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观海新闻客户端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纷纷“加码”制造业!未来五年,“上青天”有没有可能重新“组团”?

2020-12-29 00:00 青报观象山  

“十四五”期间,随着城市竞争、区域竞争和产业竞争日趋白热化,城市格局必将深度调整。城市靠什么立足,又凭什么进位争先?

最近,多个城市陆续公布了“地方版”《十四五规划建议》,不少城市将着力点放在了制造业上,尤其是曾经的“天团”组合——“上青天”,纷纷加码制造业。

上海《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强化“高端、数字、融合、集群、品牌”的产业发展方针,加快产业链供应链锻长板、补短板,努力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地位。

天津《十四五规划建议》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制造业立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增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核心竞争力。

青岛《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重塑制造业新优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保持制造业比重稳中有升,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回望百年前的中国,纺织工业是最重要的工业门类,是国家最重要的经济支柱,直接左右着中国城市的发展格局。曾经,上海、青岛、天津三城棉纺织设备占全国70%左右,一起被誉为“上青天”,铸就了三城在中国城市格局中的坚实“底座”。

但这些年来,上海制造业紧跟产业潮流,不断迭代,基业长青,而青岛、天津制造业因为错过了数字化和消费互联网等浪潮,曾经的优势不再,活力不足。

与之相对应的是,三城在中国城市格局中地位的此消彼长:上海高居全国城市首位,今年GDP有望突破3.9万亿元,进入全球城市十强行列;天津从前五位跌出前十(截至今年前三季度),青岛从曾经的第9位,下降至今年前三季度的第13位。

工业是立国之本,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最强有力的支撑,是世界大国、强国的关键性指标。没有强大工业的国家可以是富国,但永远不会成为强国,更不可能成为超级大国。这次疫情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对于城市而言,亦是如此。

天津、青岛想要重现“上青天”的辉煌,必须打好制造业这张曾经的“王牌”。

1、上海: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

融合发展

一提起上海,我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中国最大的城市、金融中心、时尚之都、航运之都等标签,其实,上海还有更具含金量的名片——制造之都。

历史上,上海曾是中国的工业重镇,诞生过新中国工业史上多个第一。近代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集中了约50%的民族资本企业、约40%的资本额、约50%的年产值。还和青岛、天津一起创造了新“上青天”的辉煌。

即便到了今天,制造业仍然是上海最牢固的根基。2019年,上海实现工业增加值9670.68亿元,是名副其实的“工业第一市”。

“上海制造”曾经的辉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当前制造业技术和全球产业变革的大趋势下,舆论一度争论“上海要不要制造业”。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曾明确表示,这是个伪问题——应对当下及未来的经济转型及国内外竞争挑战,上海作为昔日的制造重镇,依旧离不开制造业,真正的问题是,需要怎样的制造业?

如今,上海制造业正由调整中发展、发展中调整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方向迈进,制造业增速明显回落,面临产能过剩、供需失衡、新旧动能转换缓慢等一系列突出矛盾,原有以数量、规模、速度为主要特征的增长模式,已难以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加快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转变,才能适应上海后工业化深化提升新阶段的要求。

上海到底需要怎样的制造业?上海《十四五规划建议》把“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基础好”作为上海面向“十四五”的重大优势;在空间布局上,把金山区作为上海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承载区;在地位上,把先进制造业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三大重要支撑。

给出的路径是“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特别强调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强化“高端、数字、融合、集群、品牌”的产业发展方针,加快产业链供应链锻长板、补短板,努力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地位。

2、天津:旗帜鲜明地打出“制造业立市”

天津是现代工业文明发祥地,新中国工业的摇篮,诞生了飞鸽自行车、海鸥手表、北京电视机、牡丹缝纫机等一百多个“第一”。

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天津的工厂数和工人数分别占20个沿海工业城市的9%和10%,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位。其中造纸、印刷、化学、机械、电工器材、交通用具等制造业行业的工厂数量均超过全国同行业总数的10%。

在工业全部41个大类中,天津占39个;207个中类里,占191个,科教资源丰富,各类人才聚集,是全国工业产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天津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工业城市,一度在2016年成为中国最大综合工业城市。

