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山东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王君松:擦亮学科底色,让每个学子的人生都出彩

原创 2025-09-15 06:37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擦亮学科底色,让每个学子的人生都出彩

——访山东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王君松

如果要为山东科技大学70余载的办学历史划定一个重要的时间坐标,2004年,必定是镌刻在其发展里程碑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年,山东科技大学主体搬迁至青岛,正式形成泰安、济南、青岛三地协同办学的格局,也由此开启了与青岛这座开放之城的深厚渊源。

作为深耕能源领域的老牌煤炭高校,山东科技大学历经多次合校、搬迁与拆分,一路披荆斩棘中,成长为一所历史底蕴深厚、工科优势突出、行业特色鲜明、创新实力强劲的省属高水平大学。2020年,山东科技大学被确定为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2023年,被确定为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A类潜力学科建设高校。

在全新的历史坐标下,身为山东科技大学的“掌门人”,该如何更好发挥学校在矿业、安全等领域的学科底蕴和优势?如何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实现突破性进展?又将如何带领学校讲好服务国之大者的故事?日前,山东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王君松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山东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王君松。韩星 摄

小目标:

推动安全学科进入国家“一流”

“山东科技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承载着梦想与希望的好大学。”在采访中,王君松不止一次强调,山东科技大学的传统是守正创新、返本开新,而这个“本”就是煤。“山东科技大学是一所因煤而生、因煤而兴的特色高校,倘若不锚定能源领域、不深耕行业特色、不擦亮学科底色,盲目向综合类大学同质化靠拢,放弃‘强特扩优’的发展路径,很快就会失去核心竞争力。”

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山东科技大学构建起了独具特色的“一黑一蓝”发展格局——“黑”是深耕煤炭能源领域的传统底色,彰显着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的学科根基;“蓝”则指向蓝色科技革命的时代浪潮,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新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学校基于传统能源学科的深厚积淀,开拓以储能技术、海洋工程、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为突破点的蓝色创新疆域。

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山东科技大学为自己的未来擘画了一幅清晰蓝图:到2030年,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到2035年,基本建成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世界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为引领的一流学科体系基本形成;到2050年,全面建成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世界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1至2个优势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从时间轴来看,山东科技大学近年来的“小目标”,便是推动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这五年,我们想改变学校的‘双非’面貌,全力冲刺一流学科建设。同时,在跻身‘双一流’建设高校后,进一步推动一流学科群的扩容升级。”

王君松告诉记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山东科技大学将发挥学科建设引领和支撑作用,实施“学科筑峰攻坚工程”。一方面,加强学科建设顶层设计,以有组织学科建设带动教学、科研、人才一体化跃迁。另一方面,建强“安全引领、行业特色、信息支撑”一流学科建设体系,加强“安全+”“+安全”学科集群建设,着力解决职业健康安全防护、深地资源安全开采、黄河流域生态安全保障、深海资源安全开发、应急救援装备创研等重大技术难题。“同时,积极促进‘空、天、地、海’多学科交叉融合,全力建设露天煤矿灾害防治与生态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建成攻克国家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科学难题的综合实验场,为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产出提供平台保障。”

大作为: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地方的贡献度

高校是区域发展的智慧引擎和创新源泉。今年,山东科技大学一项跨学科、跨专业合作的课题“煤矿粉尘防治基础理论与预警技术及装备”已顺利完成,它由5个学科方向组成的专家团队集智攻关。团队研发的“呼吸性粉尘智能传感监测”技术,解决了煤矿职工的职业健康防护难题。

像这样的成果转化案例,在山东科技大学还有很多。学校厚植安全学科优势,主动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与行业产业发展,有组织开展科研协同攻关,产出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不抓学术、不抓有组织科研,一所大学很快就会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被淘汰。”王君松表示,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实施学术兴校战略,推进有组织科研,将工科为主体的科技优势,系统转换为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与提升地方服务能级的动力和支撑。数据显示,2024年,学校科研经费合同额达7.6亿元,到账经费4.8亿元,位居省属高校前列。“但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未来三年,学校力争将科研经费规模提升至10亿元量级。”

在攀登科研高峰的征程中,“服务山东、服务青岛”始终是镌刻在山东科技大学发展坐标上的核心关键词。“回溯当年,青岛以极具诚意的政策举措吸纳山东科技大学落地,而今学校已形成雄厚的人才矩阵——拥有4位两院院士,引进多位发达国家院士,多次荣获‘山东省人才工作表现突出单位’,这正是长期扎根青岛所积累的区位优势与发展红利的集中体现。”王君松告诉记者,自落户青岛以来,学校始终秉持“深耕青岛、服务青岛”的发展理念——“从推出首版《服务青岛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到当前正在推进的2.0版本,我们始终紧扣青岛产业发展脉搏,精准锚定学校在新能源、海洋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服务坐标,持续挖掘校地协同的创新增长点。这既是扎根地方的办学初心所系,更是高水平大学服务区域发展的使命担当。”

