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洋渔业这条万舸争流的航道上,青岛正在朝着深远海进军。
当下,我国海洋渔业迎来新一轮产业变革。海洋工程装备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正在颠覆传统海洋养殖模式,重新定义海水养殖的科技含量和产业潜能,以大型养殖工船与网箱设施为基础,以深远海养殖为标志的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逐步兴起。
囿于工程装备水平、深远海养殖技术、苗种繁育技术等,我国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尚在微澜,亟待真正的“入局者”掀起大浪。
青岛率先入局。
12月19日,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启动建造,养殖水体达8万立方米,预计年产能3200吨。未来,“国信1号”将常年游弋在黄海千里岩、东海舟山列岛、台山列岛和南海南澎岛间开展大黄鱼的深远海养殖。
作为全球首条10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1号”在研发、建造和产业运营等诸多方面都将开国际先例,有望为中国乃至世界深远海养殖打造“中国样本”,率先探索海洋渔业养殖从近海走向深远海,从传统农业经营模式转向大规模现代化工业生产方式的方式和路径。
这意味着,曾先后五次引领中国海水养殖浪潮的青岛开始进军深远海养殖,在中国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中率先开局,有望再次引领新浪潮。
深远海养殖“大国重器”
10万吨级的养殖工船堪称深远海养殖的“大国重器”,在深远海养殖中抗台风、可游弋,也被称为“移动的海洋牧场”。
“国信1号”总长249.9m、型宽45m、型深21.5m,载重量约10万吨,排水量13万吨。全船共15个养殖舱,单个养殖舱养殖水体约为5600立方,全船总养殖水体达八万立方。
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杰告诉观象君,“国信1号”养殖工船是目前国内设计规模最大、功能最全、实用性和可靠性最强的游弋式封闭养殖平台。
通过养殖水体交换系统,“国信1号”将实现养殖舱内水体与外界自然海水不间断强制交换,借助深层取水装置获取适宜温度盐度的海水。同时,工船在设计上兼具自航式移动和锚泊固定两种模式,将根据鱼类养殖特性在选定的锚地之间依据水温和环境变化自航转场,使鱼类生长时刻处于适宜环境,提高轮转效率,缩短养殖周期。
项目可研得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等国内权威专家的高度评价,并组建了以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首席专家陈映秋为首的专家顾问团队,对全船技术方案进行评审优化。
技术层面的可行性决定了“国信1号”的诞生,而产业运营层面的架构将护航这艘船行稳致远。
在养殖品种的选择上,“国信1号”主要选择大黄鱼、大西洋鲑鱼、石斑鱼等名优养殖鱼种。国信蓝谷公司总经理赵晓霞告诉记者,这些鱼类都属于游泳性鱼类,而“国信1号”的养殖舱体比岸基养殖场中的养殖池更大更深,更适合这类鱼的生长。
“选择这些养殖品种的最大因素还是经济价值。”赵晓霞说,以大黄鱼为例,我国大黄鱼养殖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而完整的产业链。国信集团将从产业链着眼,将大黄鱼苗种繁育、加工、物流销售等各环节协同运转,打造完整的产业体系。
目前,“国信1号”的预计年产能3200吨、年产值2.2亿元,单船投资约4亿。赵晓霞告诉观象君,国信集团未来的规划是打造一个50条船的产业集群,形成总吨位突破500万吨、产值突破110亿元的深远海养殖产业链条,通过规模效应降低边际成本,实现集约化、产业化运营。“国信1号”养殖工船将成为以苗种繁育、舱养、加工为主,储运、休闲旅游、渔业科考、通讯中继、应急救援为辅的的深远海综合生产和服务平台。
“以前所说的深远海养殖大多停留在概念层面,很多都是近岸的网箱养殖,实际上还是基于传统渔业生产方式的近海养殖,而这艘养殖工船将真正让海水养殖脱离近岸,走向大陆架范围内的深远海。”中国水产科学院副院长刘英杰说。
海洋渔业深远海战略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海洋工程装备技术、苗种繁育技术、养殖技术的提升,走向深远海是海洋渔业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进一步经略海洋,推动海洋强国建设。2019年,国家十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深远海绿色养殖,鼓励深远海大型养殖装备的开发和推广。深远海战略将成为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点。
作为全国海洋科技名城,海洋是青岛市的突出优势和特色所在。2019年,青岛市发起“海洋攻势”,全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2020年,青岛市提出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欲标定自身在全球海洋领域的新地位。
这样的雄心与梦想需要清晰的海洋发展战略加持。近年来,在“退耕还海”背景下,青岛的近海海水养殖面积也在逐年减少,海洋渔业发展急需拓展新的空间,海洋渔业生产方式亟待转型升级。在海洋发展战略上,青岛将目光投向了深远海。
近年来,青岛加快实施渔业深远海战略转移,力争在深远海养殖领域走在全国前列。今年8月,经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批复,青岛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
青岛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位于南黄海海域,将重点以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渔场为载体,探索在深远海养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可以说,青岛在深远海发展战略中已走出了“先手棋”,而“国信1号”的建造则意味着青岛的深远海发展战略已从蓝图走向实践。
作为全球首条10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1号”在研发、建造和产业运营等诸多方面都将开国际先例。
“比如在养殖鱼种方面,世界其他国家基本只养一种鱼,就是三文鱼。”刘英杰说,但是中国的养殖品种涵盖了石斑鱼、大黄鱼、黄条鰤等多个品种,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苗种繁育、舱体养殖技术、环境设计等方面都要做出开创性研究。
在船舶海工技术层面,“国信1号”突破了封闭舱室内噪音控制的技术难题。“鱼类是比较敏感的,噪音超标会影响鱼类进食、生长。而船在开动时动力系统和电力系统都会产生噪音,我们攻关克服了这个难题。”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杰说。
