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大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战略背景下,青岛作为全国 24 个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之一,近期在绿色建筑领域集中释放标志性成果:全球首个“超阶零碳大楼”投用,中德生态园未来城 D2 组团入选全国首批零碳社区示范项目,以“点上突破、面上引领”的发展态势,为全国建筑业绿色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 “青岛方案”。
青岛日报9月3日报道
不仅是一座建筑
更是完整的能源生态系统
8月24日,由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企业打造的全球首个“超阶零碳大楼”—— 特来电总部基地项目正式投入使用。这座高117米的建筑,日均用电量约6000度,凭借一系列“黑科技”,实现100%绿色电能替代,每年可减少近 2500 吨碳排放,颠覆传统楼宇能源使用模式。
超阶零碳大楼项目负责人、青岛特中和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福鹏介绍,该大楼东、西、南三面均为高效碲化镉光伏玻璃幕墙,每天稳定发电1500度,相当于为大楼提供25%的日常用电需求,显著降低对外部电网的依赖。这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0吨,等于种植数千棵树木的环保效益。另外,三面光伏玻璃幕墙所产生的直流电,通过直供模式输送到楼内的直流充电桩以及高效LED照明灯等设备,避免了交直流转换过程中的能量损耗,从而有效提升了整体能源利用效率。
在大楼底部,14组梯次利用的汽车动力电池组正在默默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些从新能源汽车上退役下来的电池,并非被弃之不用,而是在这里开启了新的使命。它们每日完成一充一放循环,就像一个个勤劳的小卫士,不仅能吸纳光伏发电产生的盈余电量,还能在电网深谷时段以低价储存未被消纳的清洁电力,然后在用电高峰或阴雨天气时释放电能,有效保障大楼的稳定供电。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存储与灵活调配,还为退役电池的资源化利用开辟了一条崭新道路,有效降低储能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可谓一举多得。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节能与绿色能源研究室主任赵越评价,超阶零碳大楼“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完整的能源生态系统”。它既实现100%绿电自给自足,形成零碳建筑新模式,又破解了动力电池回收难题,通过标准化集中管理规避了电池分散处置的环境风险。
据悉,该项目由青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承建,已斩获“中国安全产业建筑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项目”“山东省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等多项荣誉。
不仅是低碳生活
更是高效节能的循环体系
在青岛绿色智能建筑建设方面,超阶零碳大楼只是一个缩影。今年7月,青岛中德生态园未来城D2组团及该组团核心区,获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认证为2025年第一批“近零碳社区”及“零碳社区”,跻身全国首批零碳社区示范项目。
零碳社区指发展绿色建筑,创新低碳技术,倡导绿色生活,构建高效、节能、循环利用的体系,通过碳减排和碳中和措施,在建造、改造、运营的各个阶段实现区域内二氧化碳净排放量小于或者等于零的社区。
在2025年第一批零碳社区测评中,依据相关标准,中德生态园未来城D2组团碳排放强度为每人每年排放二氧化碳435.26kg,降碳率72.26%;中德生态园未来城D2组团核心区碳排放强度为每人每年排放二氧化碳393.78kg,降碳率72.47%。
据了解,中德生态园未来城D2组团总建筑面积约82万平方米,住宅及配套面积约40万平方米,另外配置约2.1万平方米智能绿塔办公展示中心。该组团重点应用太阳能、空气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给体系。
青岛绿建智建成果显著
协同赋能产业转型
数字化、智慧化是建筑业未来发展的关键趋势,智能建造已成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而绿色建筑是智能建造落地的核心场景,二者以“智能技术支撑绿色目标,绿色目标牵引智能创新”的逻辑,在青岛形成政策、技术、产业协同发力的格局,推动绿色低碳与智能建造取得显著成果。
2020年7月,国家多部门出台《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2022年10月,住建部公布智能建造试点城市,青岛位列其中。青岛市坚持“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聚焦“五实”精准发力,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11月,全国智能建造工作现场会在青岛成功召开,推广青岛试点经验。
青岛智能建造与绿色建筑的协同发展,离不开政策端与技术规范的支撑。从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筑节能和科技处了解到,2023 年以来,以《青岛市推动智能建造发展暨 “建设工程一张图”工作方案》为指引,针对行业转型、项目管理、产业培育等,配套实施《青岛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的通知》等20余项政策文件,鼓励各区市、行业企业发展智能建造,形成数据共享、业务覆盖、应用融合的政策保障体系。2024年,青岛印发《青岛市“好房子”建设工作方案》《青岛市高品质住宅项目开发建设指导意见》《青岛市“好房子”建设技术导则》等文件,明确要求住宅设计、生产、建造、交付、运维全过程推广BIM技术,并将智能建造纳入好房子、高品质住宅评价体系,强化智能建造与绿色建筑的融合导向,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
政策与技术的协同,让青岛在智能建造与绿色建筑融合领域形成可复制经验。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发展智能建造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四批)》,青岛市推动智能建造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应用、制订完善 BIM 应用标准、探索智能建造“互联网 + 政务服务”模式等5项经验做法入选清单,为全国“智能赋能绿色”提供参考。
自入选全国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以来,青岛市围绕“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聚焦“政策有实效、试点有实景、科技有实用、产业有实体、企业有实力”推进工作,夯实产业基础。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育5批次138个试点项目,推广23个行业级、企业级、项目级建筑产业互联网开发应用示范项目,遴选19家勘察设计、造价咨询、数字科技等省级智能建造试点企业,布局22家新型建筑工业化产业基地。
智能建造与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对房地产与建筑全产业链影响深远。顺行房屋(青岛)咨询总经理刘兴说:“它不仅推动可再生能源、节能设备、绿色建材等相关产业迭代升级,还能提升城市形象与居住品质,增强城市竞争力。同时,绿色建筑理念的推广,能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全社会形成低碳生活方式。”
业内人士认为,特来电总部基地和青岛中德生态园等项目,作为青岛绿色建筑的杰出典范,以其创新的技术、显著的成效,全方位展示了绿色低碳节能建筑的优势特点。随着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日益强烈,绿色低碳节能建筑必将在未来的建筑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引领建筑行业迈向更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美好未来。(文/青岛日报李鹏飞)
责任编辑:李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