“在当下学科交叉、科教产教协同等发展浪潮中,山科必须走融合发展之路。”王君松介绍,在人工智能与多领域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山东科技大学还创新性地推进融合发展战略。“我们首先聚焦校内学科交叉融合,打破过去楼宇间的物理隔阂。比如,以前土建学科和采矿学科教师往来较少、缺乏交流,如今我们开通校内通道,定期举办学科交叉论坛,让不同学科的教师充分了解彼此的研究方向,探寻交叉创新点。持续深化与山东能源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在校内创新推行‘揭榜挂帅’机制,针对企业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技术瓶颈与攻关难题,由学校面向校内科研团队发布‘技术榜单’,以市场化招标模式集聚创新资源,推动解决企业‘卡脖子’的实际问题。此外,我们还积极拓展校地融合、产教融合、产业融合,把校内学科交叉成果与地方产业需求、企业发展实际紧密对接。”

强阵地:

培养造就更多“真题真做”的青年人才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集聚的主阵地,承担着为国家培育创新人才的重任。

“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使命,为社会输送了大批栋梁之材。仅安全相关学科就孕育出6位两院院士、300余位行业领军人物,更是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杰出代表100余名。”王君松不无骄傲地说,“在山东能源集团,其20万员工中有1万人是山科校友,高管团队里三分之一是我校本科毕业生,这些数据正是学校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但说实话,眼下学校在学科建设和人才梯队上还有块‘硬骨头’要啃——引育顶尖战略科学家和青年院士这类‘顶尖人才’。”王君松话锋一转,语气中带着几分紧迫感。他坦言,高楼易起,大师难求。大学之大在于汇聚大学者、研究大学问、培养“大写的人”。为此学校正搭建“山海英才”体系,把人才按照“高、中、低”“老、中、青”排兵布阵,构建近悦远来、近悦远慕的人才体系。

以一流学科规划当“指挥棒”,既撒网引进顶尖人才,也给青年教师“搭梯子”。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不断推进顶尖人才引育,强化领军人才攻坚,做好青年人才扩容,加速形成人才集聚雁阵格局。重点造就学术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现国家级顶尖人才引育新突破。同时,健全教师发展组织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职称评聘、岗位考核机制,加大教师培养培训、挂职锻炼力度。深化教师评价改革,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建立差异化评价机制,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大学有两股奔腾的“活水”,学生似灵动活泼的溪流,教师如深沉宽广的江河,二者交织,汇聚成大学教育的滔滔浪潮。在锻造一流教师队伍的同时,更要构建起层次分明、协同共进的高水平人才发展体系。“在本科教育方面,我们将坚持以本为本,不断加大一流专业、认证专业等高水平专业建设力度,加快新工科、新文科专业建设,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行动,提升师生数字化素养与技能。同时,深化科产教协同育人,提升实习实践教育质量,推进科研反哺教学,构建多主体协同、多学科融合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山科模式。”王君松表示,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学校将提高重点产业和急需紧缺领域专业人才培养比重,健全“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同时,构建新型导学关系,建强导师队伍。全面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实施千项优质成果扶植计划,打造以“工程师小队”为代表的研究生教育品牌,努力培养造就更多“真题真做”的新时代“新质研究生”。

“此外,我们还将依托国际化战略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目前,我们已有外籍教师、国际留学生超过4400人,在省属高校中国际化办学程度稳居首位。下一步我们还将大幅提升学生国(境)外交流、深造比例,让山科的学生带着‘世界眼光’闯天下。”王君松说。

对话

记者:您对师生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极为重视,“主体地位”“首创精神”是什么?应该如何理解?

王君松:国家的根本是人民,办学治校的根本则是师生。坚持以师生为本,尊重师生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是对教育主体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视与认可,也是学校发展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和最澎湃的动力。

