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做优农产品消费,推动“丰收又增收”!青岛推动农产品消费市场更加活跃

做优农产品消费,推动“丰收又增收”

青岛在优化供给、创新流通、激活市场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农产品消费市场更加活跃

春种秋收,春华秋实。9月23日是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在这个季节里,“丰收”是关键词。果蔬飘香、鱼虾满筐……应季收获的农产品,让农民尽享丰收喜悦。

于农民而言,辛勤耕耘后的“获得感”,既来自于年丰岁稔、五谷丰登,更来自于收获的农产品能卖个好价钱。如何实现“丰收又增收”,消费无疑是重点赋能的环节。

农产品消费一头连着百姓餐桌,关乎民生福祉;一头连着农业产业,影响着经济发展。今年7月,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提出释放多样化、品质化、差异化消费潜力,有力有效扩大农产品消费。近年来,青岛在优化供给、创新流通、激活市场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农产品消费市场更加活跃,让农产品消费这驾“马车”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升级供给端提升品牌力

农产品消费与农民收入有着紧密联系,当农产品消费市场良好、价格合理、销售顺畅,农民的收入便能得到更好保障和提高。

当前,伴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早已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与此同时,一个问题也浮出水面,这便是农产品“优质供给不足”与“低端供给过剩”的矛盾。这就需要不断升级农业供给端,最终在消费端带来“真金白银”的收益,推动农民增收。

如何让农产品从一众产品中“突围”,占有市场并获得消费者青睐?青岛对此颇有“心得”。这些年,青岛通过推广标准化生产、绿色认证与品牌建设,持续提高优质农产品的供给能力,并引导消费向高附加值产品倾斜,从而实现农产品增值更增收。

时下,6万亩胶州大白菜已完成移栽,正在田间地头加快生长。作为北方地区代表性的冬储菜,白菜的价格常年不过1元/斤,但“胶白”却始终保持着“按颗卖”的高端路线,旺季单颗卖到50元还供不应求,从中可以看出品牌溢价为种植户带来的好收益。

品牌溢价的背后,是青岛对品牌农产品的“全链”打造,从品种、地块的选择,到标准化种植、科学化管理等环节,一颗“胶白”的面世有着严格的标准。为确保产品质量,胶州市建立了大白菜检测中心,对产地的土壤、水质等生产指标及大白菜产品的农残指标、营养指标进行详尽的检测。行业协会在认证基地推行产品追溯、质量分级、优质优价,规范商标标识和包装,确保胶州大白菜“颗颗有身份、全程可追溯”。

如胶州大白菜“成长”路径一般,近年来,青岛市还培育出大泽山葡萄、黄岛蓝莓、马家沟芹菜等一批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农产品品牌,全市累计培育市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品牌248个,形成了以青岛农品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市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品牌为支撑的农业品牌矩阵。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瞄准培育、标准、产业、营销“四个体系”建设,做大做强“青岛农品”,越来越多的“青岛农品”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

“这两年,‘青岛农品’的整体宣传给我们带来了巨大流量。我们抓住机遇,加大宣传力度,还开辟了直播团购新渠道,现在单场直播销售额就能冲到20万元。”莱西夏格庄蒜香鸡负责人张为连对品牌赋能感触深刻。

创新消费场景重塑农产品价值

伴随着消费需求多元化,当前农产品消费已由单纯的购买“农作物”扩展到为场景买单、为体验买单。在此背景下,承载着“诗与远方”美好意象的乡村游,已逐渐成为都市居民的新消费风尚。消费新场景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为农民带来“看得见”的收益。

在青岛,乡村振兴片区已成为推进农文旅融合、拓展消费新空间的重要“流量入口”——

刚过去不久的暑假,崂山区流清湾乡村振兴片区再次迎来旅游热潮。片区抓住年轻人在乡村享受慢时光的“放松心态”,规划建设高端民宿、海上垂钓、沙滩运动等体验项目,拉长区域化产业链条。290余家民宿提供亲子娱乐、温泉康养、团建培训等多种风格体验,咖啡店、快餐店、酒吧等新兴业态加快集聚,还引入了冲浪等水上运动赛事带动周边民宿、餐饮消费。暑假期间,片区民宿周末基本实现100%预订,部分精品民宿连续多日满房,单日最高接待入住游客超3000人次,营收达100余万元。

