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从“元凶”入手精准治疗“脑梗”,青大附院牵头项目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20-12-22 13:13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2月22日讯 提起“脑梗”,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不少人都会下意识地联想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甚至是想到卧床不起、昏迷、死亡等严重后果。

事实也确实如此。根据《2019中国卫生健康统计提要》,在我国,脑卒中占总死亡数量的22%,居于首位,约每5位死亡者中便至少有1人死于脑卒中;而在全部卒中患者中,缺血性卒中又占80%以上。

脑卒中,就是普遍意义上的脑血管病,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两种。出血性脑卒中常被称为“脑溢血”,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指“脑梗”。

在2019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名单中,获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项目——“微小RNA/靶基因在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新发现及机制研究”正是“瞄准”了这个领域,要与“脑梗”这个人类“杀手”作斗争。

深耕领域20年,探索“脑梗”发病机制

项目牵头人、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马爱军告诉记者,在获得科技奖之前,团队已经在这个领域深耕了近20年。

“我们常常认为‘脑梗’是一种疾病,其实这个认知是不对的。”马爱军告诉记者,“缺血性脑卒中有多种复杂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并非是一种单一疾病。”她举例道,大动脉粥样硬化有可能导致的“脑梗”,心脏问题也有可能导致“脑梗”,这两种发病的机制不同,因而在临床上的治疗方案也应有所区别,不能一概而论。

因此,如何对缺血性脑卒中进行早期预警、早期诊断,并针对不同病因及发病机制采取个体化的精准治疗,达到有效防治、改善患者预后,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更是当前我们医疗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从事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多年,马爱军团队于国内率先在临床上开展了研究,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病因分型。如何找到“脑梗”发病机制的规律?答案就在不计其数的患者中。

这不是件简单的工作,团队为此付出了超高强度的劳动。“要弄清楚不同患者的发病机制,需要我们对每一位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检查结果甚至是生活习惯等进行详细的了解,并对收集的信息反复进行比对和分析,才能得到初步的归类。”马爱军说,“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支持,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马爱军告诉记者,通过对数万名临床患者进行了详细的记录、调查和分析,团队得到了超过一万份有效的临床样本,对几大类不同病因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有了初步了解。

经过相关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他们发现,不同类型的“脑梗”患者会表现出不同的炎症反应,“炎症机制”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特别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的发病有重要的影响。如何干预、调控这些相关机制,就是精准化治疗“脑梗”的关键。

找到“脑梗”发病“元凶“,精准指导治疗

“有很多患者,经常会因为感冒、拉肚子、发热等诱因,突然引发‘脑梗’。”马爱军说,“如果我们能找到这些炎症背后的调控机制,就能找出致病的‘元凶’,从而实现对患者的早预警、早发现、早诊断、精准治疗。”

微小RNA通过与靶基因特异结合,可以调控其表达,在患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成为团队重点“关注”的对象。为了进一步弄清楚不同患者发病机制背后的“秘密”,马爱军团队采用国际先进的高通量深度测序技术,首次发现不同病因分型缺血性脑卒中,微小RNA表达谱不同。

在临床标志物的基础上,马爱军团队进一步建立了“脑梗”里较为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或缺血损伤的细胞、动物模型,发现了多个微小RNA通过调控炎症反应。

换句话说,每一种可能导致“脑梗”的症状背后,都有微小RNA在“操控”着相应的靶基因。

这进一步阐明了“脑梗”的发病机制,是人类打败“脑梗”进程中重要的一步,为“脑梗”患者发病前预警、发病后精准治疗、预后评估、防止复发以及研发药物都提供了极强的指导意义。

马爱军举例道,通过微小RNA的表达差异,临床上可以对患者提前进行相关检测,从而发现症状,提供预警;虽然“脑梗”发病机制有很多分型,但临床上一个患者或许同时患有动脉硬化及心源性疾病等多种诱因,而根据微小RNA、靶基因的表达,结合具体临床表现,可以确定病人发病机制从而进行精准治疗;在预后阶段,这一机制则可以指导医生对患者的复发几率和危险程度进行预判,从而达到精准医疗,也就是“个体化定制”治疗,对“高危”病患进行重点关注;此外,成果也为研发新型治疗药物提供了指导思路。

据悉,这一成果已经发表相关论文100余篇,在山东省2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大大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产生了良好社会效益。2015年至今,项目已经得到了包括5项国家自然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青岛市科技攻关课题等在内的多项支持。

在多项支持下,团队建立了脑卒中大数据平台,进一步推动了脑卒中防治工作的进展。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更多“脑梗”能通过预警机制被“扼杀”在萌芽期。(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责任编辑:岳文燕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