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区市委书记访谈|韩世军:全域皆蓝,打造海洋科学城

原创 2025-11-10 09:23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未来五年我国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

谋划新蓝图,开创新局面。青岛日报推出“区(市)委书记访谈”系列,展现各区市如何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冲刺四季度,为“十五五”开局之年打好基础。

即墨区委书记韩世军: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即墨区将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科学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路径,自觉服务大局,主动对标对表,把即墨发展放在国家和省市大局中考量、谋划和推进,充分释放汽车、海洋、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优势,激活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增长潜力,加快构建具有即墨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科研院所成果转化,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为山东“走在前、挑大梁”、青岛“打头阵、当先锋”贡献即墨力量。

01

聚力经略海洋向海图强

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全会提出,坚持陆海统筹,提高经略海洋能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海洋是即墨最鲜明的资源禀赋,作为青岛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主阵地之一,蓝谷集聚了崂山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国字号”科研机构、高校院所50余家,拥有各类创新平台114个。

国信1号养殖工船

“面向‘十五五’,即墨区将坚持‘陆海统筹、全域皆蓝’,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打造全国领先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韩世军表示。

聚力科技创新,激活海洋经济发展动能。

韩世军说,即墨将始终把创新作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不断完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发挥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作用,探索“科研平台+产业基金+场景应用”模式,深度融入青岛科创大走廊建设,推动产业、人才、技术、资金等各类要素深度融合,聚力打造海洋科学城。

青岛蓝谷向海图强。衣思森 摄

聚力产业升级,筑牢海洋经济根基。

“以产业需求牵引技术突破,以颠覆性、前沿性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持续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速构建‘4+3+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韩世军介绍,即墨将通过建设一批海洋项目、培育一批海洋企业、打造一批海洋创新平台、突破一批海洋“卡脖子”技术、打出一套推动海洋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为青岛市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贡献即墨力量。

02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十五五’时期,即墨区将把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进一步在全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布局中发挥优势,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着力培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韩世军说。

聚焦汽车、绿色能源两大龙头产业,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

即墨将发挥奇瑞、一汽解放、一汽大众等整车企业引领作用,瞄准电动化转型、“三电”、智能驾驶等新能源方向,加强产业链配套项目招引,打造全市汽车制造业高地;

即墨一汽大众产业园

聚焦海上光伏、海上风电、潮汐能、波浪能等产业,有序推进华能、华电等项目建设,完善绿色能源产业链项目招引落地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女岛绿色能源装备产业园承载力。

提升纺织服装、商贸物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传统产业焕发新机。

支持即发无水染色、酷特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蚁家人产业创新综合体等革新技术、创新业态、改变场景、降本增效,加速推动“制造”向“智造”转变,提升优质产品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推动产业链和价值链从中低端加工制造向中高端品牌建设攀升;

即发十万纱锭数字化纺纱智能工厂。 梁孝鹏 摄

依托国际陆港“海陆空铁”四港联动优势,升级华骏物流园等载体,建设覆盖半岛、辐射全国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

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打造新的增长点,持续支持重点技术攻关,加大对优质企业培育扶持力度,超前研究发力未来信息、未来制造、未来材料等产业,推动技术相对成熟的尖端材料、海洋信息、深海开发等成为新兴产业中坚力量。

03

深化城乡融合发展

以民生温度绘就幸福画卷

全会提出,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城乡融合的关键,在于破解要素流动不畅、产业融合不深、公共服务不均等突出问题。‘十五五’时期,即墨区将通过统筹产业平台布局、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举措,探索走出一条具有即墨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韩世军说。

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加快融青发展步伐。

即墨将聚焦全方位融入青岛主城区,持续推进地铁7号线二期、15号线和中北快速通道等重大融青交通工程建设;

精细建设市政公用设施,统筹推进城市消防、防汛、燃气、环保、违建、物业监管;

加快下泊、营流路、中心城区东部片区等城中村安置区建设回迁,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活力宜居幸福现代化新即墨。

持续优化公共服务,织密民生保障网络。

促进稳岗就业,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提高就业质量。

加强兜底帮扶,动态监测预警低收入群体,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群众纳入社会救助范围。

推动教育提质,落细育儿补贴、免费学前教育等政策,动态优化中小学布局,加快建立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

加大医疗共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发展“一老一小”普惠服务,推进城乡设施适老化、适儿化改造,让老人安享幸福晚年、孩子度过快乐童年。

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统筹城乡融合发展。

韩世军表示,即墨区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

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推动蓝村、段泊岚等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升级。

青岛国际种都核心区俯瞰。

提升国际种都产业聚集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新型经营主体等平台载体,启用蓝色种业产业园,推动汉研种业等省优质特色农业试点项目加快建设;健全集研发育苗、规模种植、集约加工、品牌营销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链;培育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开展省县域数字农业发展试点,创建市级智慧农业应用基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记者|王涛    编辑|赵笛

责任编辑:宋尉嘉

0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