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城市文脉,推动创新创造,赋能高质量发展,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以文惠民——
青岛:山海文化澎湃城市发展新动能
穿越历史城区的百年风情,感悟五四广场的红色足迹,融入东方影都的光影恢弘……在这里,红瓦绿树是凝固的史诗,市井烟火是流动的风景,传统与现代的活力在此交融激荡,一如青岛这座城市澎湃向前的文化脉动。
2023年10月,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两年来,在黄海之滨的这片沃土上,保护城市文脉、推动创新创造、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愈发绽放出活力与精彩。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以文惠民的磅礴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塑造着城市面向未来的新质生产力,为这座海洋名城迈向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
潮涌有源
“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
当晨光漫过里院的瓦沿,唤醒银鱼巷的咖啡馆与广兴里的买手店,中山路上百年老字号的开门声叮当作响……这清晨一幕,正是青岛将“沉睡的记忆”转化为“活态风景”的生动缩影。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青岛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丰厚的人文积淀,其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不仅守护着文化的根脉,更唤醒着人们心底悠远的乡愁。一幕幕从古至今的光影流转间,留存着青岛最动人的故事。
走进中国最古老的观象台——琅琊台,亲手叩响历史的回音,成为青岛市民游客感知文明的新方式。国庆中秋假期,吸引市民游客到访琅琊台景区的不仅是自然山海的宏阔,更是这里深厚悠远的人文底蕴。位于西海岸新区琅琊镇琅琊山上的琅琊台遗址,是青岛1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其考古发掘成果入围“2024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项目。它是目前经考古确认的时代最早的统一秦帝国国家工程,填补了秦汉时期关中以外高台建筑考古的空白。放眼青岛全域,天柱山摩崖石刻、齐长城遗址、三里河遗址……“探源青岛”工程的实施犹如一条文明的轴线,串联起散落于时光里的文化密码。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需要系统性传承,青岛的博物馆之城建设,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截至目前,青岛博物馆数量达145家,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全市博物馆入选3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量达23家,形成了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行业博物馆为特色、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以海洋文化、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乡村记忆四大特色为支撑的“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体系。正在建设中的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更是让人期待。在各类展览、活动的吸引下,去年全市博物馆参观观众近1300万人次,“博物馆之城”建设服务精神文明建设、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效能得到有力彰显。
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青岛文化血脉中流动的活态基因。全市1062项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构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文化体系:崂山民间故事、胡峄阳传说等民间文学口耳相传,延续着城市的集体记忆;胶州秧歌、柳腔、茂腔等传统演艺扎根乡野市井,至今仍深受百姓喜爱;鲁绣即墨花边、平度草编、大欧鸟笼等精湛技艺,则在有效传承中实现了“活态”转化——其产品远销海内外,成为文化“走出去”与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板,让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时代生机。
从街巷烟火到文明探源,从文物守护到非遗传承,青岛以扎实的实践回答着“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的时代之问。
千帆竞发
“要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青岛,文化创新创造并非囿于单一领域,而是以“文化+”的融合姿态,打破边界、重塑业态,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能。
借由“文化+科技”,历史传奇在虚实交融中焕发新生。
