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5日讯 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日前,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海铸红魂·五语话初心”实践队走进青岛西海岸新区,通过深度调研、多语翻译与口述访谈等形式,系统挖掘、整理并传播这片热土上深沉而壮烈的红色记忆。
西海岸新区不仅承载着青岛的经济文化发展,更铭刻着抗战时期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实践队员们在有限时间内聚焦代表性场馆,围绕“党性教育”“革命历史教育”“国防教育”三大主题,精心设计出三条红色教育路线,旨在系统整合红色资源,锤炼坚强党性,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国防意识,突出精神传承与时代意义。
团队成员制作国防教育路线红色文旅海报
译写红色故事,搭建语言之桥
作为外语学子,实践队员们自觉承担起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使命,通过深入挖掘杨家山里的红色记忆,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事迹精准翻译为英、法、德、日、朝五种语言,让信仰与初心穿越语言屏障、照亮更多心灵。
字句推敲之间,转译的不仅仅是文本本身,更是老山鞋背后的鱼水情深、小脚交通员的坚韧传奇、一声“干爹”背后的党群智慧和一袋小米所承载的大爱无言。通过语言的转换,让世界听见那些关于忠诚与牺牲、智慧与初心的故事,从未随时间褪色。
实践团成员采访讲解员张文君
深入访谈现场,感悟信仰力量
为了解更多历史的细节,学习如何讲好中国红色故事,实践队员们专程拜访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讲解员张文君,聆听她六年来传播红色故事的体会与感悟。她提到,杨家山里之所以成为“打不垮的堡垒”,既得益于地势险要,更依靠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在烽火岁月中,交通员们用生命守护情报路线:杨希滋日夜奔袭数百里传递急报;殷洪熙带病冒雨穿越敌区;杨清秋小脚走了数千里,鞋子磨破无数双,有力保障了我党地下斗争的开展。
实践团成员参观杨家山里抗日战争展厅
谈及坚持讲解的动力,张文君表示,“革命前辈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着我,让我忘记小我,思考如何为社会多做些什么。”她尤其提到,要注重“受众意识”,强调在面对不同观众时应准备不同版本的讲稿。
致敬百战英雄,传承历史火炬
随后,实践队员们还怀着崇敬之心,与西海岸新区黄岛街道辖区内小学生一同走进刘思运老人的家中。这位亲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三大战役的老兵,用颤抖而坚毅的声音,为队员们揭开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枪林弹雨中的战火青春,冰天雪地里的铁血坚守——老人口中每一个故事都是镌刻在民族记忆里的不朽篇章。
与刘思运老人、黄岛街道辖区内小学生合影
“昔年他们以血肉筑起长城,今日需我辈以智慧铸就未来。刘思运老人的嘱托,将化作我们前行的力量,激励着我们把青春融入强国建设的壮阔征程。当每一位青年都成为挺立潮头的浪花,必将汇聚成不可阻挡的时代洪流,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实现中华民族永不再受外侮的伟大复兴。”实践队队长周玫含这样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琪琪)
责任编辑:王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