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空调压缩机申请发明专利,需要多久?
在青岛市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以下简称“青岛保护中心”)预审合格后,从提交专利申请到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最快不到2个月。
相较于此前三年两载的审查周期,这一速度堪称“坐火箭”。
科技创新时代,知识产权作为创新成果的核心载体,其保护力度与转化效率直接决定着城市创新活力与产业竞争力。
自今年6月青岛保护中心获批运行以来,青岛依托这一国家级功能平台,开启专利快速审查通道,让更多创新成果得以快速成长。

根据青岛市市场监管局统计数据,截至今年9月底,青岛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19万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88.61件,各项重要指标均居全省第一。
在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的路上,从提供精准服务到营造良好生态、全面支持创新,高质量专利创造正加速聚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能量源泉。
《中国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报告2025》显示,在2024年度新质生产力排名中,青岛位居第四,长期位列国家创新型城市“第一梯队”。
01
“创新”提速
专利作为保护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其申请周期影响着企业和个人对创新成果的保护和商业化进程。
过去,发明专利审查周期平均达16到22个月,实用新型专利也需6至8个月。
青岛保护中心的落地,精准破解了这一难题。
聚焦高端装备制造和家用电器两大优势产业,青岛保护中心依托快速预审、维权援助、公共服务等职能,为创新主体提供多功能、全链条的“一站式”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尤其是快速预审机制则为这份保护按下了“加速键”。
专利预审是高质量专利获权的快速审查通道,核心优势在于大幅缩短审查周期。在正式提交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前进行预先筛查,对申请文件的形式缺陷、新颖性等全面审核,将符合条件的专利申请纳入国家快速审查通道,实现了授权效率质的飞跃。

青岛保护中心开展预审业务以来,接收的首件发明专利“气悬浮压缩机”,从提交申请至授权仅用时不到2个月,较传统审查周期16个月缩短70%以上。
当前,青岛相关产业通过专利预审服务,可使发明专利审查周期由平均16个月缩短至3个月左右,实用新型专利由平均8个月缩短至1个月左右,外观专利将缩短至5-7个工作日左右。
这种“加速度”的背后,正是知识产权保护理念的升级与服务机制的创新。
青岛保护中心打造“智能审查”模式,对外构建“主体、机构、中心”三方线上案件审查机制,对内创新搭建“专利预审青年分享汇”“每日一学”等学习载体,全面增强专利预审能力建设,以此提升审查效率。
预审业务开通以来,备案200余家经营主体,接收预审案件100余件,有效支持青岛重点产业和“硬科技”企业加快专利布局。
对于青岛这样一座以制造业为根基、以创新为导向的城市而言,快速预审机制的建立,更向全球创新资源释放了“保护创新、鼓励创造”的强烈信号,为城市招商引资、人才引进增添了重要砝码。
02
产业转化
专利保护的终极价值,在于推动创新成果从“纸面”走向“产业”,从知识产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这些年来,青岛市场监管部门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全周期服务提升行动,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搭建、机制创新等多重举措,构建起多元化的专利转化体系,让“沉睡的专利”变为“流动的财富”。
青岛海尔滚筒洗衣机有限公司围绕自研的复式分区洗护技术,布局发明专利45项、PCT申请16项,通过“技术、专利、标准”联动模式,实现了从技术研发到市场应用的高效转化,带动海尔洗衣机全球市场份额提升3.2个百分点,专利密集产品收益年均增长17%。
多元化、市场化的转化路径,为不同类型的专利成果提供了适配的落地渠道,进一步释放专利价值。
青岛青源峰达集团与科研院所通过专利作价入股等形式联合成立公司,致力于太赫兹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布局知识产权100余项,产品远销海外,销售收入达4500万元。
专利转化没有固定模式,关键在于搭建起连接创新端与产业端的桥梁,让专利价值在市场应用中充分释放。

这一过程,自然少不了政策和金融的“双核驱动”。市场监管部门争取市财政将专利产业化全新举措纳入全市惠企政策包,预计每年投入财政资金1300余万元。持续优化专利权质押融资“青岛模式”,探索用专利质押保险盘活企业应收账款,将原单笔500万元信贷额度提升至5000万元,有力支持企业再创新。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已实现专利质押融资额12.9亿元,同比增长21.5%,为专利转化注入“金融活水”。
面向高校院所、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实施分类指导,构建覆盖产业链的知识产权运营生态,推动专利“在链转化”。
将高校院所作为专利转化的“源头活水”,建设6个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持续盘活存量、做优增量。针对龙头企业,指导建设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与专利池,其中智慧家庭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已赋能企业30余家,带动专利技术产业化产值突破51.35亿元。
今年以来,全市专利转让许可达8932件次,同比增长28.3%。专利保护与转化的深度推进,正在为青岛产业升级注入持久动力,加速构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
03
服务延伸
创新服务的“触角”还不止于专利审核。
青岛市市场监管部门主动走进企业,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一对一”体检活动,构建“精准化布局+专业化诊断+长效化赋能”模式,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前不久,在青岛自贸区辛北尔康普(青岛)机器设备有限公司,市市场监管局邀请专家服务团队对公司知识产权领域进行了一次深入“体检”。过程中发现的潜在“病灶”,专家们一一开出“药方”。
今年以来,聚焦“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外商投资企业等40家重点企业,市场监管部门组建专家团队开展“助企攀登”上门服务,促进了企业在知识产权布局、风险防控及技术创新方面的提升。

此外,依托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青岛持续加强涉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高质量专利创造“走出去”“走进来”双面开花。
面向未来,青岛将依托专利预审快速通道等一系列举措,让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形成合力,塑强青岛创新力量。
记者|吴帅 编辑|王萌
责任编辑:宋尉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