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赋能“海外青岛”建设,青岛职教加速“闯世界”

原创 2025-11-11 16:53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1月11日讯 “调整模具”“更换材料”……11月10日,印尼三宝垄市赛轮印尼工厂的班·墨学院(赛轮)内,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学院教师李成吉正在为该厂的当地员工做“职业汉语”培训。为期10天的培训时间里,他将根据企业生产实际,完成质量检查、安全生产、设备维修等与轮胎生产紧密相关的日常中文表达培训。同为该学院教师的朱炳瑞则负责工业设备装调、变频器控制、电机控制等工业互联网技术培训,以更好提高当地员工的技能水平。

赛轮印尼工厂的“准员工”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培训。

与此同时,与之相距5000多公里的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室里,印尼日惹皮革理工学院的“准毕业生”、赛轮印尼工厂的“准员工”也正在学习企业汉语专项课程,内容涉及岗位常用词汇、企业文化等。在青岛学习的5个月时间里,他们将系统性强化汉语学习,到赛轮集团的青岛工厂参加企业的内部培训,以更好更快适应岗位需求。

这正是青岛职业教育“出海”的一个生动写照。

近年来,中资企业加速海外布局,对当地员工的技术技能、语言培训等需求日益增加。青岛作为中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奋力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青岛职业教育紧跟全市对外开放布局,坚持教随产出、校企同行,以共建“班·墨学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国际培训中心、墨子工匠学院、设置分校等形式,有效赋能“海外青岛”建设和企业国际产能布局,走出了一条青岛特色的“职教出海”之路。

走出去,职教出海迈出关键一步

职业教育如何“出海”?青岛的探索可以从一场参观考察说起。

2016年,尼泊尔干部考察团走进青岛电子学校。在参观了光伏发电、创客实验室、电子装配实验室后,代表团深受触动,提出希望让青岛的职教资源落地到尼泊尔。

很快,青岛电子学校与尼泊尔悉达多·瓦纳斯塔利学院建立了联络。2017年,青岛电子学校尼泊尔分校项目作为唯一一个中职项目被写入教育部与青岛市人民政府签署的“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2020年,青岛电子学校尼泊尔分校在悉达多·瓦纳斯塔利学院正式挂牌,成为全国中职学校在海外设立的首个分校,标志着青岛职业教育“走出去”探索之路迈出了关键一步。2024年12月,尼泊尔大会党众议员一行15人到校参观交流,进一步提速尼泊尔分校建设进程。

“从援建、共建到师资培训,我们一步步把青岛职教模式落地尼泊尔。”青岛电子学校副校长纪渊海介绍,学校不仅为尼方开展电子专业师资培训,还专门编写出版中尼双语版《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教材,让中国课程更好地适配当地教学。目前,这套教材已经编写完成,即将印刷出版。

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也早早开展“职教出海”探索。1989年,青岛市教育局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在平度职教中心合作实施“中德平度农业职业教育培训”项目,引进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2018年,中德双方共同参与提报的《助推县域“三农”转型升级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这是全国范围内县级中职学校首次摘得该奖项。同年,该校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老挝职教发展研究所共同实施中、德、老三方合作“老挝农村职业教育培训”项目,主要对老挝职业院校教师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向老挝传播平度职教经验。

越南学生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德应用技术学校培训学习。

“项目实施以来,学校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累计培训老挝教师380余人次,培训内容涵盖蔬菜培育与嫁接、粮食育种、果品加工、花卉培育、农机维修、农用无人机飞控、西式面点制作、德式肉制品加工、乳品加工、农村机电应用等。”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党委书记林增斌介绍。

中职学校职教出海没有固定的范式可以遵循,青岛的中职学校也在探索、创新中寻求突破。2023年,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德应用技术学校、越南北宁机电与基建大专学院、海之晨工业装备有限公司三方牵手,合作共建墨子工匠学院。“墨子工匠学院是学校重点打造的职教出海品牌,主要以‘中文+职业技能+数字’为路径,开展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职业技能培训认证、学历培养、师资培训、文化交流,培养国际化人才和中资企业急需的境外本土技术技能人才。”该校能力中心主任匡洁表示。此前,已有10名越南学生和2名越南教师来青完成了工业机器人、企业课程等培训。

组团出海,“班·墨学院”成规模落地

如果说中职学校的出海是“探路”,那么高职院校的集体行动,则标志着青岛职教出海进入“规模化”阶段。

今年9月,青岛工程职业学院与海信集团、软控集团合作共建的泰国-班·墨学院(海信)、越南-班·墨学院(软控)在相关企业的海外工厂揭牌落户。青岛工程职业学院作为一所“工科特色”显著的高职专科院校,将发挥自身优势,精准对接中国企业尤其是青岛企业海外产业需求,开展“中文+职业技能+数字”培训,开发双语课程,为企业培训培养本土技术人才。目前,两个“班·墨学院”合计已完成了90余名中资企业海外员工的培训。

至此,青岛职业学校申报建设的“班·墨学院”已达14个。

青岛工程职业学院教师在海信泰国工厂为当地员工进行“家电模具注塑工艺”技术实训与经验分享。

“班·墨学院”的名字源于“工匠祖师”鲁班、“中华科圣”墨子,象征着技术与智慧的结合,是山东省2023年开始打造的职业教育海外品牌。它构建起“企业主导、院校支撑、本土人才培养”的出海新模式,也成为青岛职教“组团出海”的重要载体。

