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28日讯 9月27日下午,由青岛市经济学会主办、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协办的“人工智能与低空经济——推进青岛产业融合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在中国海洋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会议厅举行。论坛以“聚智经济、赋能AI、智慧低空、产业未来”为宗旨,汇聚高校学者、行业专家与企业代表,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低空经济+”推动青岛产业升级的新路径与新举措。
在开幕式上,青岛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李本雄、青岛市经济学会会长吕振宇分别致辞。
李本雄强调,青岛市已将人工智能与低空经济纳入“10+1”创新产业体系,印发了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并印发了青岛市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突出打造全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战略谋划。
吕振宇指出,青岛作为国家海洋经济中心城市和制造业强市,具备显著的区位与产业优势,推动人工智能与低空经济同青岛优势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更是青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在技术前沿分享环节,多位专家聚焦人工智能在测算领域的创新应用,展现技术赋能产业的硬核实力。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张玲以《基于三维特征融合的船载HFSWR海杂波内目标检测算法》为题,介绍了通过波束合成与三维变换技术,有效识别海平面复杂杂波中的目标信号,显著提升探测准确率。中国石油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导刘宝弟则围绕遥感图像处理,分享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去噪、去云和超分辨率重建方法,大幅提升图像质量与分析能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空天创新中心对外合作负责人宋佳芸进一步展示了“松材线虫病空天地一体化智能监管平台”,融合卫星仿真、无人机巡检与VR核查,实现对林业病害的高精度全域监测。
低空经济的发展路径与产业融合,成为论坛讨论的另一核心议题。青岛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勇在《推进人工智能和低空经济与青岛产业融合发展》报告中指出,青岛将加强人工智能与海洋经济的协同布局,构建智能化的海洋作业体系,巩固海洋数字化优势。山东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罗汉江在《深化校企产教融合,促进AI+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演讲中强调,到2030年,全球低空经济的规模将突破1万亿美元。面对全球低空经济万亿级市场机遇,强调深化校企合作、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并分享该校联合多家机构共建低空经济现代产业学院的实践经验。
青岛市工程咨询院(青岛产业研究院)产业规划部副主任高阳,则结合产业规划与政策研究专业背景,围绕《加快我市垂直领域大模型赛道发展的对策建议》展开分析。她介绍,青岛已构建 “1+8+N” 大模型发展体系,形成 50 余个覆盖海洋、家电、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垂类大模型,但仍面临创新活力不足、产品落地转化渠道不畅、供需对接断层、产业链协作薄弱等问题,建议通过搭建常态化对接平台、强化要素供给质量、深化场景开放与应用等措施,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数智化赋能低空经济安全与生态建设的议题,同样引人关注。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陈宗强以《时空大数据在低空飞行安全中的应用与创新》为题,阐释了借助时空大数据海量、多元和动态的特征,构建低空智能遥感网络,支持飞行安全监控与空域精细管理,为低空经济的安全运行与场景创新提供数据底座。青岛华制智能互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建东在《共建 AI + 数据生态加速数字经济大循环》中提及,数据作为 “第五生产力”,其资产化是数字经济深化发展的关键,需政策引导与企业实践协同推进,而青岛凭借低空经济试验场等独特优势,有望成为相关产业链的 “爆发地”。
论坛还设置两场专题访谈,围绕 “人工智能与低空经济推进青岛产业融合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主题展开深度对话,精准聚焦技术难点与产业痛点,探讨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本次论坛不仅集中展示青岛在人工智能与低空经济领域的阶段性成果,更搭建起政、产、学、研协同交流的桥梁,为推动相关技术在多行业的协同创新与深度融合注入动力,助力青岛数字创新与智慧城市建设迈向新台阶。(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奕宁)
责任编辑:宋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