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开放:打开蓝色发展新空间
开放是海洋的天然属性,合作、开放、包容、共赢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因海而生、依港而兴。今年5月22日,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达到每小时62.62个自然箱,第13次刷新装卸效率世界纪录。
作为亚洲首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自主研发的码头智能管控系统与设备智能控制系统成为再次刷新世界纪录的关键。“今年以来,我们融合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先进技术,能在毫秒内,从15万余个集装箱位置里选择一个最优的位置堆码。”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软件开发部经理陈强说。
山东港口青岛港码头
9月2日,山东港口青岛港董家口港区第二座40万吨级矿石码头工程通过竣工验收现场核查,标志着我国北方重要铁矿石接卸枢纽实现能级再提升,将进一步放大董家口港区辐射带动能力,打开更新更大的海陆空间,助推港口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坐拥前湾港、董家口港“双港口口岸”,西海岸新区拥有世界最大的矿石、原油码头,世界一流的粮食码头枢纽中心;全国8.6%的铁矿石、12.6%的原油、17.8%的纸浆、52%的天然橡胶、60%的棉花经此集散;230条国际航线通达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向海开放”的条件堪称“世界一流”。
实施海洋领域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离不开海洋领域制度型开放。西海岸新区充分发挥青岛自贸片区高能级开放平台优势,开展海洋经济政策集成改革,构筑海洋领域改革开放高地。
8月20日,装载26.7万吨进口原油的“新丽洋”轮靠泊山东港口青岛港油港公司码头,经黄岛海关关员现场查检符合要求后,该轮即开始卸货、转运工作。“以往,进口原油需在海关实验室检测和合格评定后才能开始卸货转运。”青岛实华原油码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邹原波说,“现在海关取样后,油轮无须在码头等待检验结果即可办理提离手续开始卸货,太方便了。”
这得益于青岛自贸片区联合青岛海关在全国首创的进口原油“先放后检”模式,验放时间由2至3天缩减至半天,每船可节约各类费用200万元。
如果说港口是对外开放的基础,青岛自贸片区建设是提升国际经贸合作的抓手,那么“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就是扩大蓝色伙伴“朋友圈”的桥梁。
今年6月,“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赴法国参加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大会期间,联合国“海滨之城”平台全球秘书处落户“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期待秘书处能够充分发挥青岛的区位与资源优势,推动全球海滨城市在海洋治理领域的深度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洋政策与区域协调主管、联合国“海洋十年”全球协调员朱利安·巴尔比埃表示。
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城市大会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办
自全国唯一的“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落户西海岸新区以来,新区被评为联合国“海洋十年”官方实施伙伴(DIP),成功举办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城市大会等10余场重要国际活动,发起“海洋十年”中国行动国际合作种子基金项目,有效链接全球优质蓝色产业资源,为全球海洋城市携手发展架起了合作桥梁,成为我国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掌握海洋领域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平台和力量。
“开放,一直是西海岸新区最为鲜明的特质。我们将继续聚焦向海开放,在深化海洋领域国际合作交流上先行先试、创新突破,打造海洋开放合作新高地。”区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张海波说。(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杨海涛 通讯员 李涛)
责任编辑:王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