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区市委书记访谈|王锋:全力推进青岛老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原创 2025-11-03 09:24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未来五年我国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

谋划新蓝图,开创新局面。青岛日报今推出“区(市)委书记访谈”系列,展现各区市如何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冲刺四季度,为“十五五”开局之年打好基础。

市南区委书记王锋:

“我们将全面对标对表全会精神,紧密立足区域实际与发展趋势,牢牢扭住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加快构建‘1+6+1’主导+创新产业体系,全方面扩大有效需求,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用心用情用力增进民生福祉,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市南实践。”

市南区委书记王锋 

01

加快打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市南区作为全市服务业核心区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91.4%,生产性服务业占比52.2%,产业集聚优势明显。

市南区将紧紧围绕现代服务业“谁来服务、服务于谁”这一重要命题,着力增强服务辐射能力,加快构建以总部经济和数字经济、现代金融、高端商务、时尚消费、航运贸易、文化旅游为重点,以创新为引领的新兴和未来产业协同发展的“1+6+1”主导+创新产业体系。

持续深化“投创投、招创投、创投招、创投投”四位一体资本招商机制,培育优质创投生态,精准引入高质量项目。

坚持两业融合与数实融合,推进产业数智化、绿色化转型,提升优势主导产业能级,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生态体系。

推动浮山湾主城核心区有机更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

王锋表示,未来五年市南计划新建、提升、招商落位各新增50万平方米产业载体,构建“一轴两带三产业集群多融合组团”产业空间布局。

锚定楼宇经济发展,深化楼长制工作机制,持续完善综合评价体系,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楼宇和园区,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载体支撑。

02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市南区2024年研发投入增速位居全市首位,今年前三季度科技服务业总量占全市26.8%,增速4.5%、贡献度位列全市第二,连续两年获评省“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成效明显县”。

市南区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基础优势和海洋科研资源集聚优势,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前瞻布局生命健康、未来信息、元宇宙等未来产业,以数字经济产业园与元宇宙产业创新园“双轮驱动”,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做强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旅游等优势产业,做优海洋信息服务、海洋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做大海工装备、水产种业等特色产业,扎实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市南提出了“全域无边界科创区建设”,将全区30.01平方公里作为产城融合现代化园区整体打造,依托79座产业楼宇、8个都市产业园等载体,推动产业形态向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转型。

聚焦数据要素、AIGC、智能体、垂域模型等细分赛道,全域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加快“航贸金”等MaaS平台和区域产业AI底座建设,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常态化开展政企恳谈会商,建立健全企业诉求快速响应机制,建设多层次营商会客厅,完善“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体系,深化楼宇党建和十项为企服务举措,确保企业诉求及时高效办结。

03

打造国际文旅消费目的地

“我们将推动传统消费提质升级,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积极发展夜间经济、首发经济、流量经济,建设高品质商圈和特色街区,助力青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王锋表示,市南还将充分利用上合示范区、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等开放平台,以及上合技术转移中心、中央法务区涉外法务区等区内资源,主动服务和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深度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市南区以历史城区文化“两创”推动商文旅深度融合,全力推进青岛老城5A级景区创建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争创全国示范步行街,严格保护历史建筑风貌,深入挖掘传播老城优秀文化,持续引入文化体验、时尚商业、沉浸演艺、科技文创等业态,推动青岛老字号集群创新发展。

常态化举办“里院喜剧节”“鸥遇青岛”等品牌促消费活动,全面提升综合消费供给能力,加快建设国际文旅消费目的地。扩大“世界最美海湾”文旅品牌影响力,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04

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

全会提出,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市南区围绕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聚焦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等重点任务,实施高质量城市更新,推动城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

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和劳动者权益保障,支持规范新就业形态发展,促进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

因地制宜探索建设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分级诊疗机制,推动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均衡布局。

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构建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体系,擦亮“最优教育在市南”品牌。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层社会救助能力,积极推进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

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抓实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推动开放式楼院业委会自管会全域覆盖,深化楼宇党建融合共治,拓展新兴领域“两个覆盖”,切实打通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最后一米”,持续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记者|曹森    编辑|赵笛  摄影|邢志峰 

责任编辑:宋尉嘉

0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