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山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耕文化沃土,推动文化“两创”发展,将生动的山东实践汇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恢宏历史长卷。
11月26日,全省文化“两创”工作座谈会上,业界专家学者、文化部门单位负责同志汇聚智慧,共谋文化“两创”未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齐鲁大地焕发新的时代风采。
山东实践为文化“两创”提供生动样本
“文化‘两创’的核心要义,在于实现传统文化‘解码—转译—发展—活化’的闭环。近年来,山东的实践为这一方法论提供了生动样本。”人民网党委委员、监事会主席、人民网研究院院长唐维红认为,山东立足深厚传统文化资源,扛牢职责使命,聚焦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在推进“山东文脉”工程、建设文化体验廊道、发展“山东手造”和“山东智造”、做强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品牌、策划“好客山东·见识齐鲁”研学旅游品牌、发布“文润海岱 游读齐鲁”十大文物主题游径等方面持续发力,让文化活力在齐鲁大地充分涌流。
今年夏天,《我们的河山》《生万物》等“山东籍”作品闪耀央视荧屏。山东为何能持续输出“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建华表示,山东广电视听深耕文化“两创”,系统性推进主题创作,省广电局出台意见,明确“到2026年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两创’标志性成果”。去年以来,我省3部电视剧、1部广播剧获“五个一工程”奖,10余部作品斩获飞天奖、星光奖等国家级奖项,“鲁剧”“网络鲁剧”“鲁派纪录片”与优秀文化相互成就、相互赋能。

推进文化“两创”,关键在于使其走入百姓日常,发挥温润心灵、引领风尚的作用。山东文旅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丁艺介绍,集团成立山东手造运营公司,聚合全省2000多家文创企业、非遗工坊协同发展,带动文化、旅游、教育多产业链全面升级,为乡村振兴打造可复制推广的“景区+艺术+乡村”发展样板,“这就是济南·礼遇泉城”“猫在临清”“淄川好品”等带有山东优秀文化基因的特色IP产品不断开拓市场。
推出吕剧《长调悠悠》、东路梆子《荐官记》、渔鼓戏《煮海》等戏曲精品,打造省内首个大型水上实景演艺项目《印象孙武》,先后从中国戏曲学院等院校招纳专业人才,设立250万元艺术创作扶持奖励专项资金,组建滨州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常态化开展农民戏剧展演月、四季黄河大集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滨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冷兴邦表示,将持续做好文化资源活化利用。
在数字技术助力下,文化“两创”如虎添翼。4月1日,山东数字文化集团正式揭牌成立,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探索“传媒+文化+科技”发展模式,布局全省文化新基建,落地数字文化新场景,打造文化传播新生态,为山东文化“两创”注入强劲动能。山东数字文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魏传强介绍,集团已建设山东文化数据库、齐鲁文化大模型、山东文化数据标注平台等,搭建好“一库一模型一平台”核心技术底座,以科技唤醒沉睡的文化资源。
“传统舞台艺术资源也可以进行数智化转化。”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院长林凡军表示,以吕剧《李二嫂改嫁》为样本,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完成了1.3万条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模态文化资源的数据化转化,建设起数字化艺术档案馆。
把特色文化做成优势产业
多姿多彩的齐鲁文化,为文化“两创”实践提供了丰富资源。各地发展优势文化产业,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感、可触碰、可参与、可体验。
青岛市着力打造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可记忆的“文化客厅”,推动百年老城焕发新活力。青岛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升勤介绍,青岛坚持“三位一体”推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5A级景区创建和老城申遗工作,建设中山路城市记忆馆等文博场馆20余处,开放康有为、老舍等名人故居8处,打造“沿着黄河遇见海”数字化展示项目,创演沉浸式舞剧《百年中山路》《上街里的故事》等作品。
“讲好墨子故事,让墨班文化走近大众。”枣庄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陈永生介绍,枣庄编撰《墨子大全》《鲁班传说故事》等专著300余部、共计7000余万字;完成墨子纪念馆、鲁班纪念馆数字化改造,还原小孔成像等科学实验和止楚攻宋等历史事件;加快墨子鲁班古代科技文化展览馆建设,推出中部科技寻根游等3条精品线路,擦亮“跟着墨子游善城”“中华科技文化寻源地”等文旅品牌。

沿着千里海疆,威海铺展开文化“两创”美好画卷。威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光介绍,千里海上观威海工程、千里海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带建设工程、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工程享誉全国,全市建成了300多处乡村记忆馆、民间工艺馆、文化体验馆,“开洋谢洋节”“感知威海”等活动、《东寻·成山赋》等数字演艺广受欢迎。
举办中医药文化旅游体验周、成无己中医药文化节,开展“沉浸式”中药标本辨识、中药制剂体验等互动项目,建成4处国家级、省级中医药文化宣教基地,创作展演《胶城神医》《国医亚圣成无己》等文艺精品……聊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柳庆发介绍,聊城创新转化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文化、葫芦文化、古籍文化、美食文化等。
菏泽工笔牡丹画年创作相关作品120余万幅,产值超45亿元,远销40余个国家和地区,每年举办世界牡丹大会、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和牡丹国际传播论坛等,让“一朵花”飘香海内外。菏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曹临说,菏泽以“一条河、一件裳、一朵花”为抓手,扎实做好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研究阐释和活化利用。
将璀璨文化融入生活、让深厚文明走向未来
文脉赓续,既需薪火相传,更应守正开新。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下,如何将璀璨文化融入生活、让深厚的文明走向未来?与会嘉宾贡献真知灼见。
“国际传播的关键在于‘换位思考’。”唐维红认为,面对全球传播秩序深刻重塑与智能科技颠覆性迭代的历史性交汇期,想要破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难题,关键在于以“小切口、人性化、故事化”的叙事方式,用国际化的语言解读中国文化。同时尊重跨文化传播的规律,用国际受众能理解、能共情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山东的文化旅游资源跟陕西太像了,如何让文旅资源‘变’文化产业,是两省共同的问题。”陕西文投副总经理郝国庆说,影视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能够让影视从单一的叙事载体升级为线上线下全域沉浸的复合型IP,文旅产业则通过IP联动唤醒城市活力。二者以资源互补、内容共创、场景共享为纽带,形成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作为全国文商旅+影视IP融合的标杆品牌,陕西文投打造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就是这种双向赋能的典型案例。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非遗里的中国》总导演叶灵燕认为,传承非遗最好的方式是和现有的文旅项目结合,给文旅项目装载优秀内容,为游客提供良好的体验感和情绪价值。她在曲阜鲁源村调研时,看到一家奶茶店把山东的中医药文化融入其中——在奶茶中加入少量中药和水果,游客还可以根据现场把脉结果选择适合本人体质的奶茶品类。
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主题公园,里面的“禁烟提示”也别具一格——“当着别人的面抽一根烟,别人可能会在背后‘蛐蛐’你一整天”。在河南建业文旅公司营销中心总经理毕超看来,景区里的公告牌并非说教工具,而是和游客交流的平台,这种注重共情沟通的方式很受年轻人欢迎,很多人会特意打卡拍照。线下还有粉丝评价:这是一个高冷、幽默、严肃、搞怪、“讲人话”、处处都是人情味的园区。
(记者 赵琳 曲祎茹)
责任编辑:单蓓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