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古以来,茶便是生活必需品。
在崂山脚下的崂矿尊圃茶园,记者看到几株绿意盎然、正开放着黄白色茶花的茶树,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茶树,是青岛“南茶北引”最早种植成功并一直生长至今的一批茶树。
青岛本没有种茶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展“南茶北引”,崂山区凭借山海相拥的独特气候——温润海风调节温差,花岗岩土壤浸润矿泉,先行先试,成为全省首批试种成功的茶产区,结束了我国“北纬30度以北地区不能种茶”的历史。
以此为起点,崂山茶人持续对崂山茶进行改良、培育,推动产业革新。如今,崂山茶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鲜爽醇厚、入口绵滑、汤色嫩亮、回甘浓郁等鲜明品质而扬名海内外。产业从业人员达2万余名,种植总面积约2万亩,年产量1500余吨,产值达6亿余元,亩均产值达3万元,是青岛最具特色的农产品之一,正逐渐实现“一片叶子”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标。
依托种植,崂山区将弘扬优秀传统茶文化、推动现代高质量茶产业发展、加强创新驱动型茶科技建设有机结合,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大文章,走出一条创新聚能、绿色低碳、共建共享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之路。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也是产业链的起点。2022年3月,崂山区联合青岛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成立“崂山茶产业创新团队”,收集整理优质茶树种质资源,截至目前已创新培育并成功推动“崂茶1号”等13个国字号新品种问世,填补了崂山区本土茶树品种的空白。同年,崂山区自主创新研发并发布绿茶高端品系“崂山龙须”,次年发布红茶高端品系“崂山凤羽”,均已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成为崂山茶高端品牌的龙头,推动崂山茶向精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升级,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2024年,崂山区全面启用“崂山茶数字化管理系统”,用数据指导茶叶生产,用数据实现防伪保真,出台《崂山茶产地证明标识管理实施方案》,为崂山茶打造“数字身份证”,实现崂山茶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可追溯。
延伸产业链,崂山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山、海、城、茶、田”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近年来,崂山区创新举办了崂山茶节、崂山茶谷雨开采节,众多茶园推出采茶、炒茶体验活动,邀请游客上春山、逛茶园,赏春花、喝好茶;茶居民宿以茶为主题,推出茶膳、茶道、茶游体验,拓宽了茶农的收入来源,进一步推动三产融合,助推农业节庆从单一产品展销向复合型文旅体验升级。
“我们通过茶文化体验提升品牌价值,从源头保障茶农销路,带动茶农增收。”在崂矿尊圃茶园,记者看到,这里以崂山茶为主题,游客可以在此品茗、餐饮,茶园还延伸出了香薰、新中式茶饮打卡地等产品和场景,成为别具特色的茶文旅综合体,吸引了一众游客。不断探索更加多元化的崂山茶产业链,为崂山茶品牌赋予更丰富价值,这也正是崂山区茶产业的发展方向。(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张晋)
责任编辑:王亚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