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敢“闯”会“创”,青春智慧助推科技创新

原创 2025-11-11 07:05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在前不久举行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总决赛现场赛中,驻青高校摘得多个金奖,获奖项目涉及海草床生态修复、盐渍土改良、食源性致病菌速检等领域——

敢“闯”会“创”,青春智慧助推科技创新

前不久,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总决赛现场赛举行,来自驻青高校的数十个项目参加了比赛。经过激烈角逐,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等学校的6个项目摘得金奖。获奖项目涵盖海草床生态修复、盐渍土改良、食源性致病菌速检、深海采矿、力学测试、海洋波浪雷达领域,其中部分成果已投入实际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比拼创意,多所驻青高校摘金夺银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以“我敢闯,我会创”为主题,涵盖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职教赛道、产业赛道、萌芽赛道5大类。其中高教主赛道主要聚焦“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人工智能+”等领域,今年增设低空经济、生物技术、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5个参赛项目类型,旨在引导青年学子投身关键领域创新攻关。比赛彰显全球视野,今年大赛首次实现全球多点布局,在欧洲、非洲等地举办7大区域赛,实现世界百强高校全覆盖,以促进青年学生跨时空交流。

“食菌速检——新一代食源性致病菌三模式快检仪”项目团队成员正在做实验。

大赛自2015年首次举办,今年已是第11届。赛事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推动人才培养范式变革与科技成果转化,成为世界青年学生高度关注、广泛参与的创新实践平台。今年大赛自4月启动以来,共吸引全球161个国家和地区5673所学校的619万个项目、2443万人次报名参赛,4720个项目入围总决赛。能够入围决赛几乎是“千里挑一”,其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驻青高校历来重视该项比赛,在以往的比赛中已多次摘得金奖。今年,各学校参赛学生规模依然居高不下,中国海洋大学共有921支队伍、4429人次报名参赛,其总决赛成绩抢眼,7个项目摘得金奖3项、银奖4项,实现学校在该项赛事中的历史性突破;在此前的省赛中,学校获金奖10项、银奖8项、铜奖6项,创造省赛历史最好成绩。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共计2533支项目团队、9641人次报名参赛,在总决赛中,摘得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4项。山东科技大学则构建了系统化的项目挖掘与培育提升机制,在总决赛中收获金奖2项、银奖5项。此外,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青岛恒星科技学院也收获奖项。

聚焦前沿,以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

驻青高校获奖项目紧贴国家战略、产业趋势,创新提出解决方案,体现了青年学子的创新与创意能力,同时也更好赋能国家相关领域战略目标的实现。

海草床是全球最重要的碳库之一。据测算,修复养护1万亩的海草床可以中和20万辆燃油车每年的碳排放量(按照汽车每年平均行驶2万公里计算),足见海草床蕴藏着储碳固碳的强大力量。不过,近几十年来,受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海草床退化严重,约三分之一的海草床已经消失,海底“植树造林”是目前修补海草床的最佳方式。

中国海洋大学的高教主赛道金奖获奖项目“海耕碳护——机船协同的海草床生态修复技术引领者”,聚焦我国海草床大规模退化现状与修复难点,首创机船协同的海草床生态修复设备,解决了传统海草床修复方案输苗损耗高、种苗成活率低、移植规模小的3大难题,实现了海草床规模化高效修复,将更好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食菌速检——新一代食源性致病菌三模式快检仪”项目也摘得高教主赛道金奖。“传统的致病菌主要是利用胶体金检测法,也就是利用试剂盒检测,这种检测主要是比对颜色,只能做定性分析,不能做定量分析。大型检测仪器精度较高,但检测周期较长,无法实现现场快检。”中石大化学专业研一学生任绪乾介绍。他和团队成员针对国内外普遍存在的食品安全检测速度慢、设备便携性差、准确性不足3大核心痛点问题,在本科生阶段便开始了探索和研发,开发出一种快速、简易、灵敏的现场检测鉴定方法,提高了食源性致病菌的整体检测能力。

食菌速检项目创新性采用“铁金星”纳米探针捕获细菌,通过一次性注射器配合纸基过滤,完成样品取样、富集、检测,从而输出比色、光热、拉曼三模式信号;通过机器学习聚类分析,完成高精度现场快检,不仅能够识别出有哪些致病菌,还能识别每种致病菌的数量。相比传统检测方法,该项目检测在灵敏度提高的同时,还缩短了检测时间,并可以同时区分多种混合细菌,抗干扰能力强,适用于预制菜、新鲜果蔬等现场快速精准检测。

产教融合,多项成果实现转化应用

此次驻青高校的获奖项目中,不少项目已经实现产业化应用。山东科技大学获得高教主赛道金奖的“力支智检—国内高端力学测试系统拓荒者”项目,首创了“电—机—液”闭环控制技术,研发了适配多类力学设备的智能测控系统,实现了系统定制化、智能化的升级,各项指标均处于领先水平。“截至今年9月底,我们先后与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同济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签署合同总额达到3800余万元。同时,我们在此基础上,与中国建筑集团、中国中铁、柳州欧维姆机械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研制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动态力学测试设备。”主导该项目研发的山东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2024级博士生梁世元表示。

新疆年产棉花秸秆、葡萄枝叶等农林废弃物约3000万吨,同时新疆现有的盐碱荒地面积约2亿亩,如何将农林废弃物变为盐碱荒地改造的“催化剂”?山东科技大学2022级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郝博伦主导的“碳菌双能—新疆盐渍土快速改良与地力培肥功能炭基产品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得“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该项目构建了绿色生物炭基负载功能微生物复合肥的创制与应用技术体系,发明了农林废弃物移动床炭化活化一体化装备,创新炭基复合抗逆菌种扩繁负载技术,研发了功能炭基微生物复合肥高效施用方法,实现了盐渍土退化土壤高效经济快速可持续修复。系列产品已在新疆、内蒙古等地建立示范田,有效推动了农林废弃物“变废为肥”,为新疆退化盐碱地修复、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系统解决方案。(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青岛日报2025年11月11日8版

点击版面查看全部内容

责任编辑:孙源熙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