教随产出,产教同行,产业发展到哪里,职业教育就支撑到哪里。近年来,山东港口、海信集团、赛轮集团、软控集团、青岛海之晨等企业加速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东南亚、中亚等地区的布局,青岛的高职院校也紧贴企业需求,加速“班·墨学院”的海外布局,更好服务于中资企业的海外发展。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是共建“班·墨学院”最多的在青高职院校。该校联合山东港口、万华化学、青岛海之晨等中资企业在埃及、匈牙利、阿联酋、巴基斯坦、几内亚等国家共建了7个“班·墨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联合赛轮集团在越南、柬埔寨、印尼设立3所“班·墨学院”。此外,青岛工程职业学院、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也都在海外成立了“班·墨学院”。

目前,青岛的高职院校成立的“班·墨学院”多数设置在中资企业的海外工厂,主要开展“职业技能+中文+数字”为主的技能培训。其中职业技能培训精准对接中资企业需求,针对性非常强。如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匈牙利-班·墨学院(万华化学)主要面向万华宝思德化学公司本土员工开展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应急救援、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阿联酋-班·墨学院(山东港口)面向阿联酋本土员工开展港口机械操作、维修、保养及港口管理等方面的港航职业技能培训。这些培训既助力企业实现了属地化运营管理,又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更值得关注的是,青岛职教出海正实现从“接受规则”到“制定规则”的跨越。各院校积极开发专业标准、建设多语种教学资源,推动中国职教成果与世界共享。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青岛港全球首创的自动化码头“氢+5G”技术、无人AGV循环充电系统等12项创新成果编入教材,累计输出港口机械、航海技术等8项专业标准、40门课程标准,开发双语教材23本、虚拟仿真课程37项。青岛工程职业学院开发4门契合家电模具注塑等岗位的双语课程,依托云平台实现中、泰、越三国教学资源共享,打造“技能培训—标准输出—文化融合”一站式服务模式,有效助力青岛企业提升海外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体系共建,职教出海更多可能性

“职教出海”不仅仅限于技能的培训、标准的共建、资源的共享,还包括建立办学机构、开展学历教育、推动人文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国的职业教育范式纳入合作国家的国民体系,扩大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更好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与远在8000公里外的埃及阿拉伯科技与海运学院因为班·墨学院(山东港口)产生了联结。最近,每到周六晚上6点半,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港航物流学院教师郭启栋、韩兆燕都会准时坐在电脑前,两人合作通过线上授课的方式,为埃及阿拉伯科技与海运学院36名学生上港口物流专业的课程。“我们依托‘班·墨学院’,与阿拉伯科技与海运学院联合开展港口物流专业境外学历教育培养项目,参与该校的人才培养。此前已经有39人顺利毕业,正在培训的36人是第二期项目的学员,他们将于明年1月份毕业,授课内容涵盖港口与航运管理、现代物流管理、海商法、港口装卸工艺等。”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房坤介绍。学校还以该“班·墨学院”为核心,面向地中海沿岸的也门、叙利亚、摩洛哥、苏丹等港口国家开展港航人才培养,最大程度发挥学院的辐射作用。同时该校也在探索更深层次的“2+1”学历教育项目,明年两所学校将联合招收港口物流、港口机械两个专业的埃及学生。他们前两年在自己国家学习,最后一年到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留学,毕业时获得两所学校的专科学历证书。

青岛的职业学校在探索更多种形式职教出海的过程中,持续助力扩大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前不久举行的2025中非职业教育合作对话暨中非职业教育联合会年会上,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荣登“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特色项目”榜单。近年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深耕对非职教合作,形成了“政企校协同发力、标准本土化共建、双向赋能可持续”的合作体系。学校围绕非洲国家产业需求与职教发展痛点,先后落地加蓬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科特迪瓦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师资培训、肯尼亚机电一体化技能提升培训等重点项目,累计为加蓬、科特迪瓦、肯尼亚三国开展本土师资培训5000余人次,覆盖制冷空调、机电一体化等当地紧缺技术领域。同时,该校还将联合海尔集团、泰国高校开展“1+1+0.5+0.5”学历教育联合培训项目,泰国学生在当地高校学习1年,在青职学习1年,在海尔集团的青岛工厂实训0.5年,在海尔集团泰国工厂实训0.5年,成为懂海尔文化、海尔技术标准的技术技能人才。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赵健在科特迪瓦指导当地教师实训。

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则与白俄罗斯共和国职业教育研究院共建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对中白两国职业教育体系的运作和发展进行比较研究,推动教育、科学、文化领域的学术交流。

青岛职业教育出海之路,正从“单点试探”走向“系统布局”,从“服务企业”升级为“共享标准”,从“授人以渔”深化为“共建体系”。根据规划,未来青岛将立足自身优势,加大与上合组织、日韩、东南亚三个方向国际职教合作,赋能“海外青岛”建设和企业国际产能布局;协同行业领军企业,“随企出海”共建“班·墨学院”,培养“中文+技能+数字”国际化高技能人才和中资企业亟需的本土技能人才。

“上合青年邂逅青岛”活动期间,国外高校学生在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上合青年邂逅青岛”活动期间,国外高校学生在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可以预见,随着职教出海的深入推进,青岛职教出海不仅会更好赋能“海外青岛”建设,还将推动中国职业教育标准、技术与文化走向世界,为全球技能人才培养贡献“青岛方案”。(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责任编辑:吕靖雯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