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购物,你带“袋”了吗?随着各地“升级版”限塑令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出门购物时自带各种“袋”。根据《青岛市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到2020年底,全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全市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全市城市建成区、景区景点的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进入2021年,早报记者分别探访了市场上的塑料袋、塑料吸管和塑料餐具的使用情况,发现商超可降解购物袋使用较好,但农贸市场内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还是很普遍;各饮品店也开始换上了纸质吸管;记者暗访批发市场发现,仍有很多不合格的塑料袋、餐具在销售,并及时联系到市场监管部门进行了查处。从2008年开始实施“限塑令”后,很多岛城市民开始养成自带购物袋去购物的习惯,既环保又省钱。
市民自备购物袋到超市购物。
/ 探访 /
商超普遍养成环保“习惯”
昨天上午,在青岛永旺东部店超市收银区,来购物的市民多数自带各式各样购物袋,将买到的商品逐一装袋打包带走,只有少量顾客消费了商场提供的收费生物降解购物袋,价格按照大小号每个从0.7元至1.3元不等。“我们超市从去年11月份开始使用这种全生物降解购物袋,可能是售价略高,使用的人并不多,多数使用者是年轻人。”现场一名收银员说,多数中老年消费者都是自己带着购物袋来买东西。
“一方面响应环保,另一方面现在这些可降解购物袋有些贵,并且也不耐用。”刚从超市结完账出来的市民张先生说,他现在已经养成自备购物袋的习惯,方便又环保。他说,自己几乎每天都要到超市买菜,如果每次都用超市的收费袋子,一天就得多花1元钱左右。
家乐福超市名达店也是向顾客提供了收费的生物降解购物袋,每个袋子按照大小号,分别为1元和0.5元,来购物的多数市民也是自带各类购物袋。
“从2008年实施‘限塑令’开始,我市的各商超普遍不提供免费的一次性塑料袋了,而是更换了收费的可降解塑料袋。”市南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市民已经逐渐养成了到商超购物自带购物袋的习惯,并且商场提供的收费包装袋也从10多年前的0.3-0.5元,涨价到了目前的0.5-1.5元不等,收费提高更加速了市民自带购物袋习惯的养成。
农贸市场内依然免费提供各种塑料袋。
农贸市场普通塑料袋居多
记者近日走访了团岛市场、亚美市场等多家农贸市场发现,一次性塑料袋的应用还是比较普遍。
记者注意到,虽然来农贸市场买菜的市民中,很多中老年人自己拉着购物小推车,但小推车里装的菜也都是各自用小塑料袋包装着,有些年轻人则是满手提着各种塑料袋。“晚上去父母家聚餐,买了10多种菜,其实不想用这么多塑料袋,但装的都是食品,还是单独包装卫生一些。”市民齐先生从团岛市场提了10多个塑料袋的食材出来,记者注意到,他手上的塑料袋“五花八门”,有的塑料袋上标着可降解,也有的是纯透明的薄塑料袋,还有无纺布的购物袋。
“市场早就要求我们用可降解的塑料袋,并且也有统一的绿色无纺布购物袋,但是实际的应用范围不太广。”团岛市场内一家海鲜摊位业主说,他们海鲜摊位用不了无纺布的购物袋,因为海鲜都有水,无纺布购物袋装起来不方便。这名业主说,按照市场的要求,这种无纺布购物袋是需要收费提供的,但实际在应用中也多数是给消费者免费了。
“市场摊位不比商场,如果我说塑料袋要收费,顾客就会去隔壁摊位买东西,我这生意就难做了。”一名水果摊位的业主说,所以很多摊位还是本着低成本给消费者方便的原则,使用一些普通的一次性塑料袋。
记者发现,在这家市场上的熟食区域,已经有部分业户开始使用纸质的包装袋。“用纸质的卫生,相比塑料袋也环保很多,其实几十年前很多食品袋都是纸质的。”一家火烧店老板说。
/ 讲述 /
环保观念养成尚需继续努力
“从2008年起,我们国家就提出‘限塑令’,倡导大家多使用环保购物袋,特别是前些年,街头经常有免费发放布质购物袋的活动,也对我们有促进作用。”提着一个购物袋从大润发超市出来的市民胡宝宇说,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随身的包里就带着几个购物袋。“老百姓过日子也得好好算计,超市里的购物袋几毛钱一个,看似不贵,但是日子久了也是很大的支出。”胡宝宇告诉记者,他认为,从超市开始对塑料袋收费,这就是迈了一步台阶,用经济方式促进环保。而这两年各超市的购物袋在涨价,这又是一波加强版的推进,这样很好,让大家慢慢接受。
胡宝宇告诉早报记者,他是一名大学退休教师,对社会以及国家政策也非常关注。他觉得,大家的环保观念养成尚需努力,除了自觉外,还应该有更多的福利和促进措施。虽然“限塑令”对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使用进行了规定,但并未明确违规后的处罚措施,而且替代品价格很高,让商家一力承担,无疑加大了经营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市场又难以接受。胡宝宇建议,若对执行禁令到位的商家能有相关扶持政策,可以激励商家积极推广禁令。
