广州、天津、宁波、青岛,还有两个“准万亿城市”——福州、南通,此外,烟台、大连、温州等实力也很强。在全国三十强城市榜单中,沿海开放城市占据十个席位,可谓三分天下有其一。连云港、湛江实力稍弱,但也位列中国百强城市之列。

其中,“超级城市”上海2019年GDP总量达到38155.32亿元,连续42年排名全国第一,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中国香港和新加坡,逼近台湾地区。从目前的发展势头看,上海的地位无人能撼动。

《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上海要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在中国发展大局中,东部地区作用关键。2019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511161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52%。在全国十强城市中,有7个位于东部地区;在全国三十强城市中,有24个位于东部地区。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向纵深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变,经济全球化遭遇更多逆风和回头浪,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东部沿海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对外依存度较高,既首当其冲受到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带来的严峻冲击,也面临着全球治理体系和经贸规则变动特别是我国引领推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机遇。

尤其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东部沿海地区有着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独特优势,面临着国家赋予更大使命、开展先行先试的新机遇。

在可见的未来,东部沿海地区仍将是中国经济航船前行的主要动力所在,在中国城市格局中的位置感还将不断增强。

无论是国内大循环,还是国内国际双循环,青岛都具有独特的“双节点”价值。青岛必须找准战略定位,充分发挥“双节点”优势,率先探索有利于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途径,更好地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加快打造山东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

进而重塑核心竞争力,实现进位争先。

2、内陆城市迅速崛起,青岛应该从它们身上学什么

让我们继续沿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往前走。

继沿海、沿边城市相继对外开放之后,国务院1998年发出通知,决定进一步对外开放重庆、岳阳、武汉、九江、芜湖等5个长江沿岸城市,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石家庄等4个边境、沿少海地区省会(首府)城市,太原、合肥、南昌、郑州、长沙、成都、贵阳、西安、兰州、西宁、银川等11个内陆地区省会(首府)城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

这次决定开放的沿江和内陆省会城市,涉及12个省、自治区和16个市,横跨我国中、西两大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腹地。

进一步加快沿江和内陆省区开发与开放的步伐,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至此,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已初步形成。

与东部沿海城市相比,内陆城市的实力稍弱一些,但后发优势,使得它们实现了高速发展。

2019年,15个内陆地区省会(首府)城市GDP总量达到98722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近10%。其中,有3个万亿之城——成都、郑州、长沙;2个准万亿之城——合肥、西安,长春、石家庄、南昌、哈尔滨GDP也都在5000亿+,太原、贵阳等实力也不弱。

不靠海,不临边,内陆城市靠什么实现崛起?让我们来看看西部重镇成都。2019年,成都的首位度达到36.49%,不仅在四川是绝对的老大,放眼整个中西部地区,同类城市中无出其右者。

从城市经济体量上看,在4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青岛与成都都算得上是中国“第一排”的城市,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青岛居于领先地位。

以最近十年为例,2010年,成都GDP为5551亿元,排名全国第13位;同期,青岛GDP为5666亿元,排名全国第10位。青岛GDP比成都高出115亿元。

2011年,成都“大爆发”,GDP跃升至6854亿元,而青岛为6615亿元,成都反超青岛239亿元。此后差距逐渐被拉大。2019年,青岛GDP为11741亿元,而成都GDP为17012亿元,差距已经拉到了5271亿元之多。

成都凭什么?凭的就是开放。地处西南内陆、不靠海、不沿边,搞对外开放,成都可以说是“先天不足”。但凭借一股子韧劲,成都正一步步实现着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华丽转变”:硬是从半封闭内陆腹地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从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成为服务全国的国家中心城市。目前,成都已与235个国家(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落户世界500强企业达296家,还是中国“领馆第三城”,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达到93个。

今天,“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自贸试验区等国家战略叠加的成都,肩负着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建设承东启西、联通欧亚的西部国际门户枢纽等重大使命,正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形成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型经济新体系。

有句俗话叫“靠海吃海”。青岛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想要在未来重塑竞争优势,除了要充分打好“海洋牌”“港口牌”之外,还要在推进更高水平开放上动脑筋,不仅要向海,还要向陆。

中央赋予青岛“建设上合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着力推动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开放格局”的国之重任,用意就在于此。

3、优势不用好,就会变成劣势

十年之间,青岛为什么会被武汉、成都、南京、无锡、宁波相继反超,原因是什么?这个原因找不到,青岛就会越来越有危机感,不知道别人为什么赢,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输。

面向“十四五”,青岛能够发力和支撑的比较优势是什么、劣势又是什么?这是必须要搞清楚的问题。全国35个大城市都在争先,青岛也在争先,青岛要赢、要胜出,凭什么?凭的就是比较优势。

有专家说,青岛的比较优势,有两个是值得一说的:制造业、物流业。但同时,这两个比较优势,反过来又是青岛落后武汉、成都等城市的制约所在。

一方面看,青岛工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所以制造业是优势。青岛又是沿海开放城市,拥有以港口、机场、铁路等为支撑的畅达全球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物流体系,所以物流业是优势。

那为什么说制造业、物流业又是劣势呢?主要在于国际形势的深刻演变和我国发展格局的变化,以及青岛是否更好地应对和融入了这种变化。

改革开放后,中国打开国门,扩大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深度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国际大循环,形成了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格局。作为典型的出口导向型和外需拉动型城市,青岛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充分利用区位、开放和综合成本低等优势,赶超发展,经济实力快速提升。同时,青岛的制造业又抓住了国家消费品工业产品的市场机遇,迅速崛起。2008年,青岛GDP全国排名第9位,这是青岛的高光时刻。

也是在2008年,国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外部冲击,开始把扩大内需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立足点,这是我国发展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分水岭。自此,国内循环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开始显著上升。这一年,极具前瞻性、极富冒险精神的广东,开启了艰难的“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之旅。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发展更多是依靠内需来拉动。在这个过程中,全国高端要素资源开始加快从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扩散,而杭州、南京、武汉、成都、郑州等城市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优势,借助中心区位和靠近国内市场的便利,抢先一步吸引聚拢优质要素资源,实现快速崛起。反观青岛,因受国际环境和外部需求影响,外向型经济增长趋缓,开始被其他城市逐步反超。

同时,青岛的制造业因为没有及时抓住消费市场和整体产业转移的机遇,也没有跟上IT、网络设备、移动互联网、社交平台等几波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浪潮,产业更新蝶变逐渐滞后于时代发展,工业对GDP的强支撑逐步减弱。

今年以来,党中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将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十四五”时期,青岛要实现进位赶超,就必须科学把握客观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这样,青岛的比较优势才能够发挥。

总之,“十四五”期间,随着城市竞争、区域竞争和产业竞争日趋白热化,城市格局必将深度调整,各大城市竞相斗艳,青岛退无可退。

综合分析方方面面的条件,和当下的竞争格局,青岛想要脱颖而出,甚至重回前十,不是没有可能,关键是要发挥好自身优势,顺应发展潮流,善于借势,尤其是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长足发展。

作者 | 沈默    编辑 | 长亭

责任编辑:孙飞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