可以说,发展制造业不但是天津的看家本领,更是天津的最大优势。在制造业的强力支撑下,天津在中国城市竞争格局中始终占据着不错的位置,一度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广州,位居全国第五位。

但最近几年,天津制造业没有抓住信息化、数字化浪潮,没能实现迭代,产业结构层次和竞争力不足,去工业化明显。2018年末,天津共有工业企业法人单位40625个,比2013年末减少10.3%。

与制造业式微走向相一致的是天津在中国城市竞争格局中的位次的下降,从曾经的第5位,一路下滑,今年第三季度,已经跌出全国前十位。虽然目前仍然是“北方第二城”,但与领头羊北京的差距越来越大,与追兵的领先优势越来越小。

要想重振昔日的辉煌,天津必须抓牢制造业。天津《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坚持制造业立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增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核心竞争力。

12月2日,天津市委举行首场新闻发布会,就《十四五规划建议》起草的有关情况进行发布,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尹继辉专门就天津为什么选择“制造业立市”进行了解读,他认为,“天津市委把发展制造业摆在战略高度,在九次全会上形成高度共识,制造业是天津的根基,是成就天津未来的战略支撑。”

面向“十四五”,天津有的是机会,路径也很清晰——

一是构筑新体系。天津将着力构建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为重点,以高端装备、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为支撑的“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

二是打造新动能。天津将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加快打造以信创产业为主攻方向、以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为重点的“一主两翼”产业创新格局。

三是发展新智造。天津将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建设第四次工业革命“先锋城市”。

四是布局新基建。天津将加快5G、超级算力、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工业互联网赋能“百业”,为“天津智港”提供有力支撑。

五是培育新主体。天津将把培养优质市场主体作为重要抓手,构建大中小企业梯次培育、融通发展的新格局。

现在开始发力,为时不晚。如果能重振制造业,天津有望摆脱在城市竞争格局中的被动局面。

3、青岛:重塑制造新优势

作为中国最早开启工业化的城市之一,青岛抓住了第一波工业化的重大机遇,曾经创造过“上青天”的辉煌,培育出了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等“五朵金花”,工业成为青岛经济的“脊梁”,撑起了整个城市的发展与跃迁,更凝聚着青岛人的光荣与梦想。

梳理青岛制造业发展曲线和城市经济发展曲线,就会发现,两条曲线的走势高度一致。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工业实现了飞速发展。2005年,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关口。2010年,青岛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大关,成为全国第九个万亿城市,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三,仅落后于深圳和广州。2015年起,青岛工业规模开始出现下降,2018年跌回2010年的水平。

2005年青岛GDP排名进入全国十强,2008年更是一度排到第9位。2011-2018年,青岛GDP排名一直在第12位、第13位徘徊。

究其原因,就是2008年以来,青岛因受国际环境和外部需求影响,外向型经济增长趋缓,开始被其他城市逐步反超。同时,青岛的制造业因为没有及时抓住消费市场和整体产业转移的机遇,也没有跟上IT、网络设备、移动互联网、社交平台等几波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浪潮,产业更新蝶变逐渐滞后于时代发展,工业对GDP的强支撑逐步减弱。

要想在“十四五”进位争先,青岛必须重塑制造业新优势。青岛《十四五规划》提出,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保持制造业比重稳中有升,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还对重点产业进行了部署——

聚焦攻坚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重点产业,打造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国内一流机器人产业基地;

聚焦高端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等优势产业,实施关键配套强链、重点产业延链、基础薄弱环节补链、链主领航稳链“四大工程”,构建空间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全产业链集群发展机制,加快培育一批参与全球竞争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和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全面推进高端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当然,不能就制造业而说制造业。青岛制造业需要的是新优势,必须打破路径依赖,必须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尤其是运用工业互联网为制造业赋能。

此外,必须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要积极对接香港、上海等地现代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相互促进。

只要能打好制造业这张牌,青岛面向“十四五”就有了底气,进位争先就有了更多的可能。

作者 | 沈默    编辑 | 长亭

0
最热评论
热门评论
来说两句吧...
表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