在青岛奥帆中心海上剧场,时常响起如潮的掌声,《寻梦沧海》及其支线《徐福传奇》两大演艺IP跨越时空共塑海洋文化传奇,吸引着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其中,大型沉浸式航海史诗旅游演艺《寻梦沧海》于2024年2月首演,是青岛唯一全年常态化演出的旅游演艺,内容与技术的不断升级,让其演出的艺术张力与科技质感持续进阶;虚拟现实秀《徐福传奇》于今年7月首演,以秦朝方士徐福奉秦始皇之命率船队出海寻仙、开疆拓土的历史传说为蓝本,用前沿科技讲述历史传奇,打造出虚实交融的航海幻境。截至目前,奥帆海上剧场《寻梦沧海》《徐福传奇》双剧目演出场次共计1400余场,接待观演总数约36万人次,成为市民游客感知青岛海洋文化魅力的经典之作。
借由“文化+旅游”,传统场景在创意赋能中变身潮流地标。
当青岛海风邂逅盛唐鼓点,在明月·山海间不夜城的朱雀舞台上,一场穿越千年的盛宴夜夜启幕。连日来,走进青岛山海间不夜城主题街区,《唐宫夜宴》与满街精彩同市民游客撞个满怀。华灯初上,明月·山海间不夜城的朱雀舞台被朱红与鎏金裹满。乐声起时,演员旋身而出,踩着鼓点跃动,连裙摆扬起的风里,仿佛都裹着长安夜市的烟火气。台下举着手机的人群忘了喧哗,只觉此刻不是在青岛的山海间,是真的站在了大唐的朱雀门下。近年来,“从无到有”的青岛山海间不夜城主题街区,唱出了以传统文化带动文旅融合的满街好戏,助力青岛北部文旅发展,为全域旅游发展注入了崭新动力。
借由“文化+影视”,硬核工业在光影叙事中构筑产业高地。
10月12日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摄制的大型工业文化节目《中华考工记》“电影工业篇”播出,节目实地走访多部国产大片的幕后制作现场,其中在青岛东方影都置景拍摄的电影《蛟龙行动》与《流浪地球》系列,以其精密置景和震撼视效赢得现场阵阵喝彩。其实,青岛东方影都不仅展示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的“硬核力量”,也为普通观众打开了了解中国电影的窗口。自电影《蛟龙行动》实景片场开放以来,游客接待量稳步增长,潜艇内舱、指挥大厅等多元的沉浸式互动项目成为打卡首选。今年春天,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活动在青岛举行,这座世界“电影之都”不断绽放出光影的魅力。
从演艺的破圈,到街区的出圈,再到影都的建圈——青岛正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与现代对话,让技术与艺术共舞,让文化真正成为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
泽润山海
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才能更好深入人心。青岛的文化实践,正从宏伟的“大写意”走向细腻的“工笔画”,将文化的温度渗透至街巷阡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先来看两个故事——
在老青岛的“向阳院”有这样几户人家,劳模杨老十、干部胡文进、烧锅炉的秦师傅……开开门是邻居,关上门是一家,全院邻里间共享着彼此的欢乐与烦恼。这幅热闹的景象,由青岛市话剧院创排的大型话剧《烟火人间》所描绘。该剧成功入围第十八届文华剧目奖终评提名,同时受邀参加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将于10月21日至22日在重庆为山城观众讲述青岛里院的故事。文艺工作者们正力求以最佳风貌亮相全国最高艺术舞台,展现青岛乃至山东在新时代文化创作上的底蕴和风采。
在青岛市城阳区流亭街道东流亭社区,通过深入挖掘整理与峄阳文化传说相关的非遗资料与非遗资源,打造出“峄阳文晖 亭留美好”文化社区品牌。社区还依托峄阳文化天然禀赋,以典型的“城池商市”格局,陆续投资建设青岛峄阳文化园、青岛峄阳文化产业街、峄阳竹庐非遗工坊等,实现非遗项目在保护地活化利用,传统文化在传承地发扬。社区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善治,持续提升社区居民归属感、幸福感,增强文化自信。其工作经验入选全国“非遗在社区”典型案例,并作为青岛市唯一代表作典型交流发言。
舞台上,一部平民史诗登场;舞台下,一个非遗品牌韧性生长。而在青岛全域,一张普惠共享的文化服务网正悄然织就,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健全,让人愈发感到亲近,传递着城市文化的温度。
从空间上来看,青岛着力推动优质文化服务直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不断打通,覆盖十区(市)的城市书房,成为市民游客感受青岛文化生活的美好之境,青岛西海岸图书馆·阅见山海轩、市北区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广兴里等还入选山东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从时间上来看,24小时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延伸,比如,青岛市文化馆为探索公共文化“延时服务”,立足自身场馆及专业人才优势深化“市民美育行动”,推出“艺术夜校”点亮青岛文化夜空。
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赋予了青岛文化建设的时代命题。为此,今年以来,青岛积极打造“一月一主题”文旅促消费活动,以多元的消费新场景、新产品、新业态,持续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这份对内在品质的追求,也塑造着青岛面向世界的形象。作为中国首个“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青岛正借助这一高级别平台,深化与上合组织国家城市的文旅合作,奏响文明交流互鉴的和合乐章。
文化的力量,深植于历史,奔涌于当下,更昭示着未来。它润泽着青岛的每寸肌理,也重塑着这座城市的品格与梦想。一个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砥砺前行、在文明交流互鉴中自信开放的青岛,正阔步迈向新的未来。(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马晓婷)
青岛日报2025年10月19日1版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