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画美达尼乡村振兴片区则推动线上线下业态融合,提升乡村服务消费的吸引力与传播力。线上,“Hi 达尼”数字平台提供预订、核销、反馈一站式服务,有效聚拢人气、拓宽销路;线下,通过规范服务标准、提升体验品质,增强消费黏性。今年上半年,片区接待游客近40万人次,“乡村俱乐部”成员单位营业额同比增长超40%。

当前,各片区正通过专业运营等方式,集聚片区特色打造发布乡村游精品运营线路,统筹赏花、采摘、研学等特色活动,增加市场吸引力。今年以来,已累计接待市民和游客过百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过亿元,“假期游片区”已经成为众多市民游客的选择,为提振消费注入了强劲活力。比如,今年“五一”假期,10个市级乡村振兴片区共接待游客58.05万人次,同比增长46.52%,带动乡村民宿、休闲农业、农产品销售等实现营收5796万余元,同比增长54.56%。

如果说片区为消费者提供了“线下”沉浸式体验消费场景,那么电商直播则是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众“线上”场景和消费入口。

当前,农村电商已成为农产品上行的重要通道。青岛抢抓流量机遇,在全市建立15个农产品直播基地,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货、网红带货、品牌电商设立农品馆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商,把田间地头的农产品呈现在屏幕前,通过屏幕展示农产品的生长环境、种植方式等,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农产品的绿色、无污染,增强消费者的信任度和购买意愿,今年以来已带动农产品网络销售69.1亿元。

产销一体化促流通更高效

农产品的价值在于卖得出、卖得好。聚焦产销一体化,青岛打通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与“最先一公里”,不断探索拓宽线下消费渠道,促进产销精准衔接。

今年农民丰收节的系列活动之一,青岛农品助农惠农促消费活动19日至22日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大泽山葡萄、莱西秋月梨等400余种青岛地产优质农产品集中亮相,向广大市民推介展销,搭建起“青岛农品”走向大众餐桌、连接城乡消费的桥梁,让优质农品从田间到舌尖“鲜美直达”,让丰收的“果实”转化为增收的“实效”。

“青岛市农业农村局举行的农品销售活动,我每次都参加,每次都有收获。”青岛一分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史修勇告诉记者,这些活动不但让自家优质的农品走出田间地头来到城市“展示”,还为他链接到了买家,获得了真金白银的收入。

这是青岛在“最后一公里”进行的探索——着力破解农产品流通成本高、销售环节冗杂、产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通过推动“农超对接”“青岛农品进社区”等方式,让农产品直接进入城市餐桌,不仅能降低中间成本,还让消费者享受实惠,生产者获得更大利润空间。

在“最先一公里”,青岛则聚力保障农产品价值,全力维护广大种植户利益。聚焦农产品损耗和集中上市期“丰产愁卖”等问题,累计争取中央财政资金5000多万元,支持建设200多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着力打造功能衔接、上下贯通、集约高效的产地冷链物流设施网络,全力提升农业产业链和农产品供应链保障水平,为农民年增收1亿元以上,降低果蔬损耗2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农产品出口大市,青岛以政策服务助力农产品“走出去”寻求更大的消费市场。

食用菌是青岛近年来“长势喜人”的农业特色产业,催生了一批生产加工企业,如七河生物、艾泽福吉等。针对食用菌菌种出口保鲜要求高、时效强的特点,青岛探索推行电子证照与海关数据衔接,搭建菌菇出口绿色通道,审批时限从3天压缩至1天内。在这一服务助力下,今年前8个月青岛已办结出口审批638批次,助力产品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汇964.87万美元,居全国前列。

丰收的喜悦,最终要落实于增收的实惠。下一步,青岛将继续以消费为引擎,驱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市持续注入动力。(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张晋)

责任编辑:刘聪聪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