事实上,“国信1号”养殖工船不仅是一个养殖工程,它还是一个通贯三产的新业态,未来将带动鱼类苗种繁育、水产动物饲料和疫苗生产、养殖装备和绿色能源装备制造、水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物联网、海洋旅游、餐饮等完整产业链的融合发展。
也就是说,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产业运营层面,“国信1号”都或给出深远海养殖的“中国方案”。
“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将是海水养殖产业变革性的进步,前几次海水浪潮都是在解决苗种问题,而这次变革则是融合苗种繁育、海洋装备技术、信息化技术全产业链的改变。”刘英杰说,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是探索用新的理念集成新的技术,进而形成新的海洋渔业生产方式。
在这个意义上,青岛显然已走在了中国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的潮头,有望在海水养殖的时代变革浪潮中再次留下“青岛印记”。
产学研一体的青岛优势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青岛先后五次引领中国海水养殖浪潮,从海藻、对虾到贝类、鱼类,青岛从养殖技术到养殖产业发展都曾一马当先。
“中国海洋渔业每一次向前推进发展,背后都有青岛海洋渔业专家的身影。”国家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张显良认为,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雷霁林院士是中国深远海养殖工船理念的开创者和奠基者。
事实上,青岛在海洋水产养殖方面的成绩离不开海洋基础科学研究的坚实基础。青岛拥有约占全国五分之一的涉海科研机构、三分之一的部级以上涉海高端研发平台,涉海两院院士占全国27.7%,得天独厚的基础研究支撑和人才基础让青岛的海洋科研实力全国领先。
近年来,青岛一直在探索海洋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试图通过发挥市场力量,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与资本、产业的紧密对接,打通成果转化的链条,真正把青岛海洋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国信1号”最终落地青岛,既是青岛深厚海洋基础研究的因,也或将结出青岛理顺产学研链条,打通科研与资本、产业壁垒的果。
“在养殖工船建造方面,我们积累了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刘英杰说。在项目研发团队经过近十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基础上,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与中国水产科学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推动成立了深蓝渔业科技创新联盟和深蓝渔业工程联合实验室,开展深蓝渔业工程科技攻关,完成了以“大型养殖工船功能与船型”“鱼类集约化船载舱养工艺与装备”为核心的创新性成果,已经形成3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
可以说,青岛深蓝渔业科技创新联盟和深蓝渔业工程联合实验室奠定了“国信1号”的技术基础,初步架构了中国深远海养殖工船的底层建造逻辑。
资金充足是科研成果实现的前提,产业发展则是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并产出效益的保障。2019年以来,青岛国信集团发起并联合中国船舶集团、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台州大陈岛养殖股份有限公司、青岛蓝色粮仓公司等单位开展项目科技攻关和产业示范应用。
在资本和产业的加持下,“国信1号”才最终实现由实验室科技成果向产业示范应用的突破和落地。
海洋产业的国信“方法论”
“国信1号”建造开启离不开“科技+资本+产业”的产业发展模式,这同样也是青岛国信集团发展海洋产业的基本逻辑。
“国信1号大型养殖工船项目是国信集团近年来整合国内外产业链资源、发力进军海洋产业的一个缩影。”青岛国信集团副总经理、青岛国信蓝色硅谷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董韶光说。
作为青岛市唯一一家将海洋产业作为主业之一的国有投资公司,国信集团自2012年开始布局海洋产业,历经八年探索实践和战略培育,逐步形成了“科技+资本+产业”的海洋产业发展“方法论”。
2018年,国信集团成立了规模100亿元的青岛海洋创新产业投资基金是目前山东省规模最大的海洋产业基金。2019年,成立规模44.5亿元的青岛市海洋新动能产业投资基金。该基金深耕海洋新兴产业培育,结合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等青岛市优势科研资源,匹配自身资本优势,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效益。
通过资本层面的运作,国信集团近年来收购东方海洋开发区子公司,控股百洋股份、台州大陈岛养殖股份有限公司,先后拥有、控股8家海洋领域子公司,逐步形成了涵盖苗种、饲料、养殖、加工、贸易与销售、冷链、金融的全产业链雏形。
沿着“科技+资本+产业”的路径,国信集团将继续深耕布局。
就在养殖工船建造启动的同一天,青岛国信集团召开海洋产业发展专题研讨会,围绕深远海工业化养殖技术研发与创新,与合作伙伴开展了一系列合作。
科研合作发力。国信集团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正式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致力于发展深远海养殖,发起设立“深蓝渔业青岛创新研究院”,打造科技研发创新平台。
资本运作借力。国信蓝谷公司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联合签署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青岛国信集团科技成果奖励基金协议》,设立了千万级的科技成果奖励基金,奖励有突出贡献的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
产业协同助力。国信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百洋股份与国信中船公司签订了《养殖工船专用饲料研发协议》,将定向开展工船养殖模式下大黄鱼特种环保配合饲料的专题研发。
“我们的合作不止这一条船,未来双方还将继续探索形成深远海养殖产业技术体系,是一项战略性、系统性的工程。”刘英杰说。
承载着青岛继续引领中国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的梦想,“国信1号”这艘船将劈波斩浪,带领青岛海洋产业发展驶向“深蓝”。
作者|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