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早上的胶州市营海码头,渔船整齐停泊,人声鼎沸。
“马上开海了,心情非常激动,我们祖祖辈辈都指望着船吃饭。”
鲁胶渔60929船长宋清焱站在渔船上,难掩兴奋。在他周围,渔民们正在做着开海前的最后检查。
中午12点,为期4个月的黄渤海区伏季休渔期正式结束。青岛3300余艘应休渔渔船从各渔港码头启航,争先恐后驶向黄渤海渔场。
从空中俯瞰,海上急行的渔船星罗棋布、浩浩荡荡。
在青岛,开海已经成为一年一度的“特别节日”,无数人期待着从这一天起“海鲜自由”。
而在这种“自由”背后,离不开政府部门对渔业资源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真正把蓝色海洋变成“蓝色粮仓”。
01
装备上新安全有保障
宋清焱17岁开始捕鱼,至今已经有35年了。“以前用小木船,现在用上了钢制船,不仅吨位更大、跑得更快,而且安装的各种设备也非常先进。”
在鲁胶渔60929船驾驶室里,他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起渔船变化及船上安装的北斗导航、声呐探鱼器等设备。
这是一艘长约34米、动力达540马力的渔船。对于靠捕捞吃饭的渔民来说,渔船的先进性很大程度上与捕捞能力挂钩,而能不能在茫茫大海上找到鱼群则直接决定着渔民的收入水平。
“以前下网主要靠经验,近年来则用上了科技。”宋清焱介绍,“这个声呐探鱼器可以看到水下100米的情况,鱼群位置一清二楚,大大提高了捕捞效率。”
既要鱼虾满舱,更要安全归航。“这个最新的北斗导航定位准、信号覆盖广,能够实时反映船在海上的位置,遇到危险后可以及时向岸上求救,海上安全作业有了保障。”
宋清焱边介绍边向记者展示操作。“这个最新的AIS(自动识别系统),能实时显示周围的船只,在大雾天特别有用,可以有效防止船跟船之间意外碰撞。”
渔业装备更新,海上作业有了更好的保障。2024年,青岛完成了渔船‘插卡式AIS’配装工作,实现了渔船‘插卡式AIS’设备全覆盖。
同时,青岛还为全市1168艘中大型渔船换装新型通信终端,实现60马力以上渔船全覆盖,有效增强了应急响应能力,主管部门可通过该系统实现对渔船的实时动态监管,显著提升了渔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02
“管理+补贴”保证休渔期成效
今年休渔期,青岛市海洋发展局联合各级执法力量,组建了17艘执法船艇的巡航编队,在商渔船密集通航区开展开渔联合执法巡航行动。
“这样好。”在干了20余年海洋捕捞的鲁青新渔60637船长肖华看来,休渔期时间变长了,政府管理力度更大了,渔业资源相较往年也就更丰富了。
青岛所属的黄渤海区休渔期,由最开始的2个月,到2014年延长到3个月,再到2017年延长到4个月,休渔期的延长直接保护了诸多渔业生物的生长、繁衍,让渔业资源得以更好“休养生息”。
除了严格执法、严格管理,发放海洋渔业资源养护补贴是调动渔民和渔业企业伏季休渔积极性的重要举措。
今年5月,青岛下达资金7000余万元,为符合规定的渔船发放海洋渔业资源养护补贴。而这已经是青岛按照国家规定,自2022年开始连续第四年发放这项补贴。
“该补贴依据海洋伏季休渔和负责任捕捞两项指标发放,补贴比重各占50%。换句话说,休渔期内不出海捕捞,休渔期外落实负责任捕捞制度,如执行进出港报告等规定,就可以申领。”
青岛市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4年来,青岛累计发放海洋渔业资源养护补贴2.2亿余元,进一步放大了伏季休渔成效。
03
生态优化让渔民收获满满
休渔期时间延长带来的成效,从黄渤海渔业资源量的变化最为直观。
根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最近10年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伏季休渔前后,黄海渔业资源相对密度增长了2—5倍,渤海渔业资源相对密度增长了3—7倍。
2014年以来,黄海里的带鱼、银鲳、三疣梭子蟹、鱿鱼、中国对虾等主要经济种类资源量增长了20%~80%。
在中国海洋大学,薛莹教授也在实验室里关注着黄渤海“一杯海水”的变化。
薛莹介绍,随着近海渔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及伏季休渔、增殖放流等系列渔业资源养护措施的实施,黄渤海近海渔业生态系统正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近5年黄渤海渔业生态环境状况总体呈稳中向好趋势。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对恢复渔业资源、净化渔业水域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水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渔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
记者从市海洋发展局了解到“十四五”期间,青岛累计开展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褐牙鲆等各类苗种增殖放流数量32亿单位,直接补充了渔业资源种群数量,逐步改善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渔业生态向好,支撑“海上粮仓”持续产出。一年又一年的开海日,“靠海吃海”的渔家人一次又一次满怀对鱼虾满舱的期待,踏上“向海要粮”的新征程。
记者|李勋祥 编辑|赵笛 摄影|韩星
责任编辑:宋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