山东科技大学始终将推进师生个人发展与学校事业有机融合,充分尊重和发挥师生的创新智慧,努力形成彼此成就、共同发展的干事创业氛围。学校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实现高水平学科建设突破,2个学科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发达国家院士、长江学者、万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引育持续突破,标志性、引领性科研成果持续产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各项事业取得的显著成绩都离不开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充分说明只有坚持“发展为了师生、发展依靠师生、发展成果由师生共享”,充分激发师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首创精神是事业发展过程中展现的探索精神,是敢于发现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我们要求山科学子必须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因此,在夯实思想引领、文化浸润与价值观塑造的基础上,我们尤为注重激活学生的首创精神,鼓励创新、创意、创造,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三创一挑”等学科竞赛,全力支持他们在创新实践中崭露头角,鼓励山科学子在新时代坐标中,以创新创造为引擎、以动手实践为支点,主动扎根实践一线锤炼本领。值得关注的是,我校着力打造了“研究生工程师小队”等创新育人载体,每年都会组织上百支团队深入矿区生产前沿、企业研发一线及乡村振兴主战场。这些青年科研团队直面工程实践中的现实难题,在破解技术瓶颈、推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实现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双向成长,将论文真正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

记者:高校的育人目标是否也是依据当下育人环境以及对人才要求的不断变化来进行动态调整的?您认为现在的高校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王君松:那是必然。我认为当下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注重“接地气”,让学生到企业能及时上手,因此在大学环节需加大动手能力和实操能力的教育力度。比如,对于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要改变过于学术化的培养倾向,坚决反对只会写论文、查资料、做实验的现象,我们也将组织学生们到一线去,让他们学会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对工艺流程进行优化重组。同时,我们也希望帮助学生树立数智化的思维,比如,学科打造“软件+”和“+软件”的双向融合模式,引导软件专业学生深度对接工程实践场景,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其他专业学生将软件技术作为核心工具,实现软件技术与行业需求的交叉应用。

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驱动下,目前,山东科技大学的就业率总体不错,本科生深造率连续多年突破40%。以2024年的数据为例,考研、保研及出国深造比例达40.24%,近四成学子实现了学业进阶,另外还有50%左右的毕业生成功就业,另有一小部分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尤为突出的是,机器人等优势专业学生竞争力强劲,人均斩获7-8个优质offer,部分学子如机器人团队成员,有的被大疆等行业头部企业录用,有的自主组建科技公司开启创业征程。

记者:作为驻青高校,如何更好实现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王君松:这是我们的办学底色,更是职责担当。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我们聚焦“一黑一蓝”特色方向,特别是在“黑色产业”战略转型背景下,正加速推动海洋蓝色经济等硬核科技的地方转化。目前,我校教师已注册的科技企业数量较多,既有年营收三四百万元的成长型企业,也有年产值过千万元甚至迈向上市的标杆企业。值得一提的是,泰安地区仪器仪表行业的技术根基几乎都与我校工科专业深度绑定,这是传统工科积淀的坚实成果。

目前,学校正通过顶层设计谋划与青岛产业布局的深度对接。当前师资团队存在研究方向分散的问题,尚未形成集中攻关的拳头优势,亟须通过跨学院、跨学科、跨团队、跨学术方向的形式来组建大的科研团队,能够承担山东省、青岛市及西海岸新区的重大需求。以学校周边产业为例,海尔、海信、澳柯玛等家电巨头,北海造船、青岛港等临港企业,其生产一线的技术难题正是我们的攻关方向。

同时,我们还推动了一批青年教师赴企业挂职,就是希望他们能够真正捕捉到产业一线的难题,不断改进自己的科研方向,把握国之大者、省之所需、地方需求,使得自己的科研在解决一线问题中实现精进。

目前,学校正布局培养复合型技术经纪人队伍:在经管学院增设技术经济转移转化专硕方向,学生既要系统学习市场运作与科研管理理论,又需在安全、采矿、自动化、海洋装备等优势学院轮转研学,通过校内学科调研与校外企业实习的双轨培养,打造既懂学校科技家底、又掌握转化规律的专业人才,以有组织的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主战场。

记者:您常常会和青年学生们进行面对面交流,在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方面,您有怎样的思考?

王君松:大学有两个核心主体,教育以学生为本,教学以教师为基。对于山科学子,我们始终秉持系统化的培养理念,正着力打造“学在山科”品牌活动,就是想让每一名在这里求学的学子都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虽然我校学生体量较大,难以完全实现“有教无类”的个性化培养,但我们仍在全力搭建优质成长环境,比如在体育与美育层面,计划通过艺术学院引导学生培养一项艺术爱好,让他们在校园里学会用审美滋养生活,获得纾解压力的精神出口;体育教育则借鉴清华模式,希望每个学生掌握一项可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体育赋能与艺术浸润的价值,远超过知识传授本身——我们期待山科学子都能通过体艺爱好找到自我定位。

说到底,“学在山科”系列活动的核心,是要让每个孩子在成长中收获成就感,为人生注入温暖底色,最终形成“爱学生、爱教师、爱山科”的校园文化生态。(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琪琪)

青岛日报2025年9月15日3版

责任编辑:程雪涵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