/ 延伸 /
最严“限塑令”分3个阶段
2020年1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发布 《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被称为“史上最严限塑令”。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快递塑料包装等被纳入禁止、限制使用的范围,分2020年、2022年、2025年3个阶段,“禁限一批、替代循环一批、规范一批”,对零售、餐饮、住宿、会展、电子商务等重点行业禁塑、限塑提出了具体要求。当年10月,青岛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印发《青岛市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率先在部分区(市)、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塑料减量和绿色物流模式。到2025年,全市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形成,替代产品开发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观海新闻/青岛早报首席记者 孙启孟)
奶茶吸管全面减“塑”
岛城茶饮店连锁快餐店普遍使用纸质吸管 部分商家还提供可降解吸管
“一夜之间,喝奶茶的塑料吸管都变成纸吸管了,还真没想到。”1月1日,是一次性塑料吸管禁令生效的第一天,记者在岛城走访时发现,很多奶茶店、饮品店和快餐店已经不再提供一次性塑料吸管,取而代之的是纸质吸管和可降解吸管,这让不少“奶茶爱好者”有些不适应。
2020年10月,青岛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印发《青岛市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到2020年底,全市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这意味着,从今年1月1日开始,一次性塑料吸管将退出岛城餐饮大舞台。
部分饮品店仍在使用一次性塑料吸管。
/ 现象 /
茶饮店使用纸质吸管
奶茶店、饮品店向来是塑料吸管的用“塑”大户,不过随着“限塑令”生效后,许多茶饮店都更换上了纸质吸管。
1月1日,记者发现岛城的COCO、喜茶、奈雪的茶等现制茶饮店都已用上纸质吸管。记者在香港中路的一家COCO门店看到,店内向消费者提供纸质吸管,去年还摆放在吧台上的塑料吸管盒已经不见踪影。而在喜茶的门店中,记者看到店内除了向消费者提供纸质吸管外,吸管的外包装上还写有“少使用吸管更环保”的推广语。
“我们从2019年开始就不提供塑料吸管了,全部更换成了纸质吸管。”星巴克工作人员表示。
除了连锁品牌的茶饮店,部分自营门店也积极响应“限塑令”,淘汰了一次性塑料吸管。在万象城内的一家茶饮店,店里的吧台上已经摆放着纸质吸管。工作人员表示,自去年年底开始,店内的吸管已经全部换为纸质吸管。
连锁快餐店提前“换装”
除了茶饮店,连锁快餐店也是吸管消费的主力军。
1月1日,记者来到位于南京路上的肯德基门店发现,取餐台的吸管盒内也已换成纸质吸管。店内服务人员表示,肯德基自去年年底已完成吸管“换装”,目前都是给消费者提供纸质吸管。
在麦当劳门店内,记者同样也没有看到塑料吸管的身影。麦当劳工作人员介绍,他们自2020年6月全面停用塑料吸管,现在的饮品都配有直饮杯盖。“塑料吸管不提倡使用了,您可以直接用杯盖喝饮料,很方便的。”工作人员说。
此外,必胜客日前宣布,2020年底,必胜客在全国所有餐厅内停止提供塑料吸管,转而使用纸吸管代替。汉堡王也在去年完成了吸管“换装”,为消费者提供可降解的塑料吸管。
部分商家用可降解吸管
记者在南京路上的“一点点”奶茶店发现,店内使用的既不是一次性塑料吸管,也不是纸质吸管,而是一种标有PLA+PBS材质的可降解吸管。打开包装后可以发现,吸管表面具有类似普通塑料吸管的光泽,但摸起来比普通塑料吸管粗糙,有一种磨砂的质感,按起来比普通塑料吸管硬一些。
与“一点点”一样,使用这种可降解吸管的还有喜茶。记者在喜茶门店提供的可降解吸管外包装上看到,吸管的主要成分是PLA。据了解,这是一种名为聚乳酸的新型生物降解材料,使用可再生的植物资源所提出的淀粉原料制成。
/ 体验 /
易变形缺“口感” 纸吸管不适应
记者在多家茶饮店发现,初次使用纸质吸管,不少人会下意识低头看一下这种“不一样”的吸管。“我支持限塑,也支持改用纸质吸管,不过这纸质吸管的口感确实和之前差别较大。”市民魏女士表示,使用塑料吸管已成为习惯,更换纸质吸管之后让她一时间有些不适应。记者从多家奶茶店了解到,由于纸质吸管在耐热等性能上弱于塑料吸管,入冬后市民更多会选择热饮,禁用塑料吸管或多或少会让消费者不适应。
纸质吸管真实体验究竟如何?记者尝试将纸质吸管插入一杯热奶茶中,浸泡10分钟后,用吸管搅拌奶茶时可以明显感觉到吸管变软了。由于材质的原因,纸质吸管比较容易塌,无意中咬了之后会一直处于变形状态,难以回弹。
/ 专家 /
新型可降解吸管 市民可放心使用
可降解吸管究竟是什么材质?材料符合食品级吗?
