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车辆停到指定区域后,自动泊车机器人会在35秒内将车辆送至停车库指定位置。当车辆被放置完毕,充放电机器人会自动连接,由数字化系统按需分配,让电动汽车对大楼提供持续稳定的电源。
在特来电记者看到了汽车给办公大楼供电的“黑科技”。依托V2G(车辆到电网)技术,数百辆电动汽车变身为一个巨大的“移动储能池”。目前,每天只需要300辆车各提供10度电,就可以为大楼解决近一半的能耗,每位车主还可以享受每度电差价1.2元的收益。
“从过去的单向充电,到如今的反向放电,电动汽车成为大楼中十分重要的可调节负荷,再叠加梯次储能,让整座大楼成为大电网中的一个柔性调节节点,可配合电网削峰填谷,帮助提高城市电网供电可靠性,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将发挥重要作用。”特来电董事长于德翔表示。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工业换道超车的重要发力领域。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均超1280万辆,连续10年位居世界首位。截至今年6月,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3689万辆,占汽车总量比重达10.27%。
支撑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问鼎”全球的,既有“三电”等核心零部件的持续突破,也有充电基础设施企业一次次在产业“无人区”中的大胆创新。作为我国最早一批投身充电行业的民营企业,特来电便是其中之一。截至2025年8月,特来电运营充电站达5.7万座,公共充电桩数量为82.1万台,以32%的市场份额占据行业榜首,充电量、用户规模等核心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
当前,新能源汽车加速疾驰,叠加能源转型的不断提速,给充电行业带来全新的挑战。特来电以充电网理念为引领,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加快由充电服务商向新能源生态运营商进化。
“充电网通过高低压设备集成、智能调控及AI算法,实现车网互动、有序充电,聚合电动汽车储能资源,提升配网承载与绿电消纳能力,是新型电力系统的新载体。”于德翔介绍。
满足新能源汽车充电只是充电网的“基础功能”。特来电依托充电大数据,构建两层防护安全体系,对电动汽车“烧车”隐患做到可监视、可预警、可控制、可追溯。目前,该体系完成20亿参数神经网络分析256维电池特征,高危充电阻断准确率已达到99.9%。
相较燃油车时代的加油站,充电基础设施所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链接交通系统和能源系统的枢纽,而非简单的能量补给站。这就决定了充电网不会像加油站一样“孤立”存在,而是实时与周边电网保持高度“互动”。
以充电网为基础,特来电搭建能够支撑多网融合的技术平台。以最新发布的“光储充放+车网互动+虚拟电厂深入融合的园区零碳新架构”为例,能够将分布式光伏、储能、柔性负荷与园区电动车整合为“微网智能体”,实现现货交易及辅助服务和需求响应等多类型市场的自动决策。同时,能将园区通勤车、物流车转化为移动储能单元,实现“光储充放检”一体化,显著提升绿电就地消纳率与电网调节灵活性。
任何平台和软件能力的提升都离不开硬件的支撑。作为由制造业企业特锐德孵化出的企业,特来电同样高度重视产品技术创新。
近日,特来电发布了中国首个具备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AI免维护充电模块,让充电网拥有了强大的“中国芯”和“智慧脑”。
“模块应用了由特来电与极海半导体联合开发的全国产MCU芯片,从芯片到模块,完全国产化,是全球首款AI充电模块。”特来电功率与控制产品线总经理于越介绍,模块能够实现针对不同车型,自动调整最优充电模式。同时,具备设备健康评估与寿命预测功能,通过全天候监控设备自身的“身体状况”,提前预测可能出现的故障,提高运维效率。
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全国将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翻倍增长。
布局更多充电桩的同时,不断突破充电效率“极限”亦是充电行业共同努力的方向。特来电针对不同类型车辆的充电需求,持续开发功率更高、充电更快的充电产品和解决方案。最新发布的10千伏中压4兆瓦一体化全矩阵超充产品,是目前单体最大功率的超充系统。搭配兆瓦级液冷终端,支持单枪最大充电功率2兆瓦,重卡也可以实现“十分钟满电”,有效破解了新能源重卡的充电痛点,助推行业进入“油电同速”时代。
“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始终坚持‘不是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开发什么;而是我们创新什么,市场就需要什么’的创新理念,用技术推动变革,持续引领行业和产业向纵深发展。”于德翔表示,未来五年特来电将进一步加大充电网建设,支撑大规模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同时加大充电网技术迭代,优化“低谷充电、高峰卖电”智慧调度,构建覆盖全国充电网的最大能源数据平台,为中小民营充电运营商赋能。(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孙欣)
责任编辑:宋尉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