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动产权证书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小红本”。这本薄薄的证书,不仅是房屋产权的法律凭证,更承载着千家万户对“安居”的朴素愿望。可现实中,由于各种复杂问题,一些购房者交了钱、买了房,却办理不出不动产权证书,与之相关的落户、入学、买卖等事宜也无法推进,只能望“本”兴叹。
近日,自然资源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门协调联动,全力推动化解部分群众“买了房,拿不到证”的历史遗留难题。多部门明确,相关政策制定中要贯彻“四个坚持”,即坚持为无过错群众办证,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坚持历史态度、实事求是,坚持疏堵结合、源头防范。
这份政策回应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部分购房者一时之困,也让更多的购房者重拾信心。多数人购房往往要投入多年积蓄,背上房贷,一旦遇到房企出现经营问题,房屋被查封或抵押的情况,最先损害的就是无辜购房者的利益。如今,政策明确“坚持为无过错群众办证”,是对购房者合法权益的有力保障,是守住群众实现“安居梦”的底线。
一项好政策,落地是关键。纸面上的规定如何变成百姓手中的“小红本”,考验的是各地政府的执行力。比如,面对房产被查封、房企抵押未解等各种复杂情况,如何找到破解之道,保障各相关方的合法权益,需要职能部门创新机制、攻坚克难,坚守为人民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的初心。
同时,政策不能仅停留在“补救”层面。不让历史遗留问题重演,从源头上防范新增问题、加快构建长效监管机制才是根本之道。近年来,全国多地推行“交房即交证”,新房钥匙和不动产权证书同步交付,解决了不少购房者的后顾之忧。
百姓的合法权益不能被抵押在房企的风险中。“坚持为无过错群众办证”的原则体现了人民至上。保障购房者拿到“小红本”,是对民生的极大重视;将这条原则坚持到底,是对群众实现“安居梦”的有力托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