青岛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高级实验师马兆立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主要替代产品包括聚乳酸(PLA)、纸等材质制成的可降解吸管。聚乳酸吸管是采用一种新型的生物降解材料制作而成,使用可再生的植物资源玉米、木薯等作物提炼出淀粉,通过加工合成生物可降解的吸管。这种吸管除了能生物降解外,生物相容性、光泽度、手感和耐热性好,同时还具有绿色、环保等特点。“目前,餐饮行业的聚乳酸吸管肯定符合食品级安全,市民可放心使用。”
/ 问题 /
仍有部分餐饮店还在用塑料吸管
知名连锁品牌餐饮店、奶茶店的一次性塑料吸管几乎全部“下岗”,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部分餐饮店的塑料吸管却仍“在岗”。
1月1日,在徐州路的堡遇茶奶茶汉堡店,记者看到吧台上摆放着许多等待取货的奶茶与饮料,包装袋中都是普通的一次性塑料吸管。当记者询问是否有其他材质的吸管时,店员表示目前只有这种塑料吸管。同在徐州路的华莱士店内,记者看到外卖骑手进进出出,手中拎着的包装袋里均是普通塑料吸管。而在店内吧台上,仍摆放着塑料吸管盒,尚未更换成纸质吸管或可降解吸管。
随后,记者通过某外卖平台随机选择了5家“不为人熟知”的餐饮店、快餐店,电话咨询吸管的材质种类,其中4个商家表示仍在用一次性塑料吸管,一个商家表示已使用纸质吸管。
/ 记者手记 /
告别塑料吸管 请勿我行我“塑”
随着科技的发展,纸质吸管、可降解吸管已陆续出现,并在餐饮行业普及开来。然而真正告别一次性塑料吸管,还需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对于有关部门来说,应当严格落实禁止、限制生产、销售、使用部分塑料制品的政策措施,加强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不能让限塑规定成为“一纸空文”。对于商家而言,要遵守相关规定,响应政策号召,而不是依然我行我“塑”。而作为消费者,也应该主动了解“限塑令”内容,当面对不符合规定的吸管时,要学会拒绝。相信通过多方携手,可以真正跟一次性塑料吸管说再见。(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杨博文)
外卖餐盒我行我“塑”
岛城批发市场仍有不合格塑料餐具在售 很多小餐馆成一次性餐盒“重灾区”
去年10月份,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印发《青岛市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到2020年底,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到2020年底,全市城市建成区、景区景点的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青岛最严“限塑令”生效后,记者暗访发现仍有人偷着卖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根据记者举报,市北市场监管分局执法人员及时赶到现场,查处了我市实行“限塑令”后首起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违法行为。
执法人员在店铺里查获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
/ 探访1 批发市场 /
一次性塑料餐盒偷着卖
1月2日上午,记者赶到抚顺路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二楼的日用品交易区,这里有一些餐具的经营摊位。在一家名为“汇通塑料包装制品总汇”的店铺里,店主指着架子上挂着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说,当天订货,当天就可以提货,“一大包500个,每包卖70元钱。”
另外一家店铺里,只见架子上挂了一串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店员声称,这些发泡餐盒论大包卖,折合下来每个三毛多钱。
“那些发泡餐具都不让卖,即便是卖的,也都是偷着卖。”一家店铺的店主说,前些年,发泡餐具还比较好卖,近几年来销量越来越差,PP、PET、密胺材质的餐盒成为主流。
在记者暗访的半个小时里,发现有四家店铺里摆放着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不过,记者注意到时常有顾客前来交易区,但是走了一圈下来,没有见到有人选购这种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
有店主称餐盒多流向工地
“你是不是往工地上送盒饭的,前些日子工地上有人来买过,现在一般的饭店都不愿意用这样的饭盒了,也就工地上还有人在用。”一家店铺的店主这样说。
记者注意到这些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都很简陋,盒子上很少有标识,不少盒子稍微一捏就碎了,不过有的发泡塑料餐盒上竟然带着“可降解”的字样。对此,有店主说,他们也不清楚是怎么回事。
“这些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基本都是来自临沂、德州等地。”有店主说。当记者再进一步询问厂家的生产地址时,店主都不愿意继续讲了。
违法业户被处罚
随后,记者拨打了12345热线举报该处市场存在的情况,市北市场监管分局执法大队、敦化路市场监管所共3名执法人员赶到现场。
记者与执法人员一同赶到“达富顺塑料包装商行”店铺里,执法人员当场查扣店里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并做了询问笔录,然后要求店主提供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以及其他塑料制品的进货凭证等材料。
抚顺路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二楼交易厅经理孙圣起说,“对于今天执法人员查获的业户,我们要给予200元处罚。对于在一个月内有3次违规的业户,我们要予以停业处理。”
/ 探访2 餐饮店 /
外卖仍用一次性塑料餐盒
1月2日,记者走访岛城许多餐饮店发现,部分商家仍在使用一次性塑料餐盒。
在南京路上的沙县小吃与黄焖鸡米饭店外,记者看到进进出出的外卖骑手拿着的都是一次性塑料餐盒。“现在大多小餐馆还是用这种塑料打包盒,我每天送餐40单,有近30单都是在用塑料盒。”外卖骑手小张说。
在漳州二路的章佬记肠粉店,记者看到店里依旧使用着一次性塑料餐盒。临近中午,记者点了一份粥与肠粉,表示要打包带走,工作人员随即用塑料餐盒给记者盛装了食品,并在打包袋中放上了塑料餐具。当记者询问是否有其他材质的餐盒时,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店里的打包餐盒、塑料袋都是品牌统一定做的,尚无其他种类的打包盒。
有商家称没听过“限塑令”
记者随后走访了南京路、闽江路、徐州路的多个小吃店及餐馆,在打包盒的使用上,部分商家仍在使用一次性塑料餐盒,而使用纸质餐盒和铝箔餐盒的仅为少数。其中,有商家表示没有听过“限塑令”的消息;也有商家坦言自己店内仍有许多塑料餐盒,待这些餐盒使用完后会考虑纸质餐盒或可降解的餐盒。
随后,记者通过某外卖平台随机选择了3家餐馆,电话咨询打包餐盒的材质种类,其中两个商家表示是在用一次性塑料餐盒,一个连锁品牌商家表示在使用纸质餐盒。
/ 专家 /
发泡餐盒危害大
禁塑限塑势在必行
对于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可能造成的危害,青岛科技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市政协委员李少香介绍,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是指以聚苯乙烯树脂(PS)为原料,在挤出机中经过高温加热熔融后加入发泡剂(丁烷)挤出拉片,将片材收卷后在通风潮湿的环境中放置再进行二次加热吸塑成型,制成的各种餐饮具如快餐盒、汤碗、方便面碗、生鲜托盘等。
发泡塑料餐盒加工的过程中,会加入一些发泡剂、抗老化剂、填充剂等助剂。当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装的食物温度达到65℃以上时,助剂中的一些有毒物质释放出来,融入到饭菜里面。“这些有害物质进入到人体内,会加重肝脏、肾脏等器官的负担,容易引起肝脏疾病,甚至还会损伤神经系统。”李少香教授提醒广大市民,一定要避免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更不能放到微波炉加热或者盛放温度较高的饭菜。
作为市政协委员,李少香一直关注着国内限塑令的推进情况,“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塑料消费国,去年塑料消耗量超过了6000万吨,相当于人均42.85公斤。照此测算,青岛去年消耗的塑料总量超过40.7万吨。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岛人均塑料消耗量呈现上升趋势,生活塑料垃圾污染问题应该引起充分重视,禁塑、限塑势在必行。”
李少香认为,禁塑、限塑是一项持久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一起参与,政府部门要尽快出台相关实施细则,执法部门要强化监督检查,企业也要多生产可降解塑料产品,消费者也要从自身做起,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量。
“现在可降解塑料的成本相对较高,但是随着生产工艺的进一步提升,成本将进一步降低,随着人们对于可降解塑料认识的不断提高,绿色消费习惯将进一步养成,治理塑料污染也将不断取得成效。”李少香说。(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陈勇)
责